“三伏”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人体阳气也达到最高峰,气血充盈,经络通畅,肌肤腠理开泄,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直达病处,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原则,此时正是驱散体内阴寒之气,防治各类冬春季好发疾病,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大好时节,即“冬病夏治”。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中最简单、易行、容易被接受的治疗方式。它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经络学说,在病体相应腧穴上进行药物敷贴,可使药物沿腧穴经络向脏腑渗透并放大药效,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三伏贴”的知识吧。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穴位:天突、膻中、定喘、肺俞
天突: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膻中: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定喘: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
肺俞: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冒
穴位:肺俞、风门、膏肓
肺俞: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该穴位于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慢性咽炎
穴位:肺俞、天突、照海、列缺
肺俞: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突: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照海:内髁尖正下方凹陷处。
列缺:以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押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取穴。
胃肠疾病
胃肠疾病,如胃部、腹部胀满或疼痛、腹泻、腹部怕冷等
穴位:足三里、天枢、中脘、气海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天枢: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
小儿厌食,腹泻,面色差,个子矮小,抵抗力差
穴位:足三里、中脘、气海、脾俞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
穴位:肺俞、定喘、足三里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定喘:穴位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亚健康问题 面色晦暗、体弱怕冷、疲乏无力
穴位:足三里、脾俞、肾俞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失眠多梦
穴位:照海、心俞、涌泉
照海: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心俞: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涌泉: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防病保健
穴位:足三里、脾俞、气海、关元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