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徐峥联手的《我不是药神》,上映20天票房直逼30亿,成为近期现象级的作品。这让我们想到12年前二人合作过的《疯狂的石头》,以300万成本,创造了2350万的票房奇迹,成为当年最大的黑马。
在影片上映的2006年,有两部引起很大讨论的华语电影,一部是05年底06年初,陈凯歌的《无极》,另一部是06年底,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那个华语电影开始制作史诗大片的时代,《疯狂的石头》以它独具一格的风格和相当大的创作诚意,引起了那个时代观众的共鸣
,可以说这是一部依靠口碑获得票房逆袭的影片了。
今天我们就来重温一下这部电影。
山城重庆,一家即将倒闭的老工艺品厂。厂长把厂子的地皮抵押给了大发展公司,眼看还有二十多天就要交地了,但天无绝人之路,在厂里拆迁时竟挖出了一块价值不菲的
老坑翡翠
。
为了救活厂子,厂长决定卖掉翡翠赎回地皮,还举办了展览会进行炒作,并任命厂里的保安科长
包哥
保护翡翠。而此时,几方势力已经开始蠢蠢欲动。
保安科长 包世宏
听闻消息的大发展公司老总
冯海
勃然大怒,为了尽快拿到地皮,他要求 四眼 尽快搞定此事。
大发展公司老总 冯海(徐峥饰)
于是四眼找到国际大盗
麦克
,麦克开价十万美元,答应把翡翠偷来。但好巧不巧,刚下飞机的麦克就遇上了以
道哥
为首的草根盗贼团伙,装备基本全被顺走。
道哥一行也从箱子中发现了“发财的机会”。
另一边,厂长的儿子
谢小盟
为了泡妞,好像也对翡翠产生了兴趣。
厂长儿子 谢小盟
就这样,这块价值连城的翡翠引来了
国际大盗
、
草根盗贼团
以及
”孝子”
...
说起《疯狂的石头》,就不得不提到盖·里奇的《
两杆大烟枪
》,两者的大结构和立意比较类似。
《两杆大烟枪》
故事主线都是几伙人共同争夺值钱的东西,结果这样东西阴差阳错落入了一个不识货的人手里。导演宁浩曾经坦言自己非常喜欢《两杆大烟枪》,所以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借鉴。看过这两部影片的人应该都能看出一些来,比如参与争夺的两伙人刚好是隔壁邻居,杀手意外杀死老板的老板等等。
当然,因为故事风格和背景的变化,以及导演和主创们不同的处理方法,使得《疯狂的石头》从故事、到影片质感、节奏、对暴力的表现、主题、再到剪辑和台词风格,都和《两杆大烟枪》有很多不同,实际上两部电影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影片中存在大量的巧合,而且因为几条线常常在同时发生,所以经常演完一条线之后,再插叙同时发生的另一条线,这些特点都让影片成为了比较典型的
反情节电影
。因为影片是喜剧,这些巧合所带来的荒诞,增添了故事本身的幽默感。
影片的剪辑非常前卫
,莫说是那么多年前的作品,即使是放到现在来说,也是相当领先的。流畅洗练的匹配转场,让很多零散的故事线和片段结合到了一起,也正是这种手法保持了影片的整体性。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低成本电影,大部分演员在当时都不太出名。而且可以看出,
剧组基本没什么钱来做后
期。
不过,
低成本有低成本的做法
,导演选择了大量
看起来很脏的场景,来提高画面信息量
,减少观众出戏的感觉。相比之下,凸显主角贫穷的这个作用,反而是次要的。王家卫早期的电影也经常使用这种技巧。
《疯狂的石头》的成功,也让宁浩获得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的
优秀新人导演奖
,也是从此片开始,宁浩成为中国炙手可热的一线导演,而另一位因这部电影成名的,自然是道哥手下“黑皮”的饰演者
黄渤
,在剧中幽默搞笑的表演,带着生活的烟土气息,让人觉得自然而真实。
(自左向右)黄渤、徐峥、宁浩
关于影片的主题,反情节故事一般表达的都是:“比起努力,巧合才是决定性因素”。比如一个专业大盗会因为巧合败给小贼,平平无奇的主角也可以意外得到翡翠。但是,和
盖里奇
所描述的那种“
巧合主导的世界
”有所不同,《疯狂的石头》故事里,虽然巧合异常活跃,但在
巧合之后,仍然藏着因果的元素
——每个人虽然都被巧合玩弄了一番,但他们最后都得到了自己所作所为当有的结果:坏人罪有应得,好人(主角)付出了很多努力,也保持了善良,最终病好了,并获得了真正的翡翠(虽然他并不知道)。
剧中的人物,无论是好是坏,
都没有在困难面前表现出一丝放弃
。全片最后一个镜头,是黄渤饰演的小偷,偷了面包在高架桥上飞奔。虽然他是一个罪犯,看起来也很滑稽,但这种“不放弃”的人生态度,可能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