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二年的冬天,中国刚对外开放,意大利人马可·穆勒(Marco Mueller)独具慧眼,抢先邀请中国官方合作,在意大利北部城市都灵(Turin)举办「中国电影五十年回顾展」,当时几乎整个欧洲钟情中国文化的人也纷纷慕名而来,在连续不停播放的百多部中国电影之间,资深影评人罗卡第一次看到黄爱玲。
“那时应该是二月,我们在香港也组了一团过去,在那里见到黄爱玲,那时她正和先生一起在法国攻读研究院。”罗卡对黄爱玲的第一印象,一如大部分初次认识、或日后再次遇见她的人一样,俱是温婉自若、优雅翩翩。那次短暂相聚,事隔八年,二人在电影的缘分串连下,一起来到当时还是市政局辖下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共事,同期的,还有今天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艺术总监李焯桃。
“我们三人一同共事了六年,由九一年第十五届,一直到九六年第二十届,她做亚洲电影,我做国际部分,卡叔(罗卡)接替我,做香港电影回顾。”谈黄爱玲与电影,不知从何说起,李焯桃从办公室的书海中翻出一本又一本有关电影的书册﹕“毫无疑问当然是很大的贡献。”
“有位大陆导演朋友提起她,说她为人认真、学养很好,但低调平和,默默地做了很多事,无论是写影评,策划电影节目,引介新晋,不是一些会被镁光灯注意到的事情,她也不喜欢这些表面的东西。”今天电影节要兼顾市场压力,策划者无可避免要抛头露面帮忙宣传,回到九十年代,电影节由政府出资,不用担心赞助或票房,本来很适合黄爱玲的脾胃﹕“不用出面,只专注写稿,很喜欢一个专题,便写文章在到报纸上发表,那个年代,报纸上的空间又多一点。但为什么九六年要退出?因为官僚制度的问题,还有中国政治问题。”
当年中国官方不承认独立电影,所有到电影节放映的中国电影,必须经过国家电影局盖印审批﹕“但那时无论爱玲,或我们所有人的原则也很简单,不理你独立不独立,总之好的电影我们便放。”为表示抗议,中国官方将他控制范围内的电影全数抽走,一年复一年,也就是后来常提起的「抽片风波」。
“九三年,一部是今天很出名的王小帅,当年他的第一部戏《冬春的日子》,黑白片,低成本,十六米厘拍摄,另一部是何建军的《悬恋》,放了这两部独立电影,结果其他主流电影全被抽走。田壮壮的《蓝风筝》本来是我们的选片,在上呈的过程中不见了,那是官员们自我审查。”那时黄爱玲负责电影节亚洲电影部分的节目策划,在风眼位中首当其冲,她在那一年,也就是第十七届的特刊中撰序﹕“窗外风雨交加,庆幸心中尚有一片净土,当四周灯灭,只剩下银幕上一柱白光的时候,也就是另一个世界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