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更改了结尾。为真理孤身奋战的托马斯意识到,“如果他的社区要走出黑暗,他也必须成长”。他不应对群众感到愤怒,而应视其为朋友,并且设法化“敌”为友
2017至2018年间,特朗普的言论曾让《人民公敌》一剧大火了一把。最近,特朗普又发出同样言论,而碰巧最新版本的《人民公敌》正开始在美国上演。
艾米·赫尔佐格,一位具创新才华的编剧重振了这部戏剧,建立了原戏剧关注点与美国当代社会关注点的联系。该剧刚一上演就获得广泛好评。
特朗普就职总统后曾多次攻击美国的一些主流媒体是“人民公敌”。而在易卜生的剧中,“人民公敌”是一位在巨大压力下坚持说真话的医生吹哨人。
因此,不少评论称特朗普给媒体贴的标签,等于是对这些媒体的高度赞扬。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明确禁止政府部门审查新闻媒体的报道,政府部门对新闻节目内容也基本没有管理权。
但特朗普任总统期间,曾多次试图限制正规新闻媒体的自由报道。他对媒体的不断攻击还造成某些媒体受到恐怖威胁。美国新闻界忍无可忍,在《波士顿环球报》牵头下发起了一场“捍卫新闻自由”的运动。
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多次在中国上演,曾有过2014年全国巡演的林兆华版、2014年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版、2016年北京人艺版和2018年柏林邵宾纳版。
受邀在世界各地巡演的邵宾纳版中,公民大会那场有一段台上台下互动场景,形成全剧高潮。
2024年的艾米·赫尔佐格版更进一步,抹去了舞台和看台、聚光灯和阴影、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界限,观众和镇上的居民混杂在一起。过去和现在、虚构和现实相互渗透。
有评论认为,“它的人物也是当代的:我们自己的恶毒煽动家、胆怯的编辑、油腻的两面派和被砍掉牙齿的理想主义者……”这位评论者甚至感到剧中的医生形象类似疫情期间美国的福奇博士——陷入困境的前传染病专家。
易卜生1882创作的《人民公敌》取材于真实事件,讲述一位在小镇温泉浴场工作的医生托马斯,发现来此疗养的一些游客生了怪病。
他将浴场的洗浴水和饮用水送去检验,发现两种水都遭到污染。
经过调查,他发现原因是当初建浴场时,铺设水管太低,无法避开皮革厂排出的脏水。
托马斯对于自己的怀疑得到证实感到激动——因为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采取行动改变水流路线,远离污染物并拯救生命。他决定立即在报上公布调查结果,好让公众及时得到消息。
然而,市长彼得禁止医生在报上公布调查结果。他认为改建浴场花费太高。浴场歇业两年,杜绝游客,小镇经济损失太大。
他要求托马斯捏造调查结果,在浴场继续营业的同时进行低价改造。他计算的成本“是严格用货币来衡量的。疾病、痛苦和死亡在他的账本上没有任何位置”。
托马斯坚持要向外界发表调查真相。市长说他“没权力发表个人意见”,强调个人必须“服从关心社区群体的权力机构”。市长甚至威胁医生,如不服从就解除其职务。
报纸编辑之前对小镇权力机构的专制曾表示过不满,声称“小镇的利益都一点一点地集中在一小撮官员手中。我在接管报纸后就想打破这些人控制一切的影响力。”
可此时,在市长的强硬态度和经济威胁面前屈服了,拒绝在报上发表医生的任何文章。医生于是决定自费印发小册子,也遭到印刷厂老板拒绝。
编辑还劝医生服软,说市长有很大权势。医生质问:“你能想象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你有权可无法使用吗?”
托马斯感到当权者的腐败比环境污染更可怕。他认为市长是在犯罪,还称整个社群的机体都建立在假话上。他甚至担心这种道德污染会漫延全国,毁灭整个国家。
市长于是斥责他是“社群的敌人”。不少评论者都指出,近代史上著名的独裁者都自称代表人民,将反对自己的人称为“人民公敌”。
本文为节选,请点击
左下角“阅读原文”
,订阅后可直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