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脉络,就要理解顶尖高校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逻辑。
(一)学科竞赛:拔尖人才选拔风向标
2020年,自主招生谢幕,强基计划登场,学科竞赛和升学政策的关系也随之产生变化。因为强基计划破格入围门槛是竞赛的金/银牌,所以竞赛金银牌数量是逐年增加,且增加得极其明显。2018到2019年的自主招生时代,五大学科竞赛金/银牌数量是1000枚左右,总数比较稳定;从2020年开始竞赛金银牌的数量就明显增加,到2023年金银牌的数量已增加至1987枚,翻了快一倍,并且今年的数量还在继续增加,趋势还是非常明显。
![](http://mmbiz.qpic.cn/sz_mmbiz_png/n6Fn6oOZJdrwicEicallURHFtBJ3lp4LCbWz7WNT3ZEMIJ4Wh8dQGpryaWZ7HLvnzhmicqvntua5dtiamrSEFryZDA/640?wx_fmt=png&from=appmsg)
我们应该认识到,学习学科竞赛,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天赋发展、更好地适应多元升学政策,而不是在制造和增加焦虑。所以我们要去主动拥抱这些规则,只有知道规则才知道怎么规划,才知道自己的孩子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二)强基计划:不拘一格选人才
我们把视角回归到强基计划。强基计划定位非常明确,也就是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关键人才。所以强基计划刚才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有些误区,认为强基计划就是基础学科,一说基础学科就是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而完全忽略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什么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要是指“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国家安全”,而这些都是当前最热门的方向。
强基计划的选拔方式,既简单也复杂。
简单来说,首先要审核入围,入围考生再参加校考,最后由校考成绩和高考成绩以一定权重比折算成为综合成绩,最后按照综合成绩由高到低依次录取。
而难点在于,仅仅是入围环节,就存在四条并行路径:
第一是凭借高考裸分入围,比如北大在北京投放50个招生计划,入围比例为1:6,那么报考北大的考生里,高考成绩排名前300人(50人*6倍)入围;
第二是凭借学科竞赛金银牌可以申请破格入围,不过我们刚才也讲到,目前金银牌数量越变越多,银牌已经不能保证拿到破格资格了;
第三是初试模式,当前有上交大、复旦等10所高校采取初试模式,这个模式既不看高考成绩也不看竞赛成绩,而是单独设置一个考试,考过了就可以入围;
第四就是今年新出台的政策,满足一定条件下,考生如果高考单科成绩优异,也可以破格入围。
![](http://mmbiz.qpic.cn/sz_mmbiz_png/n6Fn6oOZJdrwicEicallURHFtBJ3lp4LCbarmsOic3iaZyug5Qra7eHOJ2rqoSbicXibtP54bESsXB1qI2giavoEZAjag/640?wx_fmt=png&from=appmsg)
新高考带来了选科,选科衍生出了赋分制,赋分就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高考成绩拉不开差距。这就促使高校通过自主选拔、通过校考,来选拔其中的拔尖创新人才。
我们以北大、清华为例,北大强基计划数学考试内容里,高中课内知识只占40%,剩下都是超纲的;清华不超纲内容只占四分之一。清华的物理,高考内容只占据11%,也就是只有一道题不超纲,剩下整张卷没有一道题可以用高考知识可以解答的。
因此,可以说强基计划的选拔,难度完全凌驾于高考之上。
而今年的高考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没有了考纲,考得特别灵活,甚至今年一些地方的压轴题,已经考到竞赛的思维方法。所以我一贯强调,如果不适合,硬逼着固然是不对的,但对于适合的学生来讲,一定要积极拥抱多元升学,主动适应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