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加拿大留学生报、学术那些事
名校情结像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印记根植在我心中。朋友小A如是说。
小A的本科学校是沿海地区一所颇有名气的医学院,只是不属于大家口中的985,211。每每提及她的母校,她有感激但更多的是后悔。
“当年我的高考分数超了重本线那么多,明明可以填一所很不错的211,然而太傻了,就报了这样一个学校,又不够医学专业的分,现在找工作什么的处处受限,这真是我这么多年来,做过的最错误的一个决定,悔不当初啊!”
大概由于高考志愿填报带来的遗憾,小A在本科学校非常努力,是同学口中不折不扣的学霸。她的GPA在年级所有人中排到了10%,如果在稍微好些的学校就可以拿到保研资格,然而她的母校却没有保研名额,这让她一度感到绝望且十分受挫。
和千千万万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小A选择了考研,好在她足够认真又有四年打下的良好基础,今年3月,她成功考进一所全国排名top10的985高校。
像小A这样的人有不少,因为填报志愿等原因,当初没能进入大家口中的211,985,他们自身能力不错,又有明确的目标,然而名校于他们而言还是心头的朱砂痣。
关于名校的好处毋庸赘言,无外乎那么几条。
然而真正被大家羡慕的,进入名校头顶光环的那些幸运者,真的像看上去那样光鲜么?不尽然吧。
可能现实总是比预想的残酷,名校生中固然有拿到全球顶尖名校offer的大学霸,也有在自己的领域斩获头角得到青睐的,但更多的是,进入名校的学生也处在无尽的焦虑和迷茫中。
和自嘲“双非”的毕业生一样,他们也在经历人生的阵痛期,尤其是“名校光环”的压力,仿佛更容易促使他们走向不自信和茫然无措。
最能引起争议的莫过于今年3月份一位在复旦上学的女孩所写的《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这篇文章一经发出立刻传遍朋友圈,有人点赞有人诋毁,这篇文章的热度也从侧面证实了:大家对于名校学生的期待与实际情况的撕裂。
很多评论都是对写作者的指责和不满。我们期望中的名校学生居然如此期期艾艾,自怨自艾?你都已经上这么好的学校还瞎矫情!不想上就退学!
舆论的倾向性让人觉得,仿佛名校的学生不配拥有为前途悲伤慨叹的理由,事实上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
“我现在特别自卑,
觉得211、985成了我的负担”
这是很多上了985,211学生的真实体会,如果没有配的上名校光环的能力,985,211其实与自己而言更像是一种负担。
小编自己也是某个211边缘专业毕业的,当初冲着学校的牌子跨了大半个中国上的学,甚至连专业也没认真选择。周围的朋友大多也是来自相对比较牛的学校。
大家有种同感,四年的学习,不管学了多少,都觉得好像没有掌握什么,拿着简历找工作生怕被质疑是顶着211,985光环招摇撞骗。而毕业于国内top3的朋友因为学了土木工程专业,就业难度异常之大。以至于大家聚会吃饭的时候都开始怀疑人生。
名校不等于自己的实际价值,除去这种标签以外的自己依旧是个平凡无奇的人。对于许多家境一般甚至贫寒的名校毕业生,不愿再回小城市却又在大城市难以立足,没有房子和资金的加注,想象中的意气风发与现实中的残酷凌冽对比下,更是一番愁苦滋味。
上了名校,我还是买不起房。这是诸多名校生的心中呐喊。寒窗苦读多年,还是跨不过社会阶层,再也回不到过去一考定终身的日子,985,211像是一种无情的嘲讽悬在心头。
如果问我985,211带给了我什么?我想,除了还不错的学习环境和上进的同学,可能存在的隐形人脉,就是丰富且多元的价值观吧,但指望一个学校光环去获得些什么名利光环,很难很难,毕竟好的平台后靠的还是自己,到哪都需要真本事。
名校自然有它的独特价值,否则不会被奉上神坛,然而选择名校究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一个可以用来炫耀的谈资,为了实现家长的夙愿,还是真正为了提升自我就不得而知了。寒窗苦读多年,为的是什么一定要想清楚,午夜梦回辗转反侧时,希望可以不要忘了当年踌躇满志的所有努力。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
经管之家论坛
客服
橙宝
个人微信号,按说明操作即可获得
10个论坛币
,而且她会在朋友圈不定期发布精选经管学习资料礼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