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客气,人家还觉得你见外。”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我们,不知不觉就患上了心理疾病——
病态共生。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患有“病态共生”心理疾病的我们,常常没有“自我”和“别人”的概念。
一是喜欢把自己的事托附别人,强行邀请别人跨入自己的界限:
“你是学英语的,帮我翻译一篇文章呗。”
“你是搞设计的,帮我设计一个LOGO呗。”
二是喜欢对别人的事情指手画脚,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吴京,《战狼2》票房这么高,九寨沟地震你应该捐一亿。”
“陈乔恩,乔任梁死了,你为什么不哭?”
只要对方不愿意,我们就会抱怨、愤怒、指责:
“还朋友呢,这点忙都不肯帮。”
“吴京,你对得起我的电影票吗?”
甚至,我们还以爱的名义绑架别人:
“我这都是为你好。”
“你这个没良心的……”
心理学界有两句很有名的话:
-
一切没有界限感的关系都会走向伤害。
-
每段高级的感情,都有一个黄金距离。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
不管多好的关系,如果彼此之间失去了界限,最终都会造成互相伤害。
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80%都是因为缺乏“界限感”造成的。
所以,我们特别需要“把别人当成别人”,
把对方当成一个完全独立于自己之外的“别人”。
知道哪些事是自己的,
哪些事是别人的,
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
也不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那些美好长久的感情与关系,
都拥有一个很好的界限感,
都拥有一个很好的黄金距离。
“要把自己当成自己”
“要把自己当成自己。
”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要忠于内心,活得像自己。
你爱自己吗?
你肯定会说:
那是当然。
其实,未必。
心理学者刘星做过一个实验。
实验很简单,就是让一群人对着镜子,
说二十遍“我很爱很爱我自己”,
如果说完之后,
你是发自内心笑出来的,
那你就是真的爱自己。
如果说着说着你是哭出来的,
那就证明你不够爱自己。
实验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
“我很爱很爱我自己。”
说第一遍时,很多人都很扭捏,
觉得肉麻,难以开口。
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
当说到第七八遍的时候,
很多人的声音开始动摇起来。
当说到第十五六遍的时候,
很多人竟然对着镜子哭了起来。
我们,一直以为自己很爱自己,
但实际上,我们并不真正爱自己。
我们并没忠于内心,为自己而活。
赵薇描述过第一次见到王菲时的情形:
“1998年,我去香港参加一个活动时,
发现所有记者都挤在一个角落,
对着一个素颜女子疯狂地拍照。
那个女子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旁若无人地坐在一边抽着烟。
无论别人问她什么,她都好像没听见。
抽完烟,她就起身离开了。
我站在那里,看了好久才认出,
她就是歌坛天后王菲。
”
1999年,王菲跟窦唯离婚后,
记者问:
“打算给窦靖童找个什么样的爸爸?
”
王菲答:
“童童有爸爸,我要找的是伴侣。
”
这就是王菲。
王菲在微博里写过一句话:
“不求赞叹,不惧讥毁,不求荣耀,不惧卑微。
”
这就是她的人生哲学:
忠于自己,活得像自己。
“从来没想过要去讨好什么,让自己成为什么,让别人记住什么。我不过是听从自己的心,跟着它通向未来。”
正因忠于自己,王菲把自己活成了仙。
郑秀文说:
“如果说羡慕,也只有王菲一个。
”
记者问:
“为什么?
”
郑秀文说:
“我们只是艺人,而王菲是生活艺术家。
她爱自己爱得深沉,活出了我们渴望却永远达不到的样子。
”
这世界活得最幸福的人,都是做到了“把自己当成自己”的人。
结语
把自己当成别人,方得“无我”。
把别人当成自己,方得“慈悲”。
把别人当成别人,方得“智慧”。
把自己当成自己,方得“自在”。
那些把人生过得通透幸福的人,
大都是因为做好了这四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