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资家
投资家网(www.investorscn.com)是国内知名的资本与产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平台聚集数百万优秀创业者、资深PE/VC、投资银行家、上市公司及实业高管、专家学者等,致力于构建起资本、产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生态服务体系。
51好读  ›  专栏  ›  投资家

GP:今年压力在“帮被投企业融资上”

投资家  · 公众号  ·  · 2025-01-11 21:14

正文

作者 | FOFWEEKLY

来源 | FOFWEEKLY

昨天晚上11:30,某机构投后人员仍在与被投企业进行电话会议,协助梳理业务脉络。 他们表示: “能与企业顺畅沟通已属不易, 有些企业甚至对我们不理不睬,我们满心希望能为企业赋能,却无从施展。 ”另一家机构投后人员也无奈吐槽。
投资人们仿佛化身为全能选手。在GP大量出清、募资与退出挑战重重的背景下,投后管理难度急剧攀升。
一位投后负责人不禁感叹:“没想到今年最具挑战的工作竟是帮被投企业融资。”以往参加行业母基金峰会,都在忙着与LP交流,建立联系, 而现在却频繁地向同行打听 “关注哪些赛道、投资哪些阶段、是否仍 在出手……”, 只为给被投企业寻找新一轮融资机会。
市场环境剧变之下,投资人角色发生颠覆性转变,从昔日高高在上的资本方变得愈发谦卑。 一位投资人朋友自嘲道: “若再遇到几个难以沟通的创始人、问题缠身的项目,情况将更加棘手。
这一年,GP 面临最大的压力竟是为被投企业融资。

“卑微”的投资人

这两年,行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一级市场从业者们心力交瘁。市场环境的严酷让投资人们日子愈发难熬。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曾在活动中幽默调侃: “做投资人的感觉和脱口秀演员挺像,现在看起来都挺‘搞笑’。
过去的一年,市场上诞生了无数离谱热门话题,牵动着从业者们的情绪,大家从最初的平和逐渐变得焦虑、麻木,甚至无力吐槽。
严峻的市场环境迫使投资人们不得不放下身段,变得越来越谦卑。
自去年年初起,不少 IR 向我们透露自己的 “卑微日常” 如今,投资人在 LP 和被投企业面前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位投资人描述: “往年 FA 推荐项目时,我们通常爱答不理; 今年却得尊称 FA 为‘大哥’,简直卑微至极。
恨不得四处向GP打听: “你们关注什么赛道、什么阶段,还出手吗”?
有人总结了一级市场的苦逼日常,包括“跪舔 LP 募资”、“拿辛苦钱跟投”、“帮 portfolio 融资”等。
最令人头疼的是,投资人费尽心思为项目找资金,项目方却提出一堆条件,如 “不接受招引落地的钱”、“这一波估值要大幅上涨”等。
尤其是一些初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容易出现战略定位偏差,一些合规风险也暴露无遗,在当下环境中,想要进行下一轮融资,更是困难重重。
在投资人看来,市场环境已不再是仅凭讲故事就能获得融资的时代,估值疯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由于募资和退出环境的严峻,许多机构选择停手, 企业也需认清现实。 一位投后人员吐槽: “一直在受窝囊气,一边是老板的挑战性安排, 一边是被投企业的无理要求与反馈。
有投资人表示: “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不缺钱、不缺资源,都在全力发展,无暇顾及 GP,也无太多需求。 只有那些发展受阻的企业,遇到问题后才四处求助, 却又认不清现实,既想融资又端着架子,甚至提出诸多条件。
如今,一级市场环境严峻,许多 GP 面临巨大压力,有些机构基金难以为继, 老板甚至考虑转行做 FA。 过去帮企业融资属于赋能,如今却 FA 化,企业自身不努力,投后表示也无能为力。

投后工作任重道远

投后管理是股权投资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涵盖风险监控和提供增值服务等。去年以来,退出难问题愈发突出,机构也愈发重视投后工作,纷纷公开讲述投后策略。然而,真正能做好投后管理的 GP 却寥寥无几。
一位投资人坦言:“现在能给企业或创始人提供实质性赋能的机构很少。一方面,企业创始人有自尊心,而投后团队普遍多为年轻人,给出的建议对方未必能接受;另一方面,一些发展良好的项目,创始人想法丰富且专业,在CEO眼里,财务投资人不懂行, 很难提供建设性意见。”
他还指出:“获多轮融资的企业背后常有众多GP,企业家遇问题时,通常会寻求投资人团队中最强大、最专业、最懂行的机构帮助。一些小机构的投后工作形同虚设,要么企业不理睬,要么自己无力为企业提供帮助。”
过去,机构还能为被投企业做PR,但如今,在市场环境影响下,从 GP 到财经、创投媒体平台均面临营收压力,在无品牌预算的情况下,很多机构主动放弃PR。
以往,机构PR与创投记者保持良好关系,有合适选题时,记者会向PR伸出援手,或多或少提及机构或被投企业。但如今,这条路越来越难走,明显行不通。
在这样的环境下,PR自身的本职工作都难以开展,更别提为被投企业做品牌推广了。
一边是投资机构主观能力受限, 处于“有心无力”的境地; 另一边是客观现实复杂,同时又 夹杂着与企业沟通协作不畅等困境,让投资人陷入两难境地。
事实上,身处当下市场环境中,每个角色都承受着难以言说的压力与挑战:投前工作困难重重,项目挖掘与筛选耗时耗力;风控环节如履薄冰;投后管理纷繁复杂,企业赋能与成长扶持任务艰巨;创业团队在市场竞争与技术迭代中艰难前行;而 LP 作为资金的提供方,内心更是五味杂陈,毕竟他们投入的是真金白银,对投资回报的期望与市场不确定性交织,时刻牵动着他们的心弦。
如今悲观已经是常态化,而想要 走出困境的首要问题是找到新的方向和突破,无论GP还是企业。

结语

2025年仍然充满挑战,面对严峻的形势,GP和企业都要拥抱变化,同时也要守住初心,相信未来会逐步好转。
正如吴世春此前在短视频中所言: “凡事要换个角度思考,虽然明年比今年差,但至少明年比后年要好”。
一级市场不会消失,那么机会就一定存在。

大型峰会回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