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熊老师的艺术课
绘本、阅读、艺术教育 ·艺术全语言学习 ·全息化思维 ·综合艺术语言叙事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笔吧评测室  ·  英伟达 RTX 50 系列 GPU 放弃对 ... ·  13 小时前  
半月谈  ·  蒋超良被查! ·  2 天前  
中国政府网  ·  事关资本市场,最高检、证监会重磅发声! ·  2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王汉青被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熊老师的艺术课

拿起毛笔!孩子画10000年前人类的童年——石器时代陶器纹样里的秘密

熊老师的艺术课  · 公众号  ·  · 2018-10-15 09:56

正文




在汉语中

瓷字可以分解为“次”和“瓦”,“瓦”指的是陶器

所以 “瓷”来自于“陶”

那么“陶”又来自何处?

传说……



华夏始祖黄帝的身边有一位叫宁封子的能工巧匠。有一天,他想吃烤鱼 (那时还没有烤箱,该怎么办呢?) ,便用泥巴裹满鱼的全身,放在火上烧烤。宁封子临时有急事离开火堆。当他返回时,鱼已经烧焦了,但裹在鱼身上的泥巴,却变成盛水不漏的硬壳!

此时,宁封子 (像浴缸里的阿基米德,大叫一声“尤里卡”) 灵光一闪,重新做了一件泥壳,经过长时间的火烧,一件陶器就此诞生~ 于是黄帝大喜,任命宁封子为烧陶官。


这个传说比陶器真正出现的时间至少晚了——上万年!


现在,请系好安全带,

跟婧白一起乘坐时空穿梭机,

去往神秘的石器时代,

窥探中国最远古的陶器~






首先,我们来到一万年多前的江西仙人洞。江西仙人洞中有大量的陶片,如果把碎片复原,都是红陶罐,陶器外表上装饰着绳纹 (用缠着绳子的工具拍印在陶坯上) 。这说明,虽然远在旧石器时期 ,但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 对美的认识已经慢慢萌芽。



新石器时代前期\距今1万年左右  食器

1962年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出土

口径20cm | 高18cm




除此以外,人类还能够使用火,改变了茹毛饮血的习惯,走上吃熟食的养生之路。

那……用什么工具才能做熟食呢?当然是内部可以装食物,底部还能加热的容器啦。考古资料证明 , 最初的制陶方法是用手捏制 , 后来出现了泥条盘筑的方法。再经过火烧,就制成了器皿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总说,陶器是—— 泥与火的艺术

Q:为什么最早的陶器是红陶呢?

因为,上万年前的陶器是直接在露天平地堆烧的。由于空气能充分流通而形成氧化气氛 , 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 , 陶器便随之呈现红色。


你知道吗?万余年过去了,云南的傣族人仍然使用这种平地堆烧的原始烧陶方法呢。而我们熟知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正是在红陶的基础上产生的,距今约 7000 多年。中国彩陶艺术的繁荣期出现在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的鼎盛期则出现在仰韶文化之后的马家窑文化时期。

好啦,让我们再次登上时空穿梭机,去新石器时代中期逛逛吧!






我们徐徐降落的地点就在黄土高原,仰韶文化时期按年代先后顺序又被细分为半坡、 庙底沟和西王村三个类型。 此时正逢地球高温湿润的时期,放眼望去,可以看见一片金黄的小米地。


人们除了种粟 (小米) 和黍外,还种植蔬菜。慢慢的,人们吃饱穿暖了,定居生活稳固,便形成了大规模的聚落,面积达十万平方米。黄河中游繁荣的农业极大地促进了陶器的制造。仰韶文化在红陶的基础上发展出彩陶,使之成为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


据测定,彩陶的烧成温度为 900 ℃ -1000 ℃ 左右。彩绘以黑色为主, 也用红色 。有 的地区在彩绘之前 , 先涂上一层白色的陶衣作为衬底 ,使图案更鲜明。装饰彩陶的纹饰有四种:几何形、 植物、 动物和人物。 彩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有很多,取水、储藏、烹饪、甚至是丧葬。

现在,让我们悄悄潜入远古人的部落,看看他们使用的这些美丽的彩陶吧!



Stop 1——陕西西安半坡

在到达之前,我们再明确一下概念:仰韶文化按照历史年代包括三个类型 (半坡、 庙底沟和西王村) ,其中的半坡类型在公元前4800~前4300年。半坡类型包括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遗址等。


Q:这里的彩陶有哪些特点呢?

半坡类型的彩陶图案以鱼纹最普遍,有单个鱼纹、 多个鱼纹,有时还把人面和鱼画在一起。 (为什么半坡人如此喜爱鱼呢?这是他们的图腾吗?我们走进看看……)

原来,半坡人住在河谷,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也进行采集和渔猎,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由于半坡人的聚落周围有壕沟,阻碍了前行的路。我们先往壕沟的东边走,就到达了墓地。这里实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越过壕沟,在房屋的周围葬着幼儿的瓮棺——




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  葬具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高16.5cm | 口径39.8cm




我们凑近看看瓮棺盖的内侧:有一个圆形的人脸,他的头顶有尖尖的头发,也或许是鱼鳍形的装饰。他好像闭着眼睛,似乎嘴里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在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了形象奇特的“人鱼”。


然而,这件美丽的彩陶盆充当着一个悲剧角色:不幸夭折的孩子被放在陶瓮棺中,彩陶盆作为瓮盖盖上的一刹那,孩子便于父母阴阳永隔。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古人的踪迹已经不在了,唯有这件鱼纹盆还传递着远古的哀伤。

有学者认为,“人面鱼纹”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形象,其身份可能是巫师。这类图像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

Stop 2——河南陕县庙底沟

让我们向鱼巫师挥挥手说再见,从西安起飞离开,越过太行山,来到河南西部的陕县。


仰韶文化中的庙底沟类型存在于公元前4005年-公元前2780年,包括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在我们脚踩的这片土地,渔猎发达、水鸟众多,遗址多分布于河流两岸。

Q:庙底沟彩陶的特点是什么呢?

彩陶上的图案多为弧线,最流行的是圆点、弧边三角,植物图案明显增加,采用二方连续的方式构成。


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  葬具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

高47cm | 口径32.7cm | 底径20.1cm




Q:你们猜猜这件陶器是做什么用呢?

是用来装殓尸骨,来源于 一种叫“二次葬”的习俗 (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俗,在原始社会普遍存在,是将死者的尸骨进行两次以上的埋葬,多数是因为要变更安葬的地点)。

别怕,我们凑近看看这件陶缸。


图像的左侧是一只鹳鸟,通身洁白,长着圆圆大大的眼睛,嘴巴衔着一条鱼。鱼则紧闭着眼睛 (不知是已经缺水而死,还是假装昏过去) ,一副温顺的模样;图像的右侧画有一件竖立着的石斧,其装饰十分讲究。


Q:为什么在这件陶器上画动物和斧头呢?

学者们认为,鹳鸟和鱼应该都是氏族的图腾。鹳是死者所属氏族的图腾,鱼则是敌对联盟的图腾。类似的鸟衔鱼和鸟啄鱼的图像在东周、秦汉时期发现较多,尤其是在汉代,大多图像都出自与丧葬有关的绘画中。 你可以大开脑洞,想象这位鹳鸟族酋长高举象征权力的大石斧率领本族人, 同鱼族部落进行殊死的战斗,取得了胜利。

仰韶文化在中原地区的发展不仅年代早,延续的时间长,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周围地区具有彩陶的新石器文化,大都受其影响。仰韶文化也形成了中原文化的主体,并不断影响周围地区,奠定了商周文明的基础。






领略过中原的原始风情,现在我们一路向西北,启程前往最后一站——黄河上游。

陶器艺术之旅的第三站是马家窑文化,时间为公元前5000年-前4000年。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个分支,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按时间顺序细分出从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类型。

Stop 1——甘肃永靖

看呐,在村子里已经出现了专业的制陶工人,他们正在窑厂里研磨颜料。远处的地上摆着一件烧制好的陶罐:


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  水器或酒器

1956年于甘肃永靖三坪征集

高50cm | 口径18.4cm | 底径15.9cm




这件陶瓮体现了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特点:多使用几何形的同心圆和旋涡纹,用单一的黑色描绘,有的还在器物内壁图画。彩陶瓮的上部有旋涡纹,在2个大旋涡纹之间有2个小旋涡纹,旋涡纹下面有一周水波纹带和弦纹带。整个画面既像水面被雨滴击起的层层涟漪,又仿佛是湍急的河水激流涌动而形成的一个个大小旋涡。


熊亮老师在线上进阶课视频示范

古人将自然中的景象转化为抽象的符号图形,再用行云流水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观赏起来真是妙不可言。

这件陶器可能是用来储存酒的——也许那炫目的旋涡纹,促使醉酒的巫师眼中产生某种飘飘欲仙、沟通天人的幻觉?

Stop 2——青海大通上孙家寨

好了,醒醒酒,打起精神,我的朋友们。我们最后从甘肃去到青海,参加一场神秘的“劲舞派对” (记得穿好舞会规定的衣着:兽皮裙,否则不被“保安”放进场子,可不要怪我)。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舞蹈纹彩陶盆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

高14cm



在这件舞蹈纹彩陶盆内壁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劲舞派对”的盛况:画面中是五人一组的舞蹈队伍,他们肩并肩,手拉手,快乐地起舞。

美术史的学者们倒是对舞蹈者到底穿没穿衣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有人认为他们是裸体,有人认为他们穿着衣服。要知道,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已经有了纺织技术,在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纺线工具,比半坡类型晚一千年的马家窑类型居民,肯定不可能整日裸奔啊。

Q:舞蹈者穿着的是什么衣服?为什么他们的大腿上都有一条斜线?

以狩猎为主的原始人,在舞蹈或祭祀活动中,会穿有“兽尾”的动物皮毛。因为这是对狩猎活动的再现,猎人们通常身穿兽皮,伪装成野兽的模样,伺机发起突袭。虽然彩陶盆里没有画出野兽,但透过舞蹈者脚下好像逐渐缩小的条纹,还有他们手牵手的动作,很可能野兽已经陷入重围,马上就要被捕获。

Q:你有没有发现,马家窑的两件陶器的下部没有图案,这是为什么呢?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的日常不是直立行走,就是席地而坐 (椅子和桌子?不存在的) 在这两种视角下,放在地面的陶器通常只能看到上半部分。因此,机灵的 (懒惰的) 制陶工人才会不多画一笔,多费一丝力气。



史前人类与当代人观赏器物视线存在一定的差异



万余年前的祖先们凭借在生活中的积累和观察,创作出了这些质朴实用的陶器和绚丽夺目的装饰图案。从粗陶到彩陶,一条不断递进的陶器演变脉络显露无余,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来自远古的热情与活力,这些原始的、有强大生命力的线条也给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带来了灵感。




毕加索陶器作品



无论是艺术本身还是艺术史,我们都在寻找 “初”,并非强调“回到”,而是找到一种手和心更近的距离,孩童般天真的状态。 当人类第一次拿起笔去模仿、表述生活的周遭,当一个孩子第一次拿起毛笔去“创造”,对于笔、墨、纸互相细致而入微的感受、对于物和我之间述说不尽的关系发生了。

“人生来就处于直接体验的过程,但等我们察觉并过度依赖自己的思辨之心后,我们就往往关闭这种过程…… 想重新发现古人的创造动态,我们不只需要熟悉他们的笔墨价值标准,还必须学习不带成见去观看,并参与每件作品的创造过程”,在艺术的教学相长中,消弭名词和符号的固化进而从人的感知出去去理解和表达需要行动本身去呈现。当小朋友的艺术实践与原始陶器纹样相互交融、同时发生,我们尽管去看,一种“之初”的喜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