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办公室主任
服务全中国公务人员、文职人员
51好读  ›  专栏  ›  办公室主任

调研随笔 | 善琏印象

办公室主任  · 公众号  ·  · 2024-11-21 12:30

正文







善琏印象
文|龙八月

这是一座被誉为湖笔之都的运河古镇,有着一个至善至美的名字:善琏。

初识善琏大约是二十年前,但已记不清确切是何年。当时,我们走访了镇上一家湖笔企业,这家企业虽经改制,但仍未脱困重生。手工作坊式的厂房,昏暗的工位,渴求生计的眼神,艰难经营的挣扎,令人触景动容。彼时善琏的风貌,宛若湖笔企业一般破落。今番又访,已有不少新气象,欣喜。

于是,对善琏的所有印象都聚拢了起来,又舒展开来。

含山与运河

印象中的善琏,是一座巍峨的小山。 上海一路向西,无山。进入湖州东部,终于有了一个“显眼包”。这个“显眼包”就是善琏的含山。宋嘉泰《吴兴志》载:“含山,在县东南一百八里。张玄之《山墟名》云:震泽东望,苍然茭苇,烟蔚之中,高丘卓绝,因以名焉。山有净慈庵,其巅有浮屠。”含山并不高,海拔六十米,山体并不大,不足一百亩,在平旷之地“突然孤起”,加之山顶矗立起38米有余的含山塔,“高丘卓绝”的形象就跃然而出了。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而巍峨,这是含山的“相对论”。

印象中的善琏,是一条繁忙的河流。 京杭大运河江南运河段中线流经善琏这一段,历史上被称为“含山塘”,自古就是繁忙的水道,恰似今日之高速公路。徐霞客于1636年九月西游入浙,曾舟行此处,在《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记下一笔:“二十七日……又十八里,寒山桥。”寒山即含山。同样是南宋时舟行含山的漂泊旅人,诗人何应龙有点淡淡的忧伤:“朦朦一枕梅花梦,犹在寒窗纸帐间。”而诗人范成大见农民在大雨中劳作,悲悯之情油然而生:“遥怜老农苦,敢厌游子倦?”

印象中的善琏,是一方特色的小镇。 2015年1月,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同志就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专程来善琏调研。当年6月,浙江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公布,善琏湖笔小镇榜上有名。与之同榜的文旅类小镇还有不少,如湖州丝绸小镇、西湖龙坞茶镇、越城黄酒小镇、龙泉青瓷小镇等,这些小镇同样以历史经典产业为特色。近年来,善琏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持续做深电商、旅游、研学、文化的文章,引进了中国汉字艺术研究院、湖笔小镇研学营地等一批文化项目。总的来看,善琏“十年磨一剑”,坚定地走在了一条特色化发展的路子上。

《吴兴掌故集》内页


印象中的善琏,是一枝生花的妙笔。 湖笔是文房四宝之首,而善琏是湖笔之源,善琏笔工不忘先人恩惠,在永欣寺旁建造蒙公祠,以纪念笔祖蒙恬将军。明《吴兴掌故集》载:“湖俗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也,其地名善琏村……”善琏最富传奇色彩的笔工是冯应科,时人将他制作的毛笔与赵孟頫的字、钱选的画并称为“吴兴三绝”。“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善琏笔工与书画大家深入互动、彼此成就,为湖州赢得了“毛颖之技甲天下”的口碑。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印象中的善琏,是一个闹猛的节日。 善琏是“蚕花圣地”,有着“轧蚕花”“扫蚕花地”等蚕桑习俗,地域文化色彩非常浓郁。2009年,蚕桑习俗作为中国桑蚕丝织技艺的子项目,被列入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每逢清明时节,善琏周边蚕农纷沓而至,到含山“轧蚕花”。“轧蚕花”,“轧”的就是“闹猛”。清代乾隆年间沈焯在《清明游含山》诗中描述了当时的盛况:“吾乡清明俨成案,士女竞游山塘畔。谁家好学哨船郎,旌旗忽闪恣轻快。”自1996年以来,含山“蚕花节”已举办了26届,是湖州最有影响力、最具人气值的民俗活动之一。

善琏辣油小馄饨


印象中的善琏,是一道落胃的风味。 大馄饨管饱,小馄饨解馋。最馋人的湖州小馄饨当属善琏辣油小馄饨。端上来时就已经非常诱人,但如果再往碗里滴入辣油,那么这碗小馄饨也就有了灵魂。辣油的香味伴随着热气在空中弥漫,拨拉着你的嗅觉,你的右脑催促你快点投喂,而你的左脑命令你不断用调羹来搅拌降温,越搅拌香气就散发越快,就越发激起味蕾对美食的爱。善琏辣油小馄饨以其热辣鲜香、清透爽滑,为广大食客所青睐。于是,打它幌子的店家遍布了湖城,甚至开到了杭州等地。但善琏人说,只有去善琏吃,才能吃到最地道的。

印象中的善琏,是一处青创的聚落。 今年国庆节,有一位“95后”女青年在湖州市政广场发表了“国旗下的讲话”,她就是在善琏窑里村创业的黄彬彬。她由北大青年化身“乡村CEO”,带领团队与村里开展整村运营股份合作,推动了窑文化馆、雕塑艺术馆、云朵咖啡、麦琪萝丝儿童乡村俱乐部、乐高体验中心等项目落地,一批新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去年,窑里村集体收入228万元,其中乡村旅游收入就有80余万元。今年国庆节期间,村里登记接待了1.1万名游客,仅陶艺作品就制作完成了1800多件。昔日“养猪村”正在蝶变为“艺术村”“研学村”“亲子村”。看来人文乡村建设这条路,还是有盼头、有奔头、有赚头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