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妈为了让我多喝水,没少操心。
比如,她买了个我专用的3L的保温壶,然后在周末的早上,过来烧一壶水,晚上再过来看看剩多少,以此来监督我每天的饮水量。
然后一般来说,晚上还会剩下2L水……
然后她就每天不停地唠叨“多喝水有利于健康”、“多喝水比面膜的美容效果还好”、“女人是水做的”……
结果,我当时觉得有道理,但工作起来就忘了。
后来她开始给我发微信提醒,早上11点和下午4点各发一次。
结果呢?往往刚好那个时间点在想问题,把她撵走了。
再后来,她就转那些养生类文章来恐吓我,比如“警惕!不喝水可能导致XXX!”……
结果呢?成功——激发了我的逆反心理。
但某一天,我妈突然发现,我最近几天的饮水量从1L变成了1.5L,50%的增加量!她很惊奇地问我原因。
我一脸懵逼,因为我什么都没做啊,而且我都不知道自己喝了1.5L。
之后仔细回忆了一下,这几天唯一的变化就是:原先的杯子打碎了,我老公给我买了个更大的。
实际上,我每天倒水的次数都差不多,然后我会在工作的时候,不自觉地把倒来的那杯水分两到三次喝掉(这个频率,水就不会凉掉),当杯子大了之后,自然就喝得更多了。
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这个现象还真是有科学依据的。
康奈尔大学的Brian Wansink做过一个关于爆米花的研究:人们在电影院里吃爆米花的量,跟爆米花口味、电影院、电影类型等等都关系不大,而只跟爆米花桶的大小有关。
多喝水,跟多运动、多看书、少刷朋友圈、早起、少发脾气、努力工作等等这些有益却很难坚持的事情,性质差不多。
所以这么说来,这些喝了无数毒鸡汤也无法解决的千年难题,其实并不需要大费周章,只需要小小的动作就可以产生大的变化了?
是的。
心理学家早就对我们的大脑做过研究,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大脑内部有两个系统:理性和感性。
感性跟情感有关,是天性和本能。而理性则跟理智有关,让我们能够深思熟虑。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这两部分在起作用。
比如说,你面对一盒巧克力,感性会告诉你“它很美味,吃了它吧,你会很快乐”,而理性却告诉你“别吃,不然今天的5公里白跑了”。当然,悲剧地说,感性胜出的次数更多。
柏拉图说,人类大脑中有一位理性的御车人,必须驾驭一匹桀骜不驯的马。
所以,我们可以把感性比作一匹野马,而理性就是骑手。那么改变自己呢?就是骑手驾着这匹马,快速达到目标。
所以,想要改变自己,我们就得知道,骑手和野马这个主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各自有什么特征:
骑手的特点是理智,嗯,似乎理智是比单纯的情感更加高级的东西。
至少,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理性在告诉自己不要冲动,而它往往是对的。
比如,柏拉图就是理性的崇拜者,他认为,只有理性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所以,最关键的是骑手吗?只靠理性可以让自己改变吗?
真不行。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工作/学习压力越大的时候,往往越容易发脾气,而且很多好习惯也会丢失。
这是因为,在你工作的时候,你需要动用自己的意志力,来抗拒自己想要偷懒、想要看手机、想要打开网页看八卦、想要跟同事聊天等等这些本性。
所以在面对家人的时候,你的意志力已经耗尽了,没有足够的量来控制自己的脾气了。
意志力会耗尽,已经被很多研究证明过。
另外你会发现,抽烟的人在戒烟的时候,会变得焦躁不安、喜怒无常、沮丧压抑。
因为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所做的实验显示,意志力消耗越多,对事情的反应会越强烈,欲望也会越强烈。
比如极端情况下,比如吸毒者,在他们停止吸毒期间,他们需要动用意志力来破除习惯,而这种意志力消耗让他们对毒品的渴望变得更加强烈,然后这种更加强烈的渴望又要再损耗更多意志力。
所以,毒瘾复发的比例非常高。
我们每天得消耗多少意志力呢?
Wilhelm Hofmann主持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醒着的时候,把大约1/4的时间用来抵制欲望。
而且这个研究是在BP机时代做的,近二十年间,互联网兴起带来的诱惑比过去上千年的诱惑还要多,所以现在我们每天用来抵制欲望的时间就更长了。
你不会觉得,生活越来越方便,信息越来越发达,但你自己却越来越累、每天都感觉被掏空吗?
所以,骑手也有力量耗尽、力所不能及的时候。
骑手的力量有限,而且容易耗尽,而野马则动力十足。
比如,如果我讲很多大道理,从理性的角度去说服你,应该给希望工程捐钱以支持失学儿童,你可能很难做出改变。
但是,如果我给你一张失学儿童的照片,看到她渴望学校的眼神,你可能会被触动然后做出了捐款行为。
并且,如果我进一步做下去,让你去参观这些儿童的家庭,跟他们交流,你会更有可能做出改变。
这就是野马(感性)的力量。
但是,野马也不是万能,情感有负面效应。
不顾一切地买下永远不会穿的衣服,不顾后果地吃完了那块罪恶的蛋糕,不由自主地3分钟就看一次手机,无法控制地刷剧……这是你内心的小野马脱缰了。
所以最终我们会发现,骑手和野马,永远需要相互配合,只靠骑手,力量终究会耗尽;而只靠野马,离目标会渐行渐远。
只有野马和骑手,就可以快速到达终点了吗?并不能。
比如说,草原肥沃,马儿跑得更加快乐。再者,跟一群高手赛马,速度也会比平时更快,这就是情境的力量。
类比到我们的生活,也早有研究证明,如果你周围都是胖子,那么你变胖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如果你周围人都爱学习,那么你也会变得更爱学习。
所以,情境是改变的第三个关键。
分析到这个层面,我们的方法就出来了。改变自己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也易操作。以下这张图,应该会让你受益终身:
1.1 摆出明确目标
如果你跟骑手说:“目标在东北方向!”你觉得他能快速骑到目的地吗?很难。
但你如果跟他说:“目标在东北方向一公里处的圈圈家!”那他更有可能会到达。(话说,我为什么突然想起了宋冬野……)
所以,我们的目标需要足够明确。
比如,管理者希望他的员工能够改变行为,提升客户满意度,不能够说:你们努力提高客户满意度吧!而是应该说:我们现在让80%的客户满意,我们需要90%的客户满意。
再比如,你跟自己下了无数次决心:要多看书,不能再不学无术了。然后呢?你继续刷剧去了。但你如果跟自己说:每天晚上睡前看20分钟书。那么,你更有可能会做到。
所以,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实现改变的第一步。
1.2 找到关键因素
骑手仅仅知道目标就可以吗?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如何骑得快的关键要点。
因为目标还是太大了。但任何大的改变,总有那么一些关键因素。
比如说,换个大杯子,就是让我多喝水的关键因素之一。
那么,如何找到改变的关键因素,从而能够以小博大呢?
答案是:找差异。
比如说,在我知道爆米花研究之前,我是怎么发现杯子大小其实是多喝水的关键因素呢?
因为我对比了喝水多跟喝水少的情景,发现了其中的差异要素,是杯子。
再比如,你想让另一半多做家务,不妨回忆一下,ta在什么时候曾经做过家务呢?跟现在有什么不同呢?
然后你可能发现,ta载收到你正面反馈的时候、心情好的时候会做家务。
那么,这个就是关键因素。
1.3 制定关键举措
现在,改变的目标有了,达到目标的关键因素也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根据关键因素来制定关键举措了。
比如说,如果杯子大小是多喝水的关键因素,那么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买个大杯子。
再比如说,你的另一半心情好、收到正面反馈的时候就会做家务,那么接下来的举措就是:每次ta做了一件微小的家务事,都极尽所能地表扬ta,并且经常哄ta,让ta更加开心。
好了,现在骑手有了目标、有了关键点和举措,这就够了吗?
还没有。只发挥骑手的力量,是很难持久的,还需要野马。如何鼓励野马呢?
2.1 调动情感
曾经给一家国企做过一个咨询项目,因为总经理跟标杆企业比较下来,觉得公司人太多了,存在冗员。
但是,高管团队没有一个人这么认为,他们都觉得,自己部门已经非常高效了,标杆公司的情况有很多不同,不能同等比较。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摆事实、讲道理、算数据,依然很难触动他们。
实际上,很多研究都表明,人类会有一种积极错觉,比如25%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交能力在前1%,9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的领导力高于平均水平。
人们很难对自己有客观评价。所以,这些高管们无论如何不相信,自己的团队效率低下。
后来在一次汇报中,我放弃了摆数据,说:“各位,我最近一周每天都会到你们的生产现场观察,我很震惊,因为大部分员工的工作状态是这样。”
说完,我身体后仰,靠在椅背上,翘起二郎腿,两手离开桌面往下垂,眼睛很漫不经心地看着电脑。
所有人都对我突然的举动感到意外,紧接着,我展示了一张照片,现场团队的确是这样的状态。
所有人都沉默,然后,他们开始去思考如何提升人员效率的问题。
所以,当你想要改变的时候,找出那些能够调动你/他人情绪的景象,比如我展示工作现场照片,再比如希望工程拍那双渴望的大眼睛,还有欧洲难民潮时候爆出的那个溺水小男孩照片。
2.2 小处做起
调动了情感之后,就可以完全改变了吗?
不一定,因为你可能很难坚持。比如,当我看到其他人坚持看书带来了正面影响时,我会很受触动,产生想要看书的感觉,但刚过3天,可能又恢复原状了。
那么,靠什么坚持下去呢?不断的成就感。
我们对于改变的习惯经常是:制定宏大目标。比如,一天看2小时书坚持一年,完全不刷朋友圈,一个月瘦5斤……
这些都实现了吗?没有。因为这些改变太大了!
而太大的改变意味着太长的反馈周期,当反馈周期太长的时候,你很容易因为成就感缺失而中途放弃。
首富都说了嘛:要先定一个小目标。你贪多干嘛呢?
所以,一天看2小时书,不如变成一天看15分钟书,这样很容易有成就感,然后这种成就感会促使你改变更多。
从小处开始,逐步积累成就感,才能坚持。
2.3 获得认同
成就感除了来源于自己之外,还会来源于他人。
比如说,一周写一篇文章,你能坚持吗?
反正,要在1年前问我这个问题,我肯定觉得对方疯了,这绝不可能。
但是,我坚持下来了。靠意志力吗?不是。
靠什么呢?认同感。
我不是写给自己看的,我写给10多万读者看。
然后,你们会认同我,会给我反馈,告诉我,这些文章对你们产生了多大的正面影响。
这种认同感激励了我内心的野马,让它可以继续不知疲倦地奔腾。
就好像,现在已经是凌晨2点了,我还在写,但是,我一点都不困,兴奋得停不下来。
好了,现在骑手和野马都在,就差最后一步了,找到那个适合奔跑的草原。
3.1 调整环境
如果想让你不看电视,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别买电视。
如果想让你少刷朋友圈,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把小红点功能关掉,甚至,把朋友圈关掉。
如果想让你别再剁手,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把淘宝卸了。
这就是环境的作用。
你看,如今很多互联网产品都在绞尽脑汁地帮你把花钱变得简单,一键下单相较于两次点击才能下单,会让你的购买率成倍上升。
所以,当你可以用环境的时候,就别消耗自己有限的意志力,存起来留到关键时刻吧。
3.2 培养习惯
你早上出门的时候,会忘记很多事情,但你忘记过刷牙吗?极少,因为已经形成了习惯。
你从来就不需要在前天晚上睡前提醒自己:嗯,明天早上一定要记得刷牙。你几乎在无意识状态下也可以顺利完成这项工作。
但你需要提醒自己:嗯,明天早上我要记得带那本书给同事。因为这不是天天要做的,还没形成习惯。
刷牙如此,其它事情也一样。比如,如果你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睡前看书,那你很自然地,在上床之前会带本书翻一翻。
所以,让自己养成习惯。
3.3 找到同伴
还记得我们前面举的例子吗?如果你周围的人都是胖子,那你减肥的成功率会低很多。
所以,即便你养成了习惯,如果周围同伴都没有这种习惯,跟他们待一天,你就会破功。
这似乎很容易理解,人是社会动物,我们会观察周围人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最简单的,你去一个陌生的社交场合,你会多说话还是少说话、多吃还是少吃呢?大多数人的做法是,看周围人怎么做。
我开的训练营也是这种现象,如果一个群里的人特别爱学习,其他人也会积极参与讨论,相互加强。
很多人都觉得,即便课程结束了,但在群里面有积极的人一起讨论,会更容易坚持。
原因很简单,爱学习爱思考的人并不多,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在看娱乐八卦,如果你在学习,会觉得自己很突兀。
但是到了学习社群就不一样了,大家都在学习,你也会模仿其他人。
所以,想要改变自己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找到同伴。
改变,几乎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自己成长、管理团队、与另一半相处、教育孩子、激励用户等等这些场景,全部都涉及到改变。
所以,不妨找出你最想要改变自己、改变别人的事情,过一遍文中的清单,给自己制定一套可行的改变方案吧!
从这篇文章开始,别再对自己、对别人恨铁不成钢。
参考书目:
《瞬变——让改变轻松起来的9个方法》,[美] 奇普•希思 丹•希思 著,姜奕晖 译
《意志力——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美]罗伊•鲍迈斯特 约翰•蒂尔尼 著,丁丹 译
相关历史文章:
《靠意志力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如何看透他人行为背后的本质 | 思维模型02:行为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