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诵读:来自俄罗斯网站
汉语诵读及赏析
:王立业教授
诗文翻译: 丘琴
朗诵合成:俄语开讲啦
ПРОЗАСЕДАВШИЕСЯ
Чуть ночь превратится в рассвет,
нижу каждый день я:
кто в глав,
кто в ком,
кто в полит,
кто в просвет,
расходится народ в учрежденья.
Обдают дождем дела бумажные,
чуть войдешь в здание:
отобрав с полсотни -
самые важные! -
служащие расходятся на заседания.
Заявишься:
"Не могут ли аудиенцию дать?
Хожу со времени она"
1
. -
"Товарищ Иван Ваныч ушли заседать -
объединение Тео и Гукона"
2
.
Исколесишь сто лестниц.
Свет не мил.
Опять:
"Через час велели придти вам.
Заседают:
покупка склянки чернил
Губкооперативом".
Через час:
ни секретаря,
ни секретарши нет -
голо!
Все до 22-х лет
на заседании комсомола.
Снова взбираюсь, глядя на ночь,
на верхний этаж семиэтажного дома.
"Пришел товарищ Иван Ваныч?" -
"На заседании
А-бе-ве-ге-де- е-же-зе-кома".
Взъяренный,
на заседание
врываюсь лавиной,
дикие проклятья дорогой изрыгая.
И вижу:
сидят людей половины.
О дьявольщина!
Где же половина другая?
"Зарезали!
Убили!"
Мечусь, оря.
5
От страшной картины свихнулся разум.
И слышу
спокойнейший голосок секретаря:
"Оне на двух заседаниях сразу.
В день
заседаний на двадцать
надо поспеть нам.
Поневоле приходится раздвояться.
До пояса здесь,
а остальное
там".
С волнения не уснешь.
Утро раннее,
Мечтой встречаю рассвет ранний:
"О, хотя бы
еще
одно заседание
относительно искоренения всех заседаний!"
[1922]
-----------------------
1
Со времени она – давно (уст.)
2.
Тео - театральный отделГлавполитпросвета.;
Гукон - 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коннозаводства приНаркомземе.
开会迷
每天,当黑夜刚刚化为黎明,
我就看见:
有人去总署,
有人去委员会,
有人去政治部,
有人去教育部,
人们都分别去上班。
刚一走进房里,
公文就雨点儿似地飞来:
挑拣出五十来份——
都是最重要的公文!——
职员们就分别去开会。
每次来到,我都请求:
“能不能给我一个接见的机会?
我老早老早就来等候。”
“伊万·万内奇开会去了——
讨论戏剧部和饲马局合并的问题。”
一百层楼梯爬上好几次,
心中厌烦透了。
可又对你说:
“叫你一个钟头以后再来。
在开会:
省合作社
要买一小瓶墨水。”
一个钟头以后,
男秘书,
女秘书全都不在这里——
室内空无一人!
二十二岁以下的青年
都在开共青团的会议。
当将近黄昏,我又爬上
七层楼的最高一层。
“伊万.万内奇来了没有?”
“正在出席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委员会。”
我愤怒万分,
象雪崩似地,
冲向会场,
一路上喷吐着野蛮的咒骂。
可是,我看到:
坐着的都是半截的人。
噢,活见鬼!
那半截在哪儿呢?
“砍死人了!
杀死人了!”
我满屋乱转着,大声叫喊。
这可怕的景象使我的理智失去了常轨。
这时,我却听见
秘书异常平静的声音:
“他们一下子要出席两个会。
一天
要赶
二十个会。
不得已,才把身子劈开!
齐腰以上留在这里,
那半截
在那里。”
我激动得整夜都没有睡着觉。
一大清早,
我就满怀希望地去迎接黎明:
“噢,
假如
能再召开一次会,
来讨论根绝一切会议,那该多好。”
丘琴 译
一份官僚主义的荒诞记录
——《开会迷》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为
Прозаседавшиеся
,本意为“开长会的人”,但我国长期将其译成《开会迷》未尝不可,倒是为“开长会的人”多了一层“爱开会的人”的意思,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时长”,且补充了开会的频率。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
1922
年,正值年轻的苏维埃国家百废待兴之时,社会主义建设在重重困难中奋力前行,但是新经济政策下却出现官僚主义的沉渣泛起,其主要表现特征是行政会议泛滥成灾,滥开会,开长会,成了政府机关一大人事内耗,党务行政的一大弊端,这种弊端不仅覆盖了城市,也蔓延至乡村。当时流传这样一个笑话故事。说的是某州的一个集体农庄在开会,三个小时过去了,会议没有半点要结束的意思。一个叫娜塔莎的中年妇女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起身欲走,邻座问她:“娜塔莎,会议还没结束,你怎么就走了呢?”娜塔莎答道:“我家里有孩子”,意思是说她得回去给孩子喂奶。听者无话。又过了一个小时,会议仍没有要结束的意思,一个叫杜妮雅的姑娘站了起来,邻座问:“杜妮雅,会议没结束呢,你干嘛站起来?人家娜塔莎回家是因为家里有孩子,你干嘛这么着急?”杜妮雅一字一顿地回答说:“我要是一直坐在这儿,我家里就永远不会有孩子”。故事固然荒唐可笑,但当时的“开会迷”俯拾皆是确也是荒唐可笑的现实,由此造成官僚主义、人浮于事等恶劣作风甚嚣尘上。
《开会迷》是一首情节完整的诗作,语言与叙事朴素得就像一篇小小说。说的是,诗歌中的“我”恳求见一个叫伊万·万内奇的人,但被告知这个人正在开会,“我”从黎明到天黑也没见到要见的人,得到消息总是这个人在开会,在开“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委员会”的“会议”
。眼看入夜,“我”终于怒不可遏,径自闯进会议厅,却只见全是半个人放在会议桌上,“我”惊骇不已,仓皇逃出。
这首诗是现实与夸张或荒谬的有机糅合。它的现实可信度是凭借着大量的现实细节来确定的,如,黎明、机关,富有特征的机关名称缩写词:глав(总部), ком(委员会), полит(政治部), просвет(教育部),楼梯、墨水、秘书、共青团等等,同时人物的心理情状刻画也是符合生活现实的,如,“愤怒万分”(взъярённый),“满屋乱转大声叫喊”(Мечусь, оря),“激动得无法入睡”(С волненья не уснёшь),“累得天昏地暗”(Свет не мил),但却又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与全盘导入,而是经过诗人的加工而变得夸大(преувеличение)与夸张(гипербола),如,“我每天都看到”,“只要你一走进楼房,/公文劈头盖脸地落下来……”/“挑上大约五十份——//最最重要的”,“楼上楼下跑了一百层”等等。这种夸大与夸张并不是诗人目光所及处的主观变形,而是所有的人本身都成了非人道机器而拼命运转,由意识的荒唐导致了行为的荒唐,官僚机器的无意识性而导致所发生事件的无思想性,从而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的荒唐搭配,如,伊万·万内奇开会去了——/讨论戏剧部和饲马局的联席会议;荒谬之处还在于所开的会议的内容只是:去“省合作社/买一小瓶墨水”等等等等。马雅可夫斯基继承了果戈理的传统,为了揭示主题的需要,选择各种典型形象和典型细节。在描绘“会议”中夸大变得荒谬,但同时又以现实的有机延续而出现:“…… 我看见:/坐着的都是半截的人……”,诗人运用怪诞手法描述了“真是活见鬼”的“可怖场景”,但荒诞无稽的“可怕场面”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得以才把身子分成两截”这一悖理却又合理的想法的兑现,秘书用“最为平静的声音”向他解释或曰宣布:“他们一下子要出席两个会…… /齐腰以上留在这里,/那半截/在那里。”构成他惊讶与恐怖的两种情绪反应的对立。马雅可夫斯基将小官员们描写成国家机器上的螺丝帽,描写官僚主义体制压制着所有被引入这个氛围的人,整个社会,使得人们不是把人看作为自觉的历史创造者,而是没有头脑的像机械一样的人(那半截/在那里)。官僚主义的反人道实质对于诗歌主人公说来是同样是“活见鬼”而激起他将其“根除”的“愿望”。 诗人用“分身之术”说明了当时的会多,会长,以夸张与怪诞手法嘲讽了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的腐败作风,以及
官僚主义领导下人的精神的麻木和内耗,
为当时的党务机关的无成效工作做了一份荒诞的记录,从而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思想艺术效果,甚而使得“开会迷”一词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诗歌结尾意味深长,也许是受到苏维埃领袖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诗歌主人公“我”表达着一种期待黎明到来的愿望期待着再有一次会的召开:
“噢,/假如/能再召开一次会,/来讨论根绝一切会议,那该多好。” 因此,在“我”看来与官僚主义斗争的最根本方法就在眼前,对官僚主义的陈规绝对的拒绝就在《开会迷》所期待的再来一次会。在这首诗里显见马雅可夫斯基抒情诗所固有的特征,即将现实主义因素与幻想形象糅合在一起,得益于此日常社会生活在怪诞的放大镜下得以放大,让人们看清现象的深层含义。
讽刺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维系一生的创作风格之一,即便革命发生,也没有改变,尽管作者对现实的接受有所改变。诗人讽刺的对象各不相同,从苏维埃生活的日常小事到艺术创作的原则性问题,最重要的是社会与民族问题。许多带有抨击性色彩的诗歌小册子被当成惊人事件报道在许多重要报纸上,如《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劳动报》、《工人莫斯科报》等等。最早刊登出的诗集有一本叫《马雅可夫斯基在挖苦》(
Маяковский издевается
)(莫斯科,
1922
)。但革命后的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并不是简单的讥讽与漫画,他的诗页里反映出他对艺术家在社会转型时代特殊作用的认识:
在我们的时代
谁有益
他就是诗人
他就是作家。
……
在我们的岁月
谁写出
前进
与口号
他就是作家!
(《神鸟》,
Птичка божия,1929
)
“会议”在《开会迷》中成了主题思想与结构中心,“根绝一切会议”是马雅可夫斯基向全社会会发出的口号。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无穷无尽的会议已经构成为职员生活的全部内涵:他们每天都要奔赴各大机关,他们的生活变成“公务文件”,他们要施行分身之术才能应对同时召开的无数会议。这不能不说是苏维埃制度下的荒诞,新经济政策的红光下孵出的“孽卵”。
诗歌的写成全然是作家创作生涯的神来之笔。当时马雅可夫斯基正在为他的自传《我自己》(
Я сам
)做结尾,却意外发现“人们开始对开会感兴趣”。诗人认为官僚主义同样是新生活的一个“敌人”,必须在讽刺作品中对此予以斗争,于是奋笔写下《开会迷》这样一篇充满讽刺与怪诞的诗篇,诗作发表在
1922
年
3
月
5
日的《消息报》(
Известия
)上,冠名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开会迷)》(
Наш быт[Прозаседавшиеся]
),对苏维埃制度下国家机关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开长会、滥开会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予以辛辣讽刺。
诗作发表的第二天,即
3
月
6
日,列宁在全俄五金工人代表大会共产党党团会议上对这首政治诗作出评价,并肯定了这首诗批判锋芒的准确:“昨天我在《消息报》上偶尔读到了马雅可夫斯基的一首政治题材的诗。……
从政治与行政角度说来,我很久没有感受到这样的愉快了。他在这首诗里尖刻地嘲笑了会议,讥讽了老是开会和开内容重复的会的共产党员。诗写得怎样我不知道,然而在政治方面我敢担保是完全正确的。”
1
马雅可夫斯基逝世后,斯大林对这首诗也表达了喜爱,并高度评价其作者:他
“
过去是,而且现在还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诗人
”
。
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批判当时社会的腐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成为人民的强烈要求。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非常敏锐、迅速地对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愿望作出了反映。他一方面写了大量歌颂社会主义、歌颂人民和领袖的诗篇;一方面又扬起“文字的皮鞭”,写了许多讽刺诗来清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这是马雅可夫斯基的悲剧,更是马雅可夫斯基的骄傲,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桀骜不羁的耿直性格使他正处于创作顶峰的走向人生悲剧,但他“俯首甘为孺子牛”,视革命为“我的革命”,与人民同悲共喜的真感情,真奋斗却也为他后世赢得了巨大荣誉。
王立业
/
文
1
《列宁全集》第33卷第194页.
诗文选自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材 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俄罗斯文学名著赏析》(诗歌戏剧篇)。主编:王立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
静心读诗园目录(链接)
普希金《我记得美妙的一瞬》
普希金 《我曾经爱过您》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
致恰阿达耶夫
》
莱蒙托夫《悬岩》
莱蒙托夫《帆》
莱蒙托夫《祖国》
莱蒙托夫 《美人鱼》
叶赛宁《春天的黄昏》
叶赛宁《你明天早早把我唤醒》
叶赛宁《离别家园》
叶赛宁《我记得,亲爱的》
叶赛宁《蓝蓝的迷雾,茫茫的雪原》
叶赛宁《多美的夜啊》
叶赛宁 《给母亲的信》
叶赛宁 《再见,我的朋友》
屠格涅夫《当我不在人世的时候》
丘特切夫《
最后的爱情
》
曼德里斯塔姆《失眠 荷马 高张的帆》
巴利蒙特 《女人》
费特 《这清晨 这惊喜》
茨维塔耶娃《我喜欢》
叶夫图申科《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叶夫图申科《你悄声细语地问》
叶夫图申科《我不善于道别》
帕斯捷尔納克《冬夜》
阿赫玛托娃《
最后一次相见的歌
》
霍达谢维奇《灵魂》
霍达谢维奇《星儿》
霍达谢维奇
《雨
》
霍达谢维奇
《宛如一枚剪影》
霍达谢维奇《走种子的路》
利
霍达谢维奇《寻我来吧》
(双语朗诵)
斯尼扬斯卡娅
《带我走吧》
(双语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