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趣味的思维启迪,接地气的创投方法论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投资人说
题图: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战略投资人 刘强东先生
上周做左晖先生那篇的时候,有读者跟投投提到了刘强东先生和左晖先生有些价值观很像,恰好投投也在看京东的历史资料,当下表示要做一期出来,于是就有了这篇稿子。
透过刘强东先生的讲述,投投发现,很多道理看似平凡,但在更长的周期里,能让企业拉开差距的地方往往却正在于此。当然,再好的理念如果只是CEO一个人的准则也无济于事,最终要随着执行力落实成企业的规则、文化。
看到了别人走过的路,也并不能阻止你跌坑,但可以在你下落的瞬间,及时点醒你。情人节快乐。
素材来源:刘强东
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编辑作品
如需转载请留言后台,违者必究!
1
创业的两件事
谈到创业,关键就一句话:
只要你能够真正解决一个问题,那么你的项目就一定会成功。
对此,我想讲京东历史上发生的两件事。
1998年,我带着积攒的12000块钱在中关村租了一个四平方米的柜台。那时候中关村几乎所有的商家做生意都是一个模式,老板对员工的培训都是:一台笔记本两万五,你怎么用三万五卖出去。由此中关村还有十大
「
招术
」
教你如何欺骗顾客。我觉得这注定是不对的,终究有一天这种混乱的情况会改变。这就是问题,谁能把这个问题解决,谁就可以取得成功,非常简单。
所以从开柜台第一天,我是唯一明码标价、所有产品都开发票的商家。不接受讨价还价,只卖正品行货。就这么一做六年,从一个小柜台,到2003年的时候,我拥有了12个店面,其中3个在北京,而且每个店的营业额都非常好。
第一件事发生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
,我迫不得已把所有的门店都关掉,所有的人员都在办公室,每天很着急,因为我们各种租金、开销一天都不少,货又不敢销售,店面也不敢开门。
我们有同事就提出来,说为什么我们不去做网上销售呢?我们去搜狐、新浪、163各种各样的网站发帖,结果发现发了帖很快就被管理员删了,偶尔没被删也没有人订货,因为没人相信。记得我们就在BBS里说:我有什么刻录机,多少钱,底下是汇款帐号,如果你想买的话先把钱汇到这儿来……那时候too young too naive.
后来,我们开始在专业的测评论坛里发帖。论坛总版主看到了,不仅回复了,还把我们的帖子置顶,说:京东多媒体,我知道,这是中关村唯一的一个不卖假光盘的厂家。结果这一天我们接到了10个订单。
正因为过去六年的坚持,赢得了别人的信任,从而在最关键的时刻,得到了一个不记得他姓名的人的一次简单帮助,从而使京东开始由线下转到线上,做了电商。
第二件事发生在2006年、2007年融资的时候
,好多人说你们是没法成功的,为什么?他说几乎我所想要买的所有东西,都可以在当当、卓越或者淘宝上购买,还都能找到比你京东更便宜的,所以很多人说你没必要做,注定你没有前途。
但是我们不这么认为,为什么?因为我觉得在那个时候,包括今天网上的销售有很多问题,比如说商家的诚信、商品的质量、送货的服务和速度,我想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购物原本应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它不得已变得复杂了。
在这个时期我们推出的
「
当日达
」
。后来有一位美国的记者朋友问我,在哥大留学的时候,是否去亚马逊购物过?我说是。他问感觉怎么样,我说很好,但是我实在忍受不了它的物流速度。他说你要是Prime会员两天就可以收到货,那多快啊。我说京东几乎每个用户都是Prime会员,但你不用花99美金,只要一次购买满79块钱的商品就可以免运费了,而且在北京、上海这些大的城市,都是当日达。
正因为对解决问题的坚持,我们解决了网络购物领域长期存在的大量问题,这就是京东得以生存和快速发展的基础。
2
管理团队的思考
一家企业仅仅有初心是不够的,成败往往在于你有没有用好人,这也是我第一次创业失败获得的教训。
大四的时候,我开了一家餐厅。因为没有太多时间管理,每周我就去一次,我给员工改善了伙食和住宿条件,提高了工资待遇。我觉得对员工这么好,他们一定能帮我把餐厅做得更好。结果过了两个月之后,就不对了,大厨和前台、买菜的都变着法儿贪钱,餐厅变成了一个只进不出的无底洞。最后,我亏了近20万元,有借小姨家里的钱,还有我爸妈攒了一辈子的钱。
我开始对人性产生了怀疑。我不认为自己有错,我认为自己一点错都没有,
我对员工这么好,为什么他们这样对待我呢?
他们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为什么要骗我的钱呢?想了很长时间。
然后,我去了一家日本企业,开始管理公司的信息系统。日本人那一套管理系统非常清晰,怎么前后一一对应,怎么保证数量精准,都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在日本人眼里,正确就是正确,错误就是错误,不像我们中国人说的有什么误差,误差就是错误。
我在那家日企陆续做过信息、库房、销售岗位,把管理核心摸得很熟之后,我才知道,
我第一次创业失败,全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对员工进行任何管理,没有系统流程,防范漏洞。
从这儿开始,我越来越重视管理体系的建设。而公司管理最核心的就是管人,管人的核心是怎么选人,怎么用人,怎么留人,怎么防止
「
大企业病
」
,保证信息通畅,减少部门扯皮。
培养团队,是我花费时间最多,也是内部最重要的一件事。如果问我京东运营体系中哪里最让我
「
疲于奔命
」
,一刻也不敢放松,那就是培养团队。
如果有一天京东失败了,那么不是市场的原因,不是京东对手的原因,也不是投资人的原因,一定是我们的团队出了问题。
过去很多人失败的时候说,政策的变化,市场的变化,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技术的发展等等,导致了失败,都是瞎说,最终都是人不行。
京东在用人上,这些年我坚持做了这几件事:
(1)培养管培生,是我倾注时间和精力较多的一件事情。
每年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聘几十甚至上百人,从毕业那天起,这些管培生就得进入京东。接受完系统的培训之后,管培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到相应部门的具体工作岗位正式开始工作。工作满半年之后,他们可以进行第二次内部岗位选择,满两年后他们还有第三次选择的机会。
(2)留人,如果一个配送员五年之后还是配送员,那就是管理者的失职。
因为业务的需要,我们每年的配送队伍和配送站几乎都在翻倍增长,所以只要在公司工作过一两年的优秀老员工,就有可能成为站长。一旦成为站长,不仅工资高了,优秀的站长还能拿到公司的股票。
我经常说要感恩员工的付出。什么是感恩?感恩不仅仅是给员工好的薪水和待遇,抑或是股票,更是要通过培训体系,让他们在京东工作几年后,个人职业能力、知识、眼界等都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这份工作对于配送员们来说可有可无,随时都可以离开京东再找一个,那么很难真正做好这份工作。
(3)七上八下原则,这是京东人事管理规定中非常重要的一条。
什么叫七上八下?就是内部员工,包括管培生在内,觉得你有七成把握的时候,就让你来管理这个部门。同时强制性规定,
80%的管理者都必须内部培养提拔人才,只允许20%从市场招聘。
培养一名管理者是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的,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20%去社会上招聘?因为我们要保证组织还有新鲜的血液,我们不能变成一个封闭化的组织。
所以七上八下,这样才能保证这家公司真正的文化、价值观落地生根。
(4)防止大企业病,经常说No的管理者实际上都是偷懒者,必须清除。
在京东,没有事实或数据能够证明别人的需求是不正确的,你不能说No。比如过去几年大家抱怨最多的就是跨部门协调困难,你找某些个部门办点事,皮鞋都跑烂了,没完没了的,跟你说一大堆不行的原因。我们设立了这个原则,管理者可以对其他部门的人员评定打分,那个人不好,你对他打分。
按照这个制度,以后再说No就属于高风险,你要说No可以,给我拿数据摆事实,告诉我,我跟你提的要求是不对。
3
商业模式的思考
自从2007年我拿到第一轮1000万美金融资,到年底我们决定自建物流。之后市场有各种各样的质疑,有的人说很好,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有的说这是胡来,最愚蠢的决定,终有一天会把企业拖垮。所以这么多年以来,市场上永远保持热度不变的就是对我们各种行为的讨论。
在此,我希望能够跟你分享一下,到底我是怎么看的,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记得我们最多的时候,一年亏了十多亿人民币,很严重。
那时候很多人问我,你睡得着觉吗?你不怕吗?其实也不是不怕,有时候也想,要是企业倒闭了怎么办。
但现在,我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过去十几年以来,我们一直不为外界,甚至不为我们的投资人股东所动。因为我认为我们做的事情有价值,盈利一定不是问题。我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商业模式,为你的合作伙伴创造很多价值,为你的用户创造很多价值,结果你倒闭了,失败了,如果是的话,也并不是商业模式出了问题。
这份信心,是出于以下几点思考。
(1)首先,中国的服务行业,加盟模式我都不看好。
服务行业如果做加盟的话,初期发展速度很快,你能够赚很多的钱,跟我们无数投资人追求的商业模式一模一样。我跟很多投资人打过交道,
很多投资人在中国的消费品行业投资,他的规则就是less work, easy job, more money。
不用去选店,不用去培训,只要去收加盟费,数钱是最简单的,但是这种商业模式今天出现一个,没了,明天出现一个,又没了,因为这有违消费者的利益。我想中国的服务行业,在未来二十年,我们巨大的机会就是坚持走自营。
(2)接下来讲一下甘蔗理论,消费品行业存在着十节甘蔗的经营规律在里面。
就是说,作为市场竞争的结果,任何消费品行业,各个环节的利润都是固定的,就像十节甘蔗成熟的时候,都有相对稳定的长度,这是千百年来从来没有打破的规律。
有人说不对啊,苹果的利润率很高,只有1%的品牌能做到这样。但是所有的消费电子品牌都没有常青树,为什么?因为消费电子几十年发展永远要创新,不断的创新,你都不知道明天哪个品牌会出一个新的手机更好,让我们更开心,可能一夜之间苹果手机就落伍了。
所以每个行业,短期来看,这节甘蔗今天长了、明天短了;长期来看,行业的利润和品牌利润是相对比较固定的,是一个合理的水平。
当整个产业基于理性的时候,这十节甘蔗将更加清晰,不管是传统品牌还是线上品牌,还是电子商务,还是传统零售,我相信都逃不过商业的自然规律。
这也就是为什么京东就做得比较重,而不愿意采取最轻的模式
,因为我们坚持认为,在这个产业里面,你做得事情越多,吃到的节数越多,
有一天行业趋于理性的时候,你才有能力和资格去获取行业的最大利益。
很多互联网企业死掉了是什么原因?我们也琢磨了很长时间。最后结论就是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要符合传统经济规律,所以我们对互联网的看法、总结就是:
任何一种互联网商业模式,如果不能够降低行业的交易成本,不能够提升行业交易效率的话,那么最后注定会失败的。
当然,这个理论仅适合零售和消费品行业,不适合游戏、资讯、高科技,比如Facebook和Twitter。
4
创业动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