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魔都生活不易,交关奇人趣事。 里弄新村,爷叔阿姨,菜场灶间,家长里短,浓油赤酱,西式糕点……此地样样都讲。 满满正能量,一道来分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念行者  ·  以大海而存在,让波浪境生境灭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谁在住上海青年旅舍|市指小调查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 公众号  ·  · 2024-04-27 15:49

正文

‍‍

本文作者 / 姜天涯

这个 问题放在 20 年前,答案可能是穷游的背包客,他们在青旅里聊着诗和远方。

但放在 2024 年的上海,这个答案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点击观看视频

01


去年的街头采访中,我们遇到一个离职后从福建一路玩到上海的女生,路上她都住青旅。

她察觉到了上海青旅氛围的不同: “感觉身边好像都是打工的人,上海的青旅好安静,大家都好疲惫” ,她第一晚都没有和人聊上天, “大家都在噼里啪啦打字”

这和过往我们对青旅的印象及在其中的亲身体验不同。

青旅,是青年旅舍的简称,多数房型是多人间,上下铺,房间内没有独立卫生间,住宿按照床位收费。在移动互联网还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里,青旅也是住客交流一手旅行资讯的地方。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陌生人的距离拉近,交流旅程、交流人生,有时会一起包车,相约上路。


上海某家青旅的四人间

/来自携程



所以我们想知道,到底是青旅变了,还是上海的青旅不同?

从地理位置上说,不同肯定存在,上海除了是一座旅游城市之外,也是求职之城。而在上海寻得一晚住宿的成本,又是肉眼可见的高。以4月26日周四晚为例,上海中心城区的汉庭,一晚在300到500元,静安寺、中山公园、陆家嘴等热门地段达到650元左右一晚。


4月25日晚上海部分汉庭的价格


而具体到人,不同在哪里?我们在两家青旅,采访了15组人。

这两家青旅,气质迥异。

一家在上海火车站附近,它有一个沿街的公共区域,地下一层还有一个自习室。房型分为男生4人间、男生2人间、女生4人间,便宜时一晚50元左右,贵的时候在130元上下,五一期间床位费会达到200元。


这家青旅的自习室


另一家距离南京路步行街只有2分钟脚程,位于一栋写字楼的裙楼,八人间的价格在99-128元/晚,五一期间达到269元。


从外观上看这家青旅位于写字楼的裙楼


这两家青旅都不能简单归结住客群体。

前者更加安静,我们称为“自习型青旅”,因为很多人都在埋头做自己的事,在这座城市寻找机会。

后者气氛更为热络,有青旅在国内发展之初的“诗与远方”般的交流,也有找工作、实习的“现实”人生。

这两个样本多少能勾勒出一些上海青旅的真实模样,以及在上海多元化的人生。


02


在火车站附近的那家“自习型青旅”公共区域进行采访,让人感到局促,因为安静,说话都得压低嗓音。


这家青旅的公共区域


小杨刚到店,就在公共区域坐下,打开了电脑,等待2点后办理入住。

他今年25岁,本科毕业后在老家成都工作了一年,然后辞职来了上海。

“因为成都的生活节奏舒适,感觉学东西比较缓慢。我想学得再快一些,成长得更多一些,就来上海了嘛。”


来找工作的小杨


小杨给自己在上海找工作的时间是半个月,“学习”的期间是2年。“我想在上海成长了之后,去重庆、大理之类的地方独立发展。在上海独立发展可能竞争太激烈了。”

半个月看上去对自己有点严格,但小杨说:“我觉得只要能力强,都能找到的。”

3天后,他的朋友圈显示他已经敲定了工作,正在公司附近找房子长租。

青旅是很多年轻人在上海求职的过渡居所。 25岁的阿来是应届生,1月份刚刚研究生毕业,在这家青旅已经住了1个多月,白天除了出门吃饭,大部分时间她都在自习室里投简历。

“上海房租不便宜,市区就更贵了。我还没有确定工作在哪儿,住青旅不需要签很长的租赁合同,找到工作随时可以走。”

在青旅的生活模式和学生时代无缝衔接,多人间就是宿舍,自习室就是图书馆,阿来对此很适应。

区别在于房费,长住这间青旅,月租在2000元左右。阿来的住宿费来源有大学的积蓄、兼职,还有家里资助的一小部分。


阿来


据她观察,这家青旅长住的人在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长住都会选下铺,比较方便。”

虽然这边交流的气氛不热络,但阿来还是和一些长住的人产生了交流。她在青旅遇到不同生活方式的人。

比如有一个工作了很多年的姐姐,来上海的青旅休息。

“当时就觉得很疑惑,因为上海并不是一个很适合休息的地方,但她说青旅会给她一种很安全的感觉,因为(这里的)房间是全暗的,没有窗户。她很喜欢这种完全黑暗的环境。”

阿来在青旅里遇见形形色色的人,这让她更加理解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状态。

“像我们读书读上来,可能看的人、过的生活就一种,都很像。但是你去看他们的话,好像怎么着都可以。大家怎么活的,都有。”

即使是同样找工作,状态也会有所不同。 21岁的小王在自习室里打手机游戏,面前是刚吃过的泡面、薯片、棒冰,还有一盒黄金叶香烟。

小王之前的工作是房产销售,但遇到了劳务纠纷——很经典的“套路”:“实习期的工资,要干了3个月再发,没干满3个月,就没有。当时协议上写得不清不楚的。”小王最后通过劳动仲裁拿回了实习报酬,但工作没了。


火车站这家青旅的四人间

床位费每天浮动

小王住过80多元一晚,也住过130元一晚


实习期间他在上海租了房子,近2000元的月租。失去实习工作后,“没钱,住不下去了”。于是他就搬来了青旅,“ 怎么说呢,先拿来过渡下,它起码是几天几天付的。 一个月付,付不起了”。

“也没什么钱了。住一天,算一天。这两天就考虑退房了。”

他的计划是找到工作之后,住公司宿舍。

“我现在想找日结的工作,缺钱花,就是那种兼职的。”

来自西安的李小姐不是来找工作,而是来休息的,但她的休息和阿来所遇到的那个姐姐也不同。

李小姐今年36岁,是一名月嫂,4年前来上海工作,原因很简单,收入更高。在西安月收入一万到一万二,在上海一万五到一万八。

月嫂这份工作,一个月有26天住在雇主家,所以即便在西安,她一个月能回家的日子也只有3、4天。

虽然上海的物价更高,但她一个月个人开销只有一两千元。“在服务期间,吃住都在雇主家,又都是穿睡衣的,基本没有花费。只有休息的时候,有点花销。”

但是她的家庭开销大,有两个孩子。平时孩子由家人带,但一年有3个月,她选择陪娃。“寒暑假我是不接单子的。”


李小姐当天休息

第二天又要“上户”工作了


最初来上海的时候,李小姐休息日住的是酒店,一晚在300元左右。

“现在在开支上想着尽量缩减一点,就开始在这边住。”这样一个月住宿的花销能节约三分之二。

她的行李也很精简,只有一个行李箱。每次换季,她都会把上一季的衣服寄回家,再让家人寄来当季的衣服。

月嫂的工作其实也有宿舍。但她觉得这家她重复入住的青旅更干净,也更安静,“就是想休息好一点”。



03


在大雨日走进这家南京东路后街的青旅时,仿佛回到之前旅行住过的环境中,大家散落在沙发、长桌前,有人对着电脑、有人在吃外卖,也有刚刚相识的人在一起热络地聊天。


南京东路这家青旅的公共区域


00后的K先生刚刚办理完退房手续,他准备外卖送到后,直接拿着去机场。

“我从来没有住过(国内的)青旅,然后我很好奇青旅和宿舍有什么不一样。”

K先生是上海人,造型师,日常独居,他觉得人是孤独的。他想来这里体验集体式的生活,先后在八人间、四人间住了18天。

虽然他只有20多岁,但人生进度条走得很快,很小做模特,从国外艺术院校毕业的同时,已经在自己的行业里积累了丰富的作品和经验。

“青旅hostel这个文化,是外国人觉得我花最少的钱,住在市中心最好的地方,然后拿剩余的钱,去旅游、去吃喝玩,这种其实是一种享乐方式吧。”

“很多人说中国的青旅在西南地区,因为那里是国内青旅最早发展起来的地方。 但其实上海有很好的青旅文化,上海的青旅文化更加海派一些,很包容,什么样的人都有可能在这里出现。


K先生在青旅拍下的

有意思的行李牌

/受访者提供


18天的青旅生活中,舍友换了不少,他认识了各色人生。

“我遇到过出差的人,住青旅是为了省钱,因为每天可以报销500元房费,他来这里住只要100元,然后剩下的400元,就变他自己的了。”

“还有那种很有钱的富二代,在这里开了房间,就放行李。他每天来玩一下,感受一下,公共区域吃个外卖,晚上回自己上亿的豪宅睡觉。”

“还遇到一些50多岁裸辞、卖车卖房的叔叔阿姨,来上海旅游,住青旅体验生活。”

甚至第一天入住青旅的时候,“一个日本70多岁的老阿嬷,她跟我说‘空吧哇’(晚上好)。还遇到四五十岁的美国人,住女生多人间。我就觉得‘我真的不是在老年大学’吗?”


清明假期期间

K先生拍摄的南京东路人潮

他感受到了张爱玲笔下熙熙攘攘的人群魅力

/受访者提供


日常出行K先生住的都是五星级酒店,青旅颠覆了他的很多认知。

“我在这边感受人文、感受文化、感受不一样的故事,这比我住高级酒店体验得更多。住高级酒店,你要么是底层打拼上来的、励志的,要么就是从小拥有的,但故事都太雷同了。”

“在酒店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在青旅住,自给自足,甚至还要自己换床单。 你在酒店里交的朋友可能已经给你划分好了,什么样房价的人,在什么房间里。但青旅不会,青旅有钱人会住,没钱的人更会住。”

聊了半个多小时后,K先生的外卖终于等到了。他准备坐磁悬浮去机场,下一站成都,住丽思卡尔顿。


青旅的流动性让K先生觉得

“所有人都是熟悉又陌生,陌生又熟悉

中午一起吃饭的室友已经回到长沙

晚上他独自吃着两人中午打包的饭菜

/受访者提供


南京东路的这家青旅像上海不同青旅的融合,既有大量的国际国内游客,有处于离职状态认为自己在“旅行”而不是“旅游”的人,有像小K一样体验生活的人, 也有试图来回味一下青旅“味道”的人。

20年前,杨小姐就住过青旅了。她是北京人,她和先生每隔1-2个月,会来上海住几天,感受城市文化,有点像短期旅居。

之所以用“旅居”这个词,是因为杨小姐并不算是来旅游的。“ 因为说白了,在家干什么,在这还是干什么。 比如说在家去健身房啊、跑步啊,在上海基本上还是干这个。 但给你的体验感、满足感是不一样的。主要是人的区别。

十几年前,她和先生最常住的是昭化路上的老木青旅。他们很喜欢老木的设计,独栋的楼,有院子有水景,“特别安静,每天早上看见阳光”。“还有早餐、炒饭,做得特别好吃,老外们天天吃也很喜欢。”

“(老木青旅)交通也很方便,一出来整个武夷路街区很有文化历史感。门口坐96路直接就进武康路、永嘉路,坐一趟96路,基本上把城区都看了。”


杨小姐


后来,老木青旅随着武夷路街区提升,已经“夷为平地了”。而在过去5、6年里,杨小姐都没有住过青旅。青旅的居住人群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实老木还没拆的时候,就已经有这种迹象了。找工作的、失业的长期住那里,青旅的氛围有点变味了。所以我们现在就不太想住青旅了。”

“今天你们采访得太巧了,我今天住单人间,明天想回归床位试试。”

碰到杨小姐的时候,她正在青旅的公共区域吃饭,同时在青旅酒吧点上了一杯精酿啤酒。再次走进青旅,“也是突发奇想”,她当天来参加南京东路耐克的跑步活动。


这家青旅的前台边

住客留下的回忆


再次体验,青旅的装潢已经发生了改变, “窝窝囊囊的破沙发,木头桌子,这放一把吉他,那放一本书”——这已是上一代的青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