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虎嗅APP
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通用汽车拟裁员1000人#】据知情人士透 ... ·  2 天前  
新浪科技  ·  【#天猫辟谣拉夫劳伦退货率达95%##天猫回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虎嗅APP

谁能拯救三星?他可能算一个

虎嗅APP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10-11 22:26

正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hstl8888),作者:华商韬略丨华商名人堂 陈光,虎嗅获授权发表。头图来自:高工锂电网。


  • 你们买iPhone4的时候我买了电视

  • 你们买iPhone4s的时候我买了洗衣机

  • 你们买iPhone5的时候我买了电脑

  • 你们买iPhone5s的时候我买了冰箱

  • 你们买iPhone6的时候我买了空调

  • 你们买iPhone6s的时候我买了沙发

  • 你们买iPhone7的时候我买了note7

  • 现在,我的电视沙发洗衣机冰箱电脑空调全没了


三星电子是过去1个多月时间里,全球科技界的唯一主角,可惜其参演的是一部灾难片。

8月末,外媒发布首例三星Note7爆炸新闻,此后这款旗舰机事故频发。美国消费产品安全委员会称在数天内收到了92宗关于Note7的事故报告,且起火都发生在充电或正常使用期间,委员会遂着手召回这款手机,并号召消费者“关机并停止使用Note7”。



事件之初,三星延续了韩企的自信与“傲慢”,其检测报告称起火原因大多出于“外部条件”与非正常使用,责任不在Note7。

但“爆炸”新闻越来越多,三星不得不在舆论的重压下俯首认错。9月2日,三星移动总裁高东真公开致歉,宣布全球召回250万台Note7手机,并承认了“电池芯存在缺陷”的爆炸原因。



这样的召回规模在三星发展史上前所未有,也开创了智能手机全业的纪录。三星称此次召回成本约为10亿美元,相关分析师则认为三星可能会因此损失近50亿美元的收入。

消息公布后,三星的市值在2天内蒸发超过200亿美元,其投资者遭受了自雷曼兄弟危机以来最大的两日内跌幅。

召回计划并没有帮助三星走出困境。10月6日,一架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航班突然紧急疏散乘客,原因是飞机上一台三星Note7开始冒烟。

这台手机是事故后的新机,机主当时已关机并放入口袋。手机在关机后开始冒烟,在地板上翻滚出了一道“猛烈的灰绿色浓烟”,随即烧焦了地毯和飞机的下层地板。



更多消息显示,直至本文发稿,依旧有三星“新机”出现问题,这次波澜似是大厦将倾。

如此安全隐患引发了一些国家交通部门和航空公司的担忧,美国联邦航空局、韩国交通部以及世界各大航空公司纷纷对Note7手机下达飞行禁令。

民航总局同样就Note7发出安全警示,很多航班都特意增加了一条机长播报:禁止在任何条件下使用三星Note7手机。



10月10日,两则更“爆炸”的消息传出。一是美国最大的两家无线运营商AT&T和TMobile宣布暂停销售三星Note7手机;二是有韩国媒体称,三星已经做出停止生产Note7的决定(未经证实)

在连绵不断的“爆炸”后,谁能拯救三星电子?



“炸”出一家中国明星企业


频发的事故引发了消费者的愤怒,也催生了一大批段子手,网络上关于三星和Note7的调侃铺天盖地:

就看不得你们瞎黑Note7,我有个朋友就买了。生活过得有质量多了,现在一日三餐都有人喂!


怎么可能?肯定是谣言,我现在就在用Note7,不也


(更多Note 7的调侃见文末附录)


这起事件中,大陆地区的消费者可以说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因为迄今为止,大陆市场Note7事故寥寥无几,是所有地区(包括港澳台、欧洲、北美、日韩)中最少的。

三星官方给出的原因是中国地区发售的Note7手机采用了不同的电池供应商。据了解,国行版的Note7采用的是ATL(香港新能源科技)的电池,而近期事故频发的手机电池则来自三星子公司SDI。



在全球范围内,约70%的三星Note7采用的是SDI提供的电池,剩余30%则来自ATL。

10月8日有韩媒报道称,由于召回后仍深陷爆炸门,三星在情急之下摒弃了SDI,决定将ATL作为Note7电池的唯一供应商,因为迄今为止,ATL的电池还没有出现在任何事故报告之中。

“BOOM7”炸出了一家中国锂电池业内的隐形冠军。就目前的态势看来,不论是后续Note7生产(恢复生产)还是再战Note8,这家大陆企业都成了三星续命、翻身的重要依仗。

在业内,ATL成名已久。2015年,这家企业在全球消费类电子锂电池和动力电池中市场份额均列第三。而在软包聚合物锂电池(主要应用于数码产品)领域里,他们一骑绝尘,占据了近50%的市场份额。

有意思的是,华商韬略(微信号:hstl8888)梳理了ATL总裁兼CEO曾毓群过往的信息,在年初的一次行业论坛上,他在总结ATL的战略时将“安全性”放在了第一位。



“所有合作都要从安全着手,我们的设计和验证的逻辑首先是做到安全,实在有困难也要做到亚安全。”曾毓群说:“我们反对技术冒进,因为某种意义上而言,所有电池都是危险品。”

作为行业前三甲,曾毓群的给公司定的目标也是“打造世界第一安全的电池品牌”,而非成为世界最大的电池企业。

在电池业内,他和ATL很另类。电池是一个关注度小但竞争极为激烈的行业,过去的十几年里,所有业内重大新闻都和技术突破有关。

从石墨负极、硅负极、金属负极到石墨烯,材料学家在电池方面的革新无所不用其极,数百亿美金投入其中,但革命性的产品从未出现。太多放言要颠覆电池行业的“专利技术”,前赴后继的不知所踪。

很多行业都受困于电池技术,若能取得突破,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新技术的应用与现代人的生活。因此,电池企业都以革命性研发为标榜。

因为投入大,研发难,电池向来是“巨头的游戏”,即便是行业巨擘,也有翻船的可能。当年的全球电池业老大A123已经倒闭被收购,而后继者松下、索尼、三星,都是在庞大电子产品利润的支撑下,才创下了电池业的成绩。



相较这些巨头,ATL起步时的背景和资本实力不值一提,在列强争锋的电池大战里,他们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门外汉”创业


曾毓群是福建宁德人,其执掌的ATL和CATL,总部均设在宁德。这座城市偏居福建东南角,城区(不包含县、乡镇)人口不到50万。



每天都有排成长龙的车队从这里出发,将电池运往世界各地。这些电池为苹果、三星、华为、OPPO、小米,甚至BMW电动汽车提供能源。

曾毓群并不是电池科班出身。他1989年毕业于上海交大船舶工程系,被分配至福建一家国企。

曾毓群在国企待了不到3个月,便辞去工作,跑到东莞新科磁电厂做工程师。新科是SAE旗下的生产制造基地,后者是如今全球最大的独立硬盘磁头供应商。

当时正是国内电子产业OEM的起步阶段,曾毓群成了投身其中的第一批本土人才。他在新科干了10年,31岁便成了最年轻的工程总监,而且是第一位大陆籍总监。



作为骨干,曾毓群深受同仁的信赖与领导赏识。身边人称他非常有亲和力,总是笑脸迎人,而且说话坦率,直来直往,从不含糊。另一方面,曾毓群还具备出众的专业能力和胆识,为新科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在遇到需要攻关的事件与项目时,“上面”往往会委任曾毓群当负责人。

1999年,曾毓群接到一个任务:SAE执行总裁梁少康让他帮忙考察一个电池项目。曾毓群在深圳和专家们讨论了一整天,回来写报告称如果做电池,肯定是能出来的。

梁少康打算改行做电池,正四处招募能人,曾毓群是他的第一目标。不过起初曾毓群并没答应,当时深圳的一家企业正频繁与之联络,想挖他过去做总经理,统筹企业上下。

遭到拒绝后,梁少康又找到了曾毓群的直属上司陈棠华,让他帮忙做思想工作,陈棠华为此专门从美国飞回来。经过数番详谈,曾毓群最终被说服,三人合伙创立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简称ATL)注册地在香港,首家工厂设在东莞。



曾毓群回忆称当时做电池完全是一种冲动,因为这个团队压根不具备做电池的基础。正是出于这次冲动,他在日后的十几年里,一手打造了一家与国际巨头分庭抗礼的本土电池企业。



出门遇陷阱


创业团队一共募集了250万美元,“能找到的钱几乎全投进去了”。为了节流,所有人的工资在以前事业的基础上减半。

这点本钱想要一气做大绝无可能,ATL需要找到一个精准的突破口。团队研究后认为:当时市场上的圆形电池、方形电池等产品是索尼、松下的天下,这些大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很高,中国企业在成本方面毫无竞争力。

于是,他们将尺寸灵活多变、不适合自动化生产的聚合物软包电池作为ATL的主攻方向。这种电池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任意面积化与形状化,短小、轻薄,团队认为这可能是未来电子产品配套电池的发展方向。



1999年,诺基亚推出了一款火爆的翻盖式手机,里面配的就是索尼的聚合物电池,ATL专门买了这款手机拆开来进行研究。

确定了方向后,曾毓群带着钱飞到美国,找贝尔实验室购买其聚合物锂电池的专利授权。当时全球有二十几家企业购买了这项专利授权,但是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该技术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

回国后,ATL的技术团队开始试制,他们很快惊恐地发现,贝尔实验室配方生产出来的电池,在反复充放电后便会鼓气变形,根本不能长久使用。曾毓群随即跑回美国质询,岂料对方悠哉地说:鼓气是个本质问题,我们也不知道怎么解决。



为了购买这项授权,250万美元的启动金花去了大半,其他则投向人力支出。公司账面上的钱所剩无几,但产品却连一点希望都看不到,曾毓群急得夜不能寐。

在飞回广东的飞机上,他一直苦苦思索对策。期间他想到:聚合物锂电池被业内诟病的最大原因是其沸点很低,能使用的温度上限是85度,而“贝尔配方”中有些物质成分的沸点是93度,已经非常接近,这或许就是其缺陷的根本原因?

带着这个疑问,创业团队开始研制新的配方,着手排除其中低沸点的化学物质,一气弄出了7个新配方。在紧锣密鼓试验、测试了两个星期后,其中一个新配方做出来的电池居然解决了鼓气的问题。

解决了生死难题,ATL回身碰上了好时候。1999年,辉煌一时的BP机开始走下坡路,手机进入普及期,很多国内企业都申请了手机制造的牌照。

当时行业流行从韩国企业处买组装套件,整个产业链中,中方企业能自主改动的东西很少,除了电池。电池里的利润空间很大,国内厂商都从韩国公司买电池,没什么议价权。

ATL找客户谈判,提供容量是韩国电池一倍的产品,但报价只有后者的一半。带着这样的巨大优势,他们很快打开了手机市场,来自全国的订单源源不断。

2002年,ATL实现盈利,曾毓群随即将利润投入新一轮研发。他深知企业做大的根基:ATL得以存活,根本原因是解决了“贝尔配方”的技术缺陷,这样的革新或许算不得业内重大突破,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全球另外二十几家花钱买该配方的企业,没有一家解决鼓气问题,要么钱打了水漂,要么维持“劣质生产”。

在一些企业主看来,电池鼓气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因为这是实验室里反复充放电后才有的现象,而消费类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非常快,消费者根本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

但曾毓群和ATL却将之视为雷池,这样的执着,最终帮助他们和另一家精益求精的企业走到了一起。



“结盟”苹果


实现盈利后,为了筹措更多资金投入创新与研发,ATL在2002年引入了台湾汉鼎机构的资金,又在2003年从美国凯雷投资和英国3i集团处拿到2500万美元的风投。

当时日韩电池企业走的都是标准化路线,客户的电子产品需要匹配其电池属性。而ATL则大打差异化,为客户量身定制电池,并且藉此打造了一条新式的生产线。这样的市场策略,很快帮助其打开了DVD、蓝牙耳机等多样化市场。

但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电池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各式企业如雨后春笋。2004年,凯雷资本的一位董事在参观另一家电池企业后,回来对团队说:我们完了,你便宜,人家能更便宜。

因为不看好公司前景,大股东凯雷资本最终选择出售ATL的股份,一家美国公司和日本TDK集团闻风而至。最终,TDK以高价胜出,成了ATL的大股东,而这笔投资,最终为他们赢得了远超预计的回报。



TDK非常尊重曾毓群与团队的战略,支持他们坚守以安全为核心的研发工作,这份坚持很快为ATL打开了广阔市场。

2004年,一家美国企业找上门来,为旗下的MP3电子产品寻找电池秘方。这家企业此前已经找过很多国际锂电池公司,但是无一能解决锂电池循环寿命过短、长期使用后电池鼓气的问题。

ATL为该对方试制了专用电池,双方随即达成合作关系。曾毓群万万没想到,合作刚展开,对方开口就要了1800万个电池。



这家公司叫苹果,ATL供货的对象是红极一时的iPod。两家对质量吹毛求疵的企业走到一起,ATL顺着对方的发展扶摇直上,从小企业一跃成为行业内的新领军者。

那之后,苹果推出iPhone,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ATL也顺理成章成了iPhone系列的电池供应商。



有技术的是大哥


苹果一役后,ATL顺风顺水,从行业黑马一路驰骋为龙头企业。期间,其市场版图不断扩张,电池产品被广泛应用于GPS、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各种终端设备,成为世界一线品牌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型电子移动设备的必备电源。

业内有说法称:在消费类电子领域,ATL已经是电池行业的全球第一。此前坊间传言称iPhone产量吃紧的时候,一家企业依靠规模优势从韩国公司手里抢到一批iPhone电池的订单,但最后却因为“做不了”,不得不转让给了ATL。

用ATL电池做的移动电源,会在产品显眼处特别注明其电芯是ATL,而此次Note7电池爆炸事件,则再一次印证了ATL的技术实力。

曾毓群的目标已经不局限于消费类电子产品。他在2011年于家乡宁德创立了CATL(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攻汽车动力。这是一家100%中资的企业,和ATL算是同盟关系。



经过短短几年发展,CATL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动力公司,仅次于松下和比亚迪。



Note7事件前,ATL和CATL在国内舆论声名不显,但日韩媒体却早早盯上了这家不断抢日韩生意的中国企业。《日本经济新闻》年初的报道称:2015年ATL一家的利润,就超过了韩国两大公司与日本最大电池公司锂电池业务利润的总和,其营收更是超过百亿大关。

ATL的强势与曾毓群的人才和研发策略息息相关。他非电池科班出身,但在事业期间念到了博士,如今已经业内知名专家,同时还任物理化学电源杂志编委、亚洲固态离子协会理事、中科院物理所清洁能源中心学术委员。

CATL号称是国内最舍得投钱做研发的锂电池公司,其毕业生的起薪待遇“很给力”。CATL内部的学术氛围相当浓厚,技术高层及领导,基本都是高学历人才。这帮人干事喜欢讲数据、论实验成果。



因为这种氛围,技术人才在CATL非常受尊重,没有任何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发生。

2015年底,曾毓群称CATL的研发团队超过1000人,包括20多位海归博士、110多位全职博士,以及900多位硕士。他信奉集体的力量,因为“依靠三五个人,花费三五年才研发一个产品,已经满足不了如今行业的发展速度。”

如此规模的研发团队,其科研得以从材料级别开始,由纳米级一步步做到仿真模拟。曾毓群非常得意于这样的体系,他曾说:行业内很多人说电池保8年、10年,都是空口无凭,做这样承诺,不能拍脑袋来完成,而是反复实验的数据来决定。

口头和真材实料的差距,越在关键时候越明显。三星Note7的风波,或许将成为曾毓群与ATL新的开始。


附网络关于三星Note7的调侃:








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hstl8888)获取授权。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长按下载不用我说你也知道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