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一个关于作者去积水潭医院看病并偶遇一位病友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了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人看待同一座城市的不同视角,以及人生的多样性和生命的交集。文章还强调了人们面对病痛时的真实和善良,以及理解和原谅的重要性。最后,作者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努力影响宇宙,留下自己的光热和冲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主要描述了作者去医院看病的过程和偶遇病友的经历。
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强调了人们面对病痛时的真实和善良,以及理解和原谅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2: 文章探讨了人生的多样性和生命的交集。
作者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人看待城市的视角,展示了人生的多样性和生命的交集,强调了人们之间的善意交流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3: 文章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努力影响宇宙。
作者认为,人们应该积极地去生活,努力对宇宙的波长、能量、磁场造成影响,留下自己的光热和冲击。同时,作者也强调了理解、原谅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正文
Pho:大辛
怕晚到耽误事,早早就出门了,找了一家面馆吃点早饭。
偌大的牛肉面馆,星星点点几个人,这是老字号,每次中午来人都满满当当,可在这工作日的早晨,却显得格外冷清。
就连门口过去拥挤的停车场,也变得如此富裕,稍微小一点的车位我在那儿倒,管理员大手一挥,“停中间占两车位,没事”,语气格外豪爽。
路上的人行色匆匆,都忙着去上班,而马路上剩余的人,则显得分外格格不入,比如健身器材区域的几个老人,笑着在闲聊,还有就是我,慢慢走着,四处打量,像个游客一般。
我就想起了有那么几次深夜去办事,发现一件事:晚上十二点的北京、两三点的北京、五六点的北京,和九十点的北京,完全是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景。
其实不同区,不同行业,不同时间,看到这座城市是完全不同的,只是,你习惯于生活在哪个北京,就只属于那个维度。
把车停到医院的车场,卡着约定的点慢慢走到门诊,朋友早就在那儿等我。
好久没见了,她也消瘦了一些,见面忙问我的情况,我说还好还好。
也只能说还好,说多了还需要解释为什么不好,大家都忙,也没有必要增添别人的烦恼。
其实她的腿也有些不舒服,那都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小的时候生病,在小地方治疗的方案不对,也不知道,当别的病治了一年,最终落下了一些小问题。
这些事,我在刚认识她就知道,可是,她说了我也就是感觉很惋惜,五分钟最多,就要忙别的事。
因为那个时候,我还活蹦乱跳,还在参加比赛想着得什么奖能不能拿最佳射手,没法体会她的苦痛和不便,起码是不能时时刻刻都想着这件事。
有时候带孩子一起出去玩,我们一堆人都走在前面,她就一个人走在后面。
那现在,当我再看到她,其实就明白了很多那种欲言又止。
只是过了那么多年,她早已习惯和接受,于家庭,于职业,于自己。
和我一起排,聊了聊,叫我的号了。专家看了看片子,皱了皱眉头,说了一些话,我问了该问的问题。
这些问题,其实我与其它病友早就交流过多次,也问了AI,答案都是相似的,只是有些细节需要再最终确认一下。
有位病友与我情况类似,上个月刚刚做完手术,我们并不直接相识,她是另一位朋友因相似情况介绍认识,但一开口,毫无隔阂,她把所有患病细节都与我讨论。
想必在她这痛苦的六年中,早就与其他人搞得清清楚楚。
病友便是个非常奇怪的群体,他们的生命本无交集,领域职业乱入,性格脾气参差,但就谈论痛苦而言,充满了信任,毫无芥蒂。
父亲患鼻咽癌早期,有个150多人的群,都是在广州就医时天南海北的病友认识的,其中,居然还有一位大明星。
但是明星也没有架子,所有的事,都会问,都会来说,病友的调侃,他也不生气。
那里面,有部J领导,有教师,军人,医生,学生,什么都有。
大家会问候,会及时交流新的治疗方案,讨论医生的好坏,也会咨询病情。
有些很小的康复秘诀,查不着,但真的是用生命去总结和体会,舒缓了很大的病痛,管用了,父亲是真开心。
我记得那是2008年春节的事情,在广州过的年,天天陪着父亲一起看这些信息,他还挺高兴,会跟我说一下趣闻。
2021年父亲去世之前,他跟我说,150人的群,最后就剩13个人。
其实我和那个病友聊完手术方案,她也很高兴,给我发了好几个信息,是诊疗她的医生,总体感觉还不错,说让我可以去找他试试。
而十分钟前,我们还是相互不知道对方在这个世界存在的陌生人。
只是,我还是清楚的,我和她还是有些病症的不同,可能用处不大。但完全不妨碍这十分钟我们俩都专注于讨论病情,以至于暂时忘记了身体的不便和疼痛。
放下电话,我修改了备注,也要把我的朋友打个括号括在后面,不然下次再找,因为之前并无交集,我这样的记性,大概根本想不起她的ID。
然后这个人到底长什么样,是什么性格,依然是空白,我只会记得那十分钟我们共通的悲喜。
想起在医院里等号的长凳坐着,也常常看到各个科室陌生病友的交流,目光里带着真挚,很少会有怎样的防备,还会相互提醒。
虽然,也就是半小时后就相忘于人海,但,也算是这一生有了善意的交集。
回头再想,很多事情,年轻时候并无感觉,认为世界就是自己眼里和体会的见方,认为新奇或无趣,其实是多么狭窄。
且不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任何你的介入都会是一场星际的奇遇,即便是划分了足够少的种类层叠,我们对于其他人都是陌生的。
对于病友来说,世界发生多大的事,同事怎么样,其实都变得没有以前重要,眼前的疾苦,才是最优先级。
因此,当我在高谈阔论国际形势,人生感悟时,过去其实都只站在一个极小的角度,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悲喜,是我们无法想象和理解,也更加谈不上感同身受的程度。
盲人的、肢体残疾人的、免疫性病人的、五保户的等等,还有那些正在生命中遭受各种事件煎熬的,我们看到的一样的景物,内心却其实完全是不同的季节。
为什么人越长大越孤独,中年人越来越沉默,这就是答案。
年轻的时候我很狂,觉得自己最牛逼,思想最深刻,看很多人都不顺眼,感觉像SB,可经历了一些事,那些感觉都在消退,看到每个人都觉得顺眼、都觉得大家都不容易。
即便是我看到了某些人的人性恶时,也只会感叹那是生长路径下迫不得已的总和。
在我文章后面留言的,很多读者都会这么说:关注你很多年了,第一次忍不住要留言....
我就知道,当灵魂有了触动,就像风撩拨着树叶,我们虽素昧平生,却似乎都有相同的伤痛,有的是肉体的,有的是精神的。
在这个生命无法静置安放的动荡世界,在这个各有各的悲喜,很难被理解的人生路上,哪怕只有一小点的交汇,一瞬间的心动,都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因
为不设防,也没有必要设防,因为我们都掀起了生命真实的一角,窥探到了与现实伪装不同的地方,原来我们的内心,都如此的柔软和善良,也是如此热爱生活。
其实呀,并不是我的文字治愈了大家,而是,你们对于生命和生活答案的渴求,时时刻刻都在激励和滋养着我。
我们的悲喜或许并不相通,但我们的悲喜却又并不特殊,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来有人走,而绝大多数所谓的烦心事,只要常去医院走走,就都会烟消云散。
诚觉一切都可理解,一切都可原谅。
如果真痛苦,当然可以选择离开。但如果决定活着,既然决定,就好好活着,灼热地活好,努力去对宇宙的波长、能量、磁场造成影响,在这个世界留下你的光热和冲击,也不枉来这一生了。
一个力争纯粹的人划出的桃花源
有门槛有态度
不一定篇篇正确但源自独立思考和原创
不接广告、不荐股、不带货、不荐理财保险
不哗众取宠、不左不右、
不偏不倚、
不在乎
立场坚定,爱国爱党
理性思考,客观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