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与管理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那么复杂,甚至总是不经意间来到我们身边。自人们开始以群体的方式来实现个人无法达成的目标起,经营策略、管理工作就贯穿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富有智慧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总是让学习成为自己和组织成员增长智慧的根本途径,甚至是作为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不懈学习,适时提炼,与新兴事物保持互动,与“大师”、与“名著”对话,获得精神营养与能量;他们不断实践,及时总结,对生活拥有敬畏之心,与“点滴”、与“琐事”过招,为当前的工作提供指导与动力。无论是经营,还是管理,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学科,不断地实践方可更好地体会,感受其中的奥秘。
佛法中的管理智慧——认识世界01
佛教虽为宗教,但其中充满着管理的智慧。如佛教中的如来、观世音与弥勒,若我们能深刻理解其本意,对企业管理就会有很大的启发。
很多寺院都有大雄宝殿,“大雄”其实是佛主释迦牟尼的中文名字,大雄宝殿相当于“佛主纪念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大”即“无上、彻底、究竟”,“雄”即战胜自我者,“大雄”即彻底战胜自我者。哲学家柏拉图也曾经说过:“最大的胜利是战胜自我,被自我征服则是最耻辱和最不可救药的。”
成功人士都不是只想着自己的,老板要战胜自我,直至“无我”,就是要“想顾客所想,急顾客所急”;考虑问题要从事物本身的规律出发,而不是从一己私利出发。当你根据事物本身的规律来行事,就是“替天行道”,将无所不能。
“如”是“去”的意思,因此,对企业家来说,“如来”即“投入产出”。经常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鲁老师,我如何才能发财?”我的回答很简单:“只要‘如’,财就一定能‘来’”。同理,“舍得”与“得失”的意思是:只要“舍”,就能“得”;如果你只想着“得”,结果必然导致“失”。
“大雄”、“如来”的意义,是要求我们首先做到“战胜自我,先人后己”;企业做得更大时要求“战胜自我,天下为公”,为“天下”做企业;而更高的层次是“大彻大悟,天下为公”,胸怀“天下”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而不用去战胜自我了;最终实现“大爱无限”。当企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就全心全意把钞票给他们,托付给他们更大的希望,这就是“人民币”。
所以企业是接受众人的委托并为众人排忧解难的,企业家应该充当消费者的代言人。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中佛主尊背后塑的是观世音菩萨,表明“大雄”与“观音”密不可分,且“观世音”菩萨又谓“观自在”菩萨。
“战胜自我”,首先要“认识自我”。改造世界的前提是认识世界,而观察世界首先要观察自己。
所谓“观世音”即对宇宙万物的审察——认识世界。“观世音菩萨”即真正明白宇宙人生的圣者。而要观世音,必先观自在。“自”即本人,“在”即当下,“观自在”即审察当下的我。要想有成功的人生,首先必须学会反观自己——观自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们知道,色盲者眼中的缺色,并非这个世界没有这种颜色。所以,我们要避免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个缤纷的世界。人初生时没有任何颜色,后来不断地给自己心灵着色,还误以为世界就是他心中的色。世界观是人看待世界的第一块镜片。唯有将自己变成透明的“玻璃心”,才能还世界以本色。所以,建议企业家要致力于“通透”!
要做到“通透”,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的思想与观念,而非始终保留老的传统。其实,学习,不是为了简单的掌握,而是为了放弃过去固有的观念束缚。我们说观世音大慈大悲,“慈”即有心对人,“悲”即无心对己。对于企业家来说,“大慈大悲”便是彻底客观,没有主观;看问题时不掺杂任何自己的理念,充分了解消费者的诉求。有慈性,才能有磁性,才能众望所归。认识自我,才能战胜自我;认识世界,才能天下为公。所以我们说企业家要“自知之明,慈悲为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