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
11
月,在苏州四大中国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纪念日(
12
月
4
日)来临之前,苏州园林局在对苏州园林博物馆进行扩大的同时,需要对新博物馆的介绍和展品说明文字进行重新编辑整理和翻译,我在翻译过程中遇到描写苏州园林性质的关键一句话就是
“
苏州古典园林
……
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
。我感觉到
“
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
算不上什么特殊的翻译难点,但是可以选择的译法也有多种,还是值得考虑的。比如:
1) ...though wrought out by human hands, it looks as if made by nature
;
2) ...the work out of human hands that looks as if naturally existing
;
3) …artificially made but looks natural
;
4) …artificial yet looking natural
。
那么究竟选择哪种译法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一个标准。而在很多应用性翻译实际中,我发现有一条标准几乎无一例外成了普遍的追求,这就是语言简洁明了,以最少的文字完全体现原文所包含的意思。同时,长期进行英汉对比研究的经验也让我了解到,中英文在表达基本同样的意思的时候往往可能会出现英文句子或段落显得更长的情况,因此在汉译英过程中更应该尽可能使语言简洁。亦步亦趋地进行文字翻译当然也可以翻译出既合乎语法也可以被读者接受的文字,但是实际上这种翻译往往难以被采用。比如在我近几年连续翻译的几本画册中,为了突出画册注重画面的功能,中文文字本来就是追求尽可能简洁的,翻译出来多了几行就无法编排。博物馆陈列展品的说明文字也是如此,英文文字长度一定要尽可能压缩。所以,在翻译这八个字的时候,我从译文
1)
开始逐渐简化,后来感觉到最好将英文单词限制到三四个。上述四条可供选择的翻译第四条只有四个单词,看来是比较好了。
那么还能不能再进一步简化呢?我突然想到,如果能用两个单词表达不是更好吗?能不能干脆就用
artificially natural
或
unnaturally natural?
为什么不能呢?我于是决定就用两个词来表达。相比之下,
unnaturally natural
是个矛盾修辞法,读上去更有味道,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了。为了明确这个矛盾修辞法的实际使用情况,我把它加上引号打人
google
进行搜索,结果发现在网络上竟然出现了
3710
条
unnaturally natural!
这种表达法实在算不上我自己的创造,而是英文中一个并非少见的用法。所以,我最后决定就采用这个表达法,因为它从更高的视角完全包含了
“
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
的实际意义:
“
虽由人作
”
就有
unnatural
的意思,而
“
宛如天开
”
就是
natural!
总结多年的翻译实践经验,我认为在汉译英中对英文尽可能简化往往出于多种考虑或需要,比如:
(1)
从根本上讲,英语注重概括抽象;而汉语强调具体形象。汉译英在从具体形象到概括抽象的过程中存在着英语趋于简化的倾向。因此,简化可以使英文更加地道、自然。
(2)
从形式上看,英文书写稀疏、横向扩展;中文书写集中、紧密。汉译英在追求版面均衡的过程中存在着简化英文的需要。所以,简化英文往往是应用类翻译的需要。
(3)
从读者方面看,中英文读者对象对中国文化现象的了解差异很大,对中文读者进行细致介绍的可以对英文读者作简单介绍。因此,对英文进行简化是出于不同读者的需要,符合
“
内外有别
”
的对外翻译原则。
(除自然法外语图标外,文中其他图片均来自网络,向摄影者致谢。)
——摘自杜争鸣教授《翻译策略与文化——英汉互译技巧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