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误打误撞,被这个时代眷顾了而已。”这是一个有趣的开场白,也似乎在回答我的迷思:我们要不要迎合时代?时代会给我们多大的缝隙让我们创造一些反潮流的内容?赵健和读书经常联结在一起,而读书似乎就是反潮流的一种古典主义行为,毕竟这是一个阅读报纸都显得过于严肃无趣的时代。
坦白说,在确定这次对谈之前,我几乎没看过赵健的短视频内容,我知道他在短视频平台上讲书,也给苏东坡写信,我还知道他获取了巨大的流量,他讲述的内容也成为人们在茶余饭后乐于讨论的话题。他讲述的故事,评论或者抒发的情感就像轮船航行过后留下的波纹一样在听者内心滑过、涌动。
我当然也知道,今天的读书博主在移动互联网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他们大概满足了今天的人们某种心理和情绪:知道读书能让人获益,又不愿意拿起一本书,所以他们寄希望于有人来帮他们“解读”。很多读书博主类似于心理按摩师,和解、治愈、自洽、励志是他们传播的关键词,他们助推苏东坡再次走红,用他身上的所谓“豁达”给予人们内心的抚慰。
我多少会质疑这样的内容,因为我们无法用一个词或者一种特性准确地概括一个人的一生,因为人和生活都太过复杂,很难一言以蔽之。就像音符只有那么几个,却能谱写出无数美妙的音乐。
但是赵健似乎不太一样。在我认真看了几段视频之后,开始对这个年轻人产生了某种敬畏,即便是在短视频,这种内容转瞬即逝,并且渴望在 3 分钟之内就能抓住用户眼球的平台上,赵健也在探索着新的表达方式。比如,他没有刻意强调苏东坡的“豁达”, 而是给他写了一封信,让我们了解了苏轼波折人生的同时,体会到“豁达”背后藏匿的那个更加真实的苏东坡。他还去拜访白发苍苍的翻译家杨苡,后者翻译的《呼啸山庄》等作品享誉全中国并且塑造了一代代读书人的精神世界。很多中国当代引人注目的作家也是他的座上宾,余华、贾平凹、北岛、舒婷等知名作家、诗人曾经参与他举办的跨年诗会。
或许,在一定程度上逆潮流而行也是另一种拥抱时代。从表面上看,赵健的成功路径并没有什么特别独特的地方,也可以说,很多获得可观流量的读书博主,都有类似的经历,当然这种经历只是表面上的雷同。
他参加过《一站到底》等综艺节目并且获得了一定的关注。他还开了一家书店,坐落在南京最为繁华的路段。像很多实体店主理人一样,疫情让书店的经营陷入困境,于是赵健开始投身于自媒体,渴望找到另一种可能性。
他自己撰写文案并且反复修改、磨砺,他自学视频拍摄,还掌握了剪辑技术。他的妻子也不遗余力地给予他支持和帮助。整个2022 年的上半年,赵健都沉浸在自媒体的表达中,他试图塑造自己的讲述方式,力求突破读书博主固有的范式,终于在这一年的7月,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10万+。
这个10万+非常有象征意义,因为赵健讲述了小众书籍《画魂》,这个故事并不励志,似乎也无法让你“共情”,但人们还是爱上了书中的人物和她的人生。其实《画魂》曾经被著名导演黄蜀芹搬上过大银幕,但那已经是1994 年的事情了。
这本书讲述了江南歌妓潘玉良颠簸而辉煌的一生。她被卖为妓,接着被丈夫拯救,然后赴海外学画,终于获得艺术圈的认可,成为著名画家。潘玉良命运多舛,她行为大胆前卫敢于挑战权威,她在陈旧思想与先进理念的缝隙中艰难地为艺术献身。
赵健是在南京一家旧书店与《画魂》邂逅的,他看着这本已经斑驳的旧书,被潘玉良的故事深深打动。他认为,这个故事应该被更多的人听见,这本陈旧的书也应该重新焕发光彩。在视频节目的最后,赵健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两次诞生,一次是肉体的出生,还有一次是灵魂的觉醒。”
节目获得了广泛的认可,随之而来的是这本旧书销量的急速增加,《画魂》被重印了一万多册。而这本书的作者,80多岁的石楠从没想到一条来自自媒体的视频能让这本被遗忘的书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自己面前。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后来我在直播间卖书,我几乎不会卖畅销书,我只卖那些经典的,值得被时代记忆下来的书。”他认为,每一本书都代表着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时代的书籍代表着当时人的思想和风貌,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技术水平,整理他们能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所以非常有趣。”
是的,如果没有赵健的话,这些书或许只能寂寞地矗立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问津。
▲赵健 (图片由被采访对象提供)
从这个角度来说,赵健也没有被时代所裹挟,他分明是站在崭新的平台上推动一种复古的文化,而且用一种相对古典的方式。比如,在他的讲述中,你几乎听不到网络流行语,他说,同样的意思,“我更喜欢用一种更文雅的方式来表达。”他对我说的一段话也验证了他的坚持:
“自媒体不应该让汉语变得更加戏谑、放肆,它应该让语言变得更加轻巧,让汉语回归到,比如说风雅颂里面‘风’的状态。语言表达如大地上的风一样,干净纯粹轻盈,并且更加可爱。”
在给苏东坡的信中,他写道:
“在岁月的长河中最不缺的其中之一就是遗憾,像东坡先生你这样的人中龙凤都举步维艰,我等鱼目又岂会一路顺遂……”
赵健还喜欢去探寻那些苍老但依然充满生命力的灵魂,他拜访杨苡,后者“待事如一”的行为准则深深触动了赵健。“即使已经行动不便,听闻我要去拜访她,杨苡老师还是会化上淡妆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她会让周围的人为我泡上一杯清茶,让你体会到一种仪式感。”
更让赵健唏嘘的是,已经90多岁的杨苡依然坚持写作,且在100多岁的时候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即将100岁的江澄波则给了赵健另一种启发。江澄波家世代经营一家叫“文学山房”的古旧书店,而这位老者的一生都在与古代典籍对话。他在文学山房出生、成长、学习、生活、工作。“文学山房里有我一生的记忆。”他曾经这样描述这座“书房”。
最近这几年里,赵健多次拜访老人,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每一天,无论风雨,江澄波都会步行走到书房开始自己一天的工作,除了每年的大年初一初二,数十年来从未间断。“他说自己很享受步行去书店的过程。人们总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有时候,习惯也能塑造性格,从而决定命运。”
如此说来,对于赵健来说,他每天早上坚持直播或许也在塑造自己的“命运”。他说有时候他在跟自己“较劲”,比如前一天录视频或者写稿到很晚,但第二天也要强迫自己早起直播。“较劲时间长了,你就会习惯这种生活,你每天的生活都会充满了动力。”
和赵健对谈是个非常愉快的过程,他身材挺拔,面容清秀,像年轻时候的胡适。他读书的广博和思考的深度都超过我的预期。他甚至对自己的认识也非常的清醒。赵健以为,自己被更多的人关注有“误打误撞”的意味,“也许三年五年,我们这些人都会被忘记,像潮水一样退去。”即便如此,赵健还是希望给这个时代留下一些印迹。这或许也是他不厌其烦地打磨自己的作品的动力。
赵健每一个视频剪辑完成后,他都会耐心地观看,找到问题点下次提高。而对于我来说,看自己的视频或者听自己的声音都会让我产生羞愧感。赵健则说,你要打破这个藩篱,你才能获得新的力量。
或许就是这些复杂的原因推动赵健成为直播界引人瞩目的主播,今年春节期间,他的直播带货数据在整个视频号的平台上都极其炫目,他的图书销量位居第一。在之前的一年,赵健创办了何物文化公司,公司推出的第一本书是《芥子园画传》,印量只有1000册,但很快售罄。此后,何物推出的定价1298元的《最美中国画》,销量突破5万册。
这真的很让人惊叹,原来厚重的、精美的艺术类书籍依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市场空间。可是外人容易忽视的是,赵健和他的何物团队对每一部书籍都极为用心,从纸张的选择、颜色的矫正、色彩的选择以及对内容的考证,他们都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妥协。
赵健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在各大出版社的仓库里游荡,寻找那些被遗忘但是有价值的好书,他说那个过程一点都不浪漫,“仓库很大,空气不流通,书籍被高高摞起,很可能掉下来砸在你的头上。”
“但是如果你能打捞一本好书,成就感油然而生;如果你发现书单上有一本吸引你的书,但仓库里再也找不到的时候,你又会很沮丧。”
是的,当越来越多的书店变成“网红”之后,在被书填满的仓库里徘徊虽然不那么浪漫,但真的让人很充实、很幸福。就像《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他说:“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
可以肯定的是,赵健不是一个狂妄分子,但他也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中而且乐于分享出去,由此,他也不是独自一人。
F风尚志:在短视频平台上,真的能用5分钟的时间,就讲清楚一本书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吗?
赵健:完全做不到的。这也是我很矛盾的地方。
针对一位伟大的、而且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我们穷尽他人生的各种可能性,走过他所走的路,将他的一生展现出来,这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而且,我们不曾一起并肩而行,即使一个生活在他身边的人也很难给出客观的评价,所以,我只能讲述这些人与我们生活的相关联的内容。
比如我也是个年轻人,我知道现在年轻人的焦虑感,我也有过凄凉感,我也曾经陷入生活的尘埃里,这种感受我非常清楚。所以我讲述的那些书籍、人物和故事一定是先打动了我,我才会讲给别人听。
F风尚志:你开书店, 后来又做短视频, 是在讨好时代吗?
赵健:我只是在讨好我自己,我想表达,想讲述。
F风尚志:我们来聊聊阅读吧,我最近读了一些以前从来不会涉猎的书籍,比如量子物理,我发现非常有趣。你有这种感受吗?
赵健:我当年上大学的时候,办过读书会。我推荐的大部分书籍都是物理类的,我会邀请南京大学物理系的博士带领我们一起读。那几年我真的读了很多物理学方面的书,我很震撼,比如有的书讲量子的秩序是一种整体性,又有着隐形传态。
这都是10年前读的书,我现在还是记不住核心观点,但是我想起,10 年前,我曾经在脑海中构建过微观的画面,那个场景本身就很震撼。
比如我看一些艺术类的书,会让我很痛苦,但这种痛苦是迷人的,让我沉醉其中,这个过程我非常享受。
F风尚志:你会关心自媒体的数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