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潘丽娜编辑寄来的新书《数学对话录》,读了几页我就被这本书的内容吸引了。正如在本书简介部分说的那样:“它(本书)同时处理了关于数学的本质及其发展等大问题,而且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这是一本值得认真读一读的好书,因此特别推荐给大家。
本书的责任编辑潘丽娜深信本书能对大范围的读者有益,而且希望从事不同领域工作的读者都能从书中获得收获。因此她特邀请不同领域的读者谈谈他们读完本书的感受。第一个读者是从事德语教学的工作者,第二位读者是从事物理工作的出版者。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来谈谈你们读完这本书的感受。
对笔者这样的文科生而言,“数学”是一个不可企及的领域,各类公理或公式貌似天书之载,过眼即忘。然而,这本小小的《数学对话录》却像一本文学与数学、哲学与逻辑的对话,令人手不释卷、一翻到底。它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是因为作者对读者的“体恤”(夸张一点,是数学大师对数学白痴的关照)。作者撰写了三段对话:第一段是苏格拉底和希波克拉底的对话,他们从形而上(哲学对精神的关注)和形而下(医学对物理的关注)的角度,一唱一和地解释了数学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这个似乎很浅显的道理。两位大家语言幽默,运用的例子都与生活息息相关,读来一点也不枯燥。第二段是阿基米德和国王希伦之间的对话,这部分所占篇幅虽然最短,却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一方面它延续了第一段对话里涉及到的抽象和具象、理论与应用之间的矛盾关系;另一方面它也开启了第三段对话将要涉及的数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联,比如阿基米德介绍了一些简单而实用的数学公理及其在战争场景下的应用。第三段是伽利略和托里拆利、伽利略和尼科利尼女士的对话。相比前两段对话,这段更具数学性,涉及到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运动现象如何进行数学推导,却也从人文的角度谈及了数学(科学研究)和数学家(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其次是因为译者对读者的“关照”。译者本身既是数学大家又是文学诗人,他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译文读来既有对话体的生动活泼,又有符合各历史人物身份的文雅;读者既能感受到数学教授的严谨和条理,又能享受到诗歌般的语言风格。
作为从业多年的编辑,有一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那就是怎样的一本书能被称作好书。以我个人的体会,我觉得好书应该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好书的内容应该是深刻的,而不是浅薄的,能给读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提升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眼界。
第二,好书的文字应该是优美的。再好的内容,没有准确、清晰、优雅的文字做载体,也会像落入泥沼中的美玉,无法辨识
第三,好书的叙述应该循序渐进的。尤其对于科学类的书,其讲述应该把每一级“台阶”修得恰到好处,既能够在有限的篇幅里达到目标,又能够让读者跟得上、够得着。
而成就一本好书,以上面的要求来看,首先就要有出色的作者。这个作者既要有扎实的学问,又要有顺畅的文笔,另外非常重要的,还要有与读者推心置腹交流的诚意。《数学对话录》的作者,匈牙利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家雷尼,正是这样的一位无可挑剔的“完美作者”。
在这本书里,雷尼很有创意地虚构了三段对话,借古人之口,传达了他自己对数学各个层面的思考。本书以充满启发的“教学”方式 ,引导读者跟随两个对话者慢慢思考、慢慢前行,不知不觉间就把他们对数学以及自然的认识提升到了很有境界的层次。而由此建立的思维方式,相信无论对于从事哪种工作、就读哪个专业的读者,都是很有帮助的。在这本薄薄的书里,雷尼不止充分地展示了数学的本质,而且还用生动的文笔,速写般勾勒出了苏格拉底、阿基米德和伽利略的崇尚真理、不畏强权的风骨。文为心声,作者表达的,也正是他自己心灵的写照。读罢本书,读者肯定会感受到这种不流于世俗的纯净人格的力量。
这本书的另一个优点是,译者陈家鼐先生不但是一位数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具有很强文字把控能力的散文家和诗人。他运用的“仿古”的译文风格,与本书的内容非常贴合,很好地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使读者阅读中丝毫不会觉得疲惫,又能够感受到译者营造的文雅的氛围。
一本好书当然离不开编辑的努力。从业内的角度看,本书的责编对书的设计可谓十分用心。不但对封面和版式进行了充满辽阔悠远感的设计,而且还设计了原书中没有的大量彩色插图,这使得本书呈现出了非常优美的外观。
数学是什么?其研究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宇宙万物,还是心灵上搭建的空中楼阁?数学理论的得出,应该算作发现还是发明?数学这种高度抽象的学问意义何在?数学研究,应该抱有尽早实现应用的“功利心”吗?为什么只有通过数学的语言,自然的奥秘才能够表达?这些长久萦绕于我脑海中的问题,在阅读这本书时,都仿佛不言自明地有了答案。相信其他的读者,在阅读之后,也一定能体会到那种晴日里临海吹风的畅快心境!
编辑推荐>>
雷尼的《数学对话录》,与其说是科普性的专著,不如说是作者治学之余的游戏之作。书中处理了关于数学的本质及其发展等大问题,而且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巧妙的思路使读者很容易随着谈话,渐入对数学的思考,因为作者写的正是我们想问的。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一起直击数学本质吧。
内容简介>>
这本由数学家写成的小册子,充分地体现了数学文化、科学精神和学者应有的风骨。作者雷尼立意巧妙,在真实的三段古代背景里,假托苏格拉底、阿基米德和伽利略与其他人的对话,抽丝剥茧地探讨了数学是什么、数学的应用该如何展开,以及数学语言对科学的意义这三大主题。本书语言优美、节奏和缓,用可读性很强的对话,慢慢将探讨带向深层,使读者既能体会思维提升的乐趣,又可以享受轻松适意的阅读过程。读雷尼的《数学对话录》,不需要任何专门知识。但是只有肯思考的人,才能循着他的引导,从最远的门外,拾级而登,渐入佳境,最后在科学的殿堂里找到自己能够欣赏的杰作。
作者简介>>
著者:阿尔弗雷德·雷尼(Alfréd Rényi,1921-1970)是蜚声国际的匈牙利数学家。他在1944年毕业于布达佩斯大学,主修数学和物理,后来在数学大师里斯门下修得博士学位。雷尼的研究工作几乎遍及数学的各个分支。就数量而言,他工作得最多的领域是概率论、数理统计和信息论。雷尼是匈牙利科学院院士,曾长期担任匈牙利科学院数学所所长和布达佩斯大学概率系系主任,并曾多次出国到剑桥、斯坦福大学讲学。
译者:陈家鼐(1937—2019),笔名欧凡,江苏南通人。1971年毕业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主修数学和物理。1976年底回到北京,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专业领域是环论、模论、同调代数和Hopf代数等。1982年到1985年间到美国、(当时的)西德和比利时进修、访问。著有教学教材《环与模》,诗文集《回音壁》《诗国漫游录》,散文集《柏林苍穹下》,译著《歌德诗选》《佩索阿诗选》《漫游者寄宿所》等。
目录>>
苏格拉底对话录
关于数学的应用的对话
自然之书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