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军营观察丨空军气象兵:观云测雨的守望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 2024-08-12 10:3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心随战鹰一起飞


■解放军报记者  李由之


晚饭时间,战斗警报骤然响起。


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气象台预报员王路起身跑出食堂。作为今天的塔台气象值班员,只要战斗警报一响,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他都必须第一时间到达值班位置。


天色渐暗,战机轰鸣。滑出、加力、起飞……一道绚丽的尾焰如流星般划过天际,渐渐消失在视线尽头。


如果说天空是飞行员的舞台,那么气象兵更像是幕后的场务。他们解读风云的密码,为飞行任务提供精确的气象信息。在值班室里、在计算机前、在野外山谷中、在山尖雷达下、在很多不起眼的角落,他们陪伴着天空中的战友。


有人说,气象虽然是个小专业,却是整个飞行任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备战打仗,“天机”就是战机。飞行任务能不能实施?哪个空域不能飞?哪个时段可以飞?解答这些疑问,都需要各种气象资料支撑。


与天地对话,与风云共舞,人虽渺小,却也能在俯仰之间窥见“天机”的奇妙。王路说:“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仰着头,看看天气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也许这就是气象迷人的地方。”


在气象岗位上工作10多年,王路对气象的热情始终没有减退。在儿子学校的“家长课堂”上,王路为小朋友们讲起气象知识。看着一双双专注的眼睛,他心里热乎乎的。


预报室主任缑振辉至今记得,自己刚入伍时,成功预报了一次大雪天气。那天,他开心极了,站在漫天风雪中舍不得离开。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工作价值。


每一架战机的平安飞行,都离不开气象兵的守护。气象兵的平凡在于默默无闻地耕耘,他们的陪伴映射在每一双仰望蓝天的眼眸里。他们和飞行员守护同一片天空,为飞行员保驾护航。


空军气象兵:观云测雨的守望


■王冠禄  张亚男  李小龙  解放军报记者  李由之


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气象台官兵保障飞行训练。图为讲解经纬仪原理。


为天“号脉”,气象兵从不觉得自己的舞台小


即使已经拥有10年岗位工作经验,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气象台预报员王宏宇有时还会觉得把握天气“太难了”。


虽然各种现代化算法大大提高了预报的准确性,但预报结论还是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王宏宇为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像医生一样,手术做得越多,积累的经验越多。预报员只有长期在某一个地区从事气象工作,才能积累大量气象经验。”


当前,航空兵部队着眼实战需要,对气象保障提出了多层次、全方位、综合化的要求。任务多样,大家对天气预报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精细。


凡是预测的事情,都很难保证百分之百准确。天上的每一次飞行训练,对地上的气象预报员来说,同样是一场考验。王宏宇说:“比如预报下雨,除了计算降雨概率,我们还要推算具体时间、降水强度和云量等信息,用数据保障飞行。”


为天“号脉”,气象兵从不觉得自己的舞台小。正如那句经常被气象兵挂在嘴边的话:我们所做一切,就是为了积极完成任务,积极保证安全。这不仅是他们工作的目的,“两个积极”也体现了他们的态度。


“虽然今天天气实况比较简单,但夏季高温很容易发生局地不稳定天气,影响飞行安全,不能大意。”气象台台长李小龙嘱咐预报员冯新宇说,“你今天在塔台值班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仔细盯着云图和雷达回波图,发现天气变化及时汇报!”


冯新宇是气象台里最年轻的预报员,刚独立担负值班任务不久。一名气象预报员可以单独值班,并不意味着他能顺利完成飞行保障工作。新人和成熟预报员之间的差距,往往就在保障过程的细节中。


气象是门严谨的学科,尤其是保障战斗机飞行,看似不起眼的误差,就可能对战友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造成威胁。有时看着天气晴好,也许过半个小时就会雷雨交加;有时明明大雾漫漫,可一阵风吹来又是豁然开朗。李小龙说:“预报员要是不集中精力,错过了气象要素细节的转变,在工作中就会非常被动。”


有一段经历,李小龙至今难忘。那是一个盛夏,晴空万里,飞行训练正在紧张有序进行。李小龙观察着头顶的云系变化,突然感受到一阵西北风吹来。他顺眼望去,北侧的云柱正在急剧膨胀,这是雷暴单体的前兆!


李小龙立即报告时任台长,通知测雨雷达开机、组织集体观测和集体讨论天气。形成一致意见后,他们报告指挥员,建议立即停止放飞,收回空中飞机,停止训练。最后一架飞机着陆后不到几分钟,雷雨大风便笼罩机场。


这件事对李小龙触动很大。直到现在,每次发完气象预报,他还会习惯性地陷入焦虑,而“勤看勤算”便是他对抗焦虑的武器。


凌晨,气象保障值班室依然灯火通明。窗外,是漆黑的山体和间断闪烁的目标灯。此刻,万籁俱静,很多人还沉睡在甜美的梦乡中,气象台的官兵又开始为当天的飞行任务做准备了。


集体讨论天气结束后,预报员石学东接着完成发布当日战备天气、填写预报保障单、完善保障预案、绘制天气图等工作,直到下一位气象值班员到来……


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气象台官兵保障飞行训练。图为测量风速风向。


从事气象专业,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积累经验


清晨,一只观测气球被放飞,徐徐升空。红色的气球穿过云层,飘上蓝天。


地面上,观测填图班班长、二级上士朱清杰看着自己放飞的气球,眼睛里满是期待。


气球已经升到高空,大家的视线还是紧紧跟随着气球的轨迹。其实,正常情况下,跟踪到一定高度就可以完成放球任务,但观测填图班的战士们总喜欢比一比谁放得高。


朱清杰用食指和中指盖住目镜,透过两指之间的缝隙跟踪气球。比谁放的气球高,其实比的是大家的跟球操作技巧。目前,观测填图班的个人最好成绩,还是他的老班长创下的。


讲起自己的老班长,朱清杰打开了“话匣子”。那是他入伍不久的一个下午,训练前,班长用手指向天空:“大家看这个天气,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会不会对飞行造成影响?”


朱清杰抢答:“这么晴好的天,不会有啥影响吧。”在班里战士们一阵七嘴八舌的回复后,班长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过一会儿就会有对流云,产生雷雨天气。”众人将信将疑。一个小时后,果然出现了雷暴,一场大雨骤然而至。“前一天刚下过雨,水汽充沛,当天气温较高,便容易产生不稳定的天气因素……”老班长将自己的判断依据娓娓道来。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朱清杰感慨道:“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观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每一个气象要素都会对飞行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从这件事以后,朱清杰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新兵李永海去年入伍,在上岗前的业务培训中成绩较好,来到观测填图班后,却有些焦虑。担负值班任务时,李永海对气象要素把握不准,在实际操作中多有疏漏,一时间心理落差很大。


朱清杰关注到了李永海的状态,告诉他:“理论与实践,差距其实非常大,气象观测重在经验的积累,每一个要素都有它的作用。”李永海听了这话,若有所思。他意识到,自己在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只是入门,从事气象专业,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积累经验。


本该是午休时间,朱清杰走进了学习室。学习室的书柜里摆放着各种书册资料。书中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网格和数字。“精研业务,功在平时,即使当了班长,本领恐慌也一直伴随着我。”朱清杰说。


探空测风班班长、二级上士隋启铖也面临着同样的焦虑。隋启铖刚担任班长不久,面对新的业务领域,他还在熟悉的过程中。“我接触探空业务不久,是个探空新人,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还需要学习。”隋启铖说。


探空的工作经常是在深夜。等到白天集合好班组所有人,隋启铖就会带着大家窝在学习室,一待就是一天。大家围坐在一起,有问题现场沟通、现场讨论、现场解决。


尽管白天已经安排得满满当当,隋启铖时常会自己加班到凌晨。他说:“有不会不懂的就只能自己多花时间学,大家的任务都很多,我不能给班组拖后腿。”


一个月前,气象台迎来了上级组织的考核。面对专业的考核组,朱清杰和隋启铖两位班长不仅要全流程配合考官工作,还被点名抽检个别项目的实践操作。


朱清杰和战友被考核的课目是野战观测仪架设。从选址到仪器组装,再到要素观测和查算、编报和实况抄填,他们口令清晰、动作标准,比规定时间提前完成任务。


隋启铖则被考官随机测问值班职责、制氢的流程与配比、雷达的特情与处置等。他的回答不仅专业规范,还包含了自己的经验理解。最后,他的考核以优异的成绩圆满结束。


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气象台官兵保障飞行训练。图为操作气象仪。


只有坐得住“冷板凳”,心中有责默默坚守,才能达到专业水准


刚吃过晚饭,田兆华就掏出仪器开始了测量工作。在这座掩映在树林中的四方小院,测风测雨雷达技师、一级军士长田兆华已经工作了18年。


讲起自己从事的雷达专业,田兆华滔滔不绝。在他看来,装备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每次休假或外出,田兆华总是“心里最放心不下”的那个,生怕雷达装备出故障。“我每天看着这些装备,它们从没离开过我的视线……”


那年接新装备,田兆华带领业务骨干在厂家未到的情况下,把某新型雷达基本架设完成。厂家技术人员到达后,只用几个小时就将雷达调试完毕,正常投入使用。在田兆华看来,保障飞行的时间非常宝贵,自己多想在前面、干在前面,装备就能更快形成战斗力。


“做扫描的时候不要偷懒,多取几个仰角、方位角,对比一下不同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回波强度、速度和谱宽,就能分析出不同回波对应的云的类别、云系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进一步测算下雨打雷的时间、强度……”晚饭后,田兆华开始指导雷达站的战友分析操作某型雷达。田兆华熟练掌握操作维修的雷达型号达10余种。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他经常组织大家一起研究装备,竭尽所能地分享自己的维修经验。


“由于我一直在山上工作,可能认识我的人不多,我先自我介绍一下……”这是田兆华授课时常用的开场白。很难想象,这个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老班长,曾有严重的口吃。他逼着自己参加演讲比赛、多年坚持为战士授课,表达也越来越流利。不仅如此,田兆华还被聘请为某气象训练基地的客座教员。那里的学员们毕业后,带着田兆华倾囊相授的经验,走向全军各个气象台站。


田兆华说,自己从小最喜欢的是踢足球,他也因此成为一名体育特长生。当初那个活泼好动的少年,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名沉稳内敛的雷达维修技师。他就像一名隐士一般,沉寂在深山中研究装备。田兆华说:“我既然选择从事雷达专业,就一定要把它干好。”


夏季是雷达开机工作最忙碌的季节,准确判断雷达回波的形状、性质和移向,可以为危险天气的预报和防范提供第一手资料。测雨雷达操纵班班长宋澳说:“有不好判断的回波就让田班长再分析一下,有他把关我们更放心。”


宋澳从小学了7年钢琴,他曾经梦想着当一名钢琴家。在他看来,“学钢琴和研究装备一样,只有坐得住‘冷板凳’,心中有责默默坚守,才能达到专业水准。”


刚到雷达站时,每天重复的工作、枯燥的生活,让宋澳很不适应。但看着田兆华每天忙碌的身影,宋澳也会不自觉地参与其中。宋澳常会向田兆华请教。“其实大部分时间,我还悟不出什么门道,可能有某几个时刻我找到了答案,这也许就是成长的节点吧。”宋澳说。


不只是宋澳,一批又一批的雷达站战士,都是田兆华的徒弟。他们的成长中,都铭刻下了田兆华的痕迹。他们都十分感谢田兆华。


每次听到大家的夸赞,田兆华总是不好意思地笑笑。他说:“我就是学这个的,只不过比别人干的时间长了一点而已。”内行人知道,数年如一日地积累,需要强大的毅力和恒心。


那一年,田兆华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他喜欢与那些老班长一起聊天。田兆华说:“一聊才知道,原来我们都有相似的人生经历,从不懂到懂,都是一点一点通过积累成长到今天。”


只要有时间,田兆华就会捧起书本读一读。在战史中,每逢读到与气象相关的事例,他都特别感兴趣。“那些久经沙场的军人,都非常重视气象对战争的影响。”田兆华说。


10年前,田兆华觉得自己应该写点东西,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维修经验整理出来。工作繁忙,就一点一点挤时间。至今,田兆华已发表了20余篇文章。


“你的动力是什么?”记者问。


“我觉得还是心里的热爱,是责任使然。”田兆华说。


每年退伍季,田兆华都会鼓励离开气象站的战友种下一棵树。这些年,院子里的树多了很多品种,有银杏树、石榴树、樱桃树、榕树、苹果树、山楂树……


田兆华说:“种了树,就给他们种下一个念想。”记者知道,一同种下的,也许还有田兆华的牵挂。


本文刊于8月12日解放军报 05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图片:李永海 詹贤哲

编辑:贺逸舒 王捷

编审:张华婧

转载请注明来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