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游需求高涨时,企业库存相应会处于低位,但对地产行业来说,这一规律却并不适用。
由于房价近十年处于牛市,房企始终处于“扩大再生产”阶段,其存货规模不断攀升。
据统计,2010年6月底,A股上市房企存货为7550亿元,到今年6月底时,这一数字已增加至3.38万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各家房企存货数据后发现,全国性大型房企存货增幅尤为明显,而一些区域性房企本身基数有限,虽然部分公司出现小幅下降,但对整体影响有限。
以排名靠前的房企为例,万科、绿地控股(600606.SH)、保利地产(600606.SH)、招商蛇口(001979.SZ)、华夏幸福(600340.SH)和首开股份(600376.SH)六家公司存货规模均超过千亿,而万科和绿地两家公司存货更超过4000亿元。
从增幅上看,万科上半年存货增幅达到16.14%,华夏幸福(600340.SH)存货增幅则高达23.67%。相比之下,绿地、保利两家公司则维持在个位数水平。
不过,进入2016年以来,房企总体存货增速出现明显下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房企存货增幅为7.19%,而去年同期增幅则高达23.64%。
“上市房企的存货指标,一般包括拟开发物业、在建项目和已建成项目三项,所以其规模要高于市场现有的待售商品房库存。”房玲27日告诉记者。
以万科为例,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拟开发产品为1081亿元,占比25.28%,在建开发产品2777亿元,占比64.96%,而已完工开发产品(现房)仅为398.2亿元,占比9.31%。
不难看出,万科存货主要以在建开发产品为主,这也是公司上半年存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其2015年底时在建开发产品账面价值为2286亿元。
进一步细分来看,除了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外,万科在建开发产品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二线城市,以及西部省会省市。以东莞为例,万科在建项目多达11个,预计总投资额近180亿元。
相比之下,区域性房企则更为看重深耕本土资源,跨区域产品数量相对较少。例如,金科股份(000656.SZ)计入存货中的地产项目,便多集中在重庆、成都地区,以及部分三线城市,如内江、遂宁等地。
值得关注的是,下半年楼市涨价潮开始蔓延至南京等二线城市,而在此之前各家大型房企早已囤积重兵。
以保利地产为例,其在南京、合肥分别拥有9处和7处在建项目,同时公司还计划在合肥新增保利熙悦府、朗香书院等三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