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蓝橡树
哈佛本科毕业生和资深教育专家共同创立,30多万家长共同关注的国际教育规划平台。不让孩子的天赋被应试教育局限,给他们更好的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看金坛  ·  常州开学时间定了! ·  10 小时前  
长沙家长说  ·  长沙部分初中实行分层走班!会是未来趋势吗? ·  15 小时前  
黑龙江省教育厅  ·  喜迎亚冬会——来看龙江师生“唱”享冰雪,献礼 ... ·  21 小时前  
黑龙江省教育厅  ·  喜迎亚冬会——来看龙江师生“唱”享冰雪,献礼 ... ·  21 小时前  
株洲晚报  ·  寒假余额已不足!开学时间表来了→ ·  昨天  
株洲晚报  ·  寒假余额已不足!开学时间表来了→ ·  昨天  
湘微教育  ·  小心入坑“山寨证书”!指南快收好 ·  3 天前  
湘微教育  ·  小心入坑“山寨证书”!指南快收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蓝橡树

洪兰: “输在起跑线”从来就是个伪命题

蓝橡树  · 公众号  · 教育  · 2019-10-28 07:29

正文


洪兰教授,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前所长、台北医学大学讲座教授、心理学博士。在研究讲学之余,洪教授还致力科普书籍的译作,曾翻译了二十多本生物科技以及心理学方面的好书。


10月17日、18日,在一场由世外教育集团主办的“世家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我们见到了洪兰老师。她带来了题为《大脑的秘密:从脑科学谈儿童教育》,从科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养育孩子。本文大部分内容,来自洪兰老师的本场讲座,为了方便大家阅读采用第一人称整理。


作者:橡树君。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蓝橡树教育日历 2020年 正式发售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参与团购


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个脑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这里面,黄色的前脑最重要,也叫做总裁脑,我们的计划、策略、情绪控制都是前脑(控制),前脑受伤,则人格改变。


1969年我去美国留学时,美国发生了一起校园枪击案,死了27个学生,凶手是个原本功课很好的年轻人,当场被警方击毙。事后,警察发现凶手的书包上贴着一个条子,上面写着“请务必解剖我的大脑”。


解剖出来一看,他的大脑在前脑长着拳头这么大的瘤,这个瘤使他有了暴力倾向,使他杀人无数。现在的神经犯罪学,就是从大脑结构来研究犯罪动机的科学。


有时,我们发现一个孩子突然间成绩一落千丈。这里面就可能有三个原因:1、家庭变故。比如父母吵着闹离婚;2、遭受欺负。比如校园霸凌;3、孩子脑病变。


所以我们常跟父母讲,不管孩子功课考得怎么样,不能叫他的头去撞墙,头是最重要。你就基本即便说去巷口买个酱油,你只要出门骑脚踏车带安全帽,开车一定不可安全。这个前脑不能受伤。


此外,蓝色的听觉皮质也不能受伤。我们一直觉得眼睛很重要,而耳朵似乎都怎么被刻意保护。


我们大部分人是不会手语的,而中文又是声调语言,四声不在嘴型上。各位可以看我的嘴巴,“爸爸看报纸吃包子”,这个“报纸”和“包子”是同一个嘴型,所以如果你四声抓不准,人家不知道你在讲什么,所以听力是很重要的。


此外,我们在做实验时发现,噪音超过89分贝,每增加3分贝,听神经死亡的时间减半;超过121分贝(121分贝是喷射机起飞的音量,所以在机场工作人都戴耳罩),7秒钟听神经细胞开始死亡。在89分贝噪音环境下长大的老鼠,学习能力受损、智商减低。


出生四天的婴儿,听不懂你讲的话。通过核磁共振可以看到,在耳朵旁边给他放不仅吵架的声音,孩子的恐惧东西马上亮起来了。


根本都听不懂,为什么要害怕?声调太大了!所以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也不要对孩子吼叫。


另外,图中绿色代表的是视觉皮质后脑(枕叶)。眼睛坏了,你也看不见了。所以大脑是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受伤的。


大脑是不断发展的


过去说,大脑定型了就不能改变,神经细胞死了不能再生,现在都推翻了。


实际上,大脑一直不停地因为外界需求的改变,而改变里面的神经分配。


图中这个橘色部分、形状像海马的,叫做海马回,是管记忆的地方。海马回坏掉,会有失忆症、阿尔兹海默症。



我们实验室只要贴广告,征求65岁的人来实验室做记忆的实验,电话都打到爆掉,老人家说:“我也不要你500块钱的车马费,我只求你帮我扫描一下,看我有没有阿尔兹海默症。”


那我们就跟他说:“你为什么这么担心呢?”他说:“老师你不知道,我昨天把绿豆汤烧成绿豆干,忘了关火。”


这个不是阿尔兹海默症,而是同质性干扰。你每天做同样的事情,年纪越大经验越多,就像白板变花了,看不清楚了。


各位不相信的话,我请问你还记得三天前早饭吃了什么吗?你有吃早饭,可是吃了什么就忘掉了。因为你每天都吃早饭,这叫同质性干扰,不是阿尔兹海默症。

 

那么,阿尔兹海默症是什么?比如在这个市场买菜买了60年,走出去却找不到路回家了;跟你先生结婚50年,看到他不认得了。


海马回的横切面是这块叫做齿状回,先长出来的神经细胞都在这里。



1998年,有个89岁的老人患有鼻咽癌,治疗他时需要打放射性的水去追踪癌细胞的扩散。注射以后3天,老人家过世了,他的家属把大脑捐出来做解剖。我们发现齿状回处的神经细胞是发亮的,表示它是注射了放射性的水以后,才出生的新的神经细胞。


这个实验非常重要,推翻了在1906年得过诺贝尔奖的神经学祖师爷卡哈在1913年说的“大脑定型以后不能改变,神经细胞死了不能再生”的话。


所以,大脑神经细胞的生长是贯穿人一生的,没有什么“三岁定终身”、“输在起跑线上”。不要叫你的孩子去抓周,那个没用的。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是错误的观念。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尤其是中国有一句话叫大器晚成。


爱迪生、王阳明都是大器晚成的人。王阳明5岁才会说话,现在人3岁不会说话就要被送去“修理”了。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大脑是用进废退


图中这是猴子的五个手指头,上面是手指头对应的运动皮质区,也就是管手的地方。



图中的1就是管大拇指,2就是管食指,3就是管中指。通通找到地方以后,把它的中指的脑区切掉,过了三个月以后你来找第三个指的地方已经被图2、图4瓜分掉了。


图2的脑区本来这么小,变得这么大,图4的脑区本来这么小,变得这么大。大脑是用进废退,你不用别人马上拿来用,“你只开发了人的10%大脑”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大脑的资源是不够的,你不用别人马上拿来用,没有潜能开发这回事。

 

所以,五个指头里面哪个指头比较灵活?是食指,因为食指占的地方最大。也就是说,你要用的多它占的地方就大,因为神经比较多,所以它就会比较灵活。


那么小拇指很小,哪一个行业的人,他的小拇指跟食指一样大?


就是音乐家、钢琴家、小提琴家。这个实验是在德国做的,做柏林爱乐交响乐的十二个小提琴家,在核磁共振里面扫描他们的大脑,发现他们因为右手拉弓,左手按弦,左手的小拇指跟食指一样大的,所以大脑会一直因为外界的需求而改变,而且这个改变很快。


还是这双猴子的手,找到相应的脑区,然后把3、4指的皮缝起来,使它动作同步。过了三个月,把线拆掉,送去照,结果指3和指4跟着动了。



对大脑来讲,你们两个都同步运动了三个月,你们显然是同一个东西,现在拆线来不及了,猴子就只有四个指头而不是五个指头了。这就是大脑一直不停地因为外界需求而在改变。


孩子出生到九个月时,能够做皮纹检测,而无法做脑纹检测,因为我们手指头的皮纹是在胚胎四个月时就已成形,而脑纹要一直发展到青春期后期才完成。


0到6岁是大脑发展最厉害的时候。6到12岁进小学了,这个阶段着重培养孩子的价值观,你会看到大脑的改变比较少。

 

12岁到18岁,大脑开始发生剧烈的改变——荷尔蒙出来了,青春期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孩子讲话都要顶嘴。


18岁到24岁,大脑成熟,改变就比较少,但也仍然在改变。


德国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扫描一群德国大学生的大脑(scan a),然后叫他抛接三个球,练到一分钟球不落地才可以停止。练到熟练的时候,扫描他的大脑(scan b)。再叫他回家休息三个月,不要摸这个球,再来扫描他的大脑(scan c)。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运动皮质区,会因为他用而变大,不用而变小,不停地因为外界需求,改变神经分配。


但是,这个改变要主动!


图中这位女性是个电影明星,叫Patricia Neal,她在1964年的时候拿过金像奖,那一年她38岁。但是很不幸,仅隔了一年,她中风了。



在1965年,中风是无药可救的,根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也没有CT 扫描,更不要讲核磁共振或者是振子断层扫描了。


她左脑整个坏掉,左边的视觉皮质也坏掉了,所以她右眼带着眼罩,嘴巴不能说话,右边的身体瘫掉。医生就跟她讲,“你这么严重的中风,这辈子不可能再上舞台了。”可是她刚刚拿过金像奖,她非常的不甘愿从事业巅峰突然掉下来,因为不甘愿,所以她下决心一定要再回舞台,她开始主动复健。


她经过四年的复健以后,重回舞台演戏拿到艾米尔奖。当天演完以后,台下全部站起来,大家都没有想到有这么厉害的人。


有了核磁共振以后,科学家把她找回实验室:“你当年受伤的时候,只有电脑断层扫描,明明看到你的左脑区都黑了,你的右手是左脑控制的,你的左脑都黑成这个样子了,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你的右手会动?”



各位看到,这是同一个人的三张大脑片子。脑的形状是一样的,它只是扫描的高度不同,都会看到红色的,她右边的运动皮质区,把她左边坏掉的功能给拿过来了。所以说功能可以转换的,而且是越小的时候受伤,转换得越快。


所以一定要回去跟老人家讲。假如你今天中风了,请你好好去复健,功能当然不可能百分之百回来。很多部分是可以回来的,这是重要的。


每一个人都是过去经验的总和


婴儿十个月时,你会看到他的新陈代谢跟成人一样,十个月的孩子是拼命在学习,孩子只要眼睛一睁开来就在学新的东西。 


有时候孩子晚上做噩梦会哭,大人会觉得好奇怪:你才生下来,又不要上班,又不要上学,又没有老板骂你,你干嘛做噩梦?


其实后来我们发现是孩子白天学东西太多了。脑子里进来太多东西,他来不及处理的时候,会变成压力。所以就像老人家说的,孩子睡觉前不要让他玩得太疯。


婴儿十个月大时,新陈代谢已经到达成人的水平,再一路往上走到5岁,就已经几乎是成年人的两倍了。这里的新陈代谢可直接对应学习能力。


也就是说,孩子5岁以前在拼命建构他的大脑。在这期间,很多家长就迫不及待地要给孩子塞很多知识。


我个人是比较反对早教的。因为知识改变得很快,你的孩子以后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用到的很多知识,很可能是现在尚未发明的知识。所以,与其教孩子一些未来可能用不到的东西,还不如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


比如孩子两三岁时喜欢摔东西发脾气,家里没有管,以后进学校,老师非常痛苦。五岁以后,再去尝试关掉情绪窗户,就来不及了。


但是管教也要有方法,尤其要制定的规矩和限制,有规范,孩子才会有安全感,因为只要不踩到红线都没有关系。


最怕就是父母亲没有给孩子规范,孩子不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比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