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山渝水间,有这样一群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人,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用青春年华书写精彩人生……
今日下午,由重庆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农委主办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举行。杨大可、严克美等6人,作为把青春奉献给乡村振兴的大学毕业生杰出代表,讲述了他们扎根家乡田野,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故事。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各项部署,激励带动各类人才到农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应有贡献,我市组建乡村振兴报告团,开展巡回报告活动。
首场报告会上,《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事业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3个篇章里,晏洲、彭阳、简义相、张雪、杨大可、严克美先后上台,讲述了自己在大学毕业后,为了理想和信念,回到家乡的田野上,通过自己的所学所见,带领乡亲一起脱贫致富、振兴家乡的故事。
现场统计发现,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会,现场先后响起48次掌声。上千名大学师生、基层单位青年干部、驻村工作人员等到场听众,被6位讲述人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感动着。
“2年前,我和张雪一样,前往云南绿春县牛洪村当驻村第一书记,她的故事在我心里引起了共鸣。”听完报告后,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张翔感触很深。
他说,自己在牛洪村在当驻村第一书记时,带领当地村民发展电子商务,把当地特产特色通过网络推广出去,“乡村振兴让新时代新青年大有作为”。
报告会结束后,重庆大学师生与乡村振兴报告团成员开展了座谈交流会。据了解,首场报告会结束之后,乡村振兴报告团还将在全市15所高校、10个区县和5个市级部门作巡回报告。
晏洲
,
男,30岁,彭水县花千谷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华敏山禽养殖场非公党组织书记。
2011年,他回到家乡彭水县润溪乡樱桃村带领村民养殖野鸡,先后成立彭水县皇冠珍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彭水县花千谷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与探索,以“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引进了红腹锦鸡种鸡2000只、白鹇200只、孔雀200只、野兔100只、本地土鸡5000只;种植火龙果10亩、羊奶果30亩、野葡萄40亩、雪梨10亩,助推2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6年以来,他将基地发展成为集特色养殖、生态采摘、农村科普、休闲度假、垂钓、田园社区为一体占地250亩的特色庄园,年游客接待量50000余人次。
彭阳
,女,28岁,重庆安益佳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她留学于英国就读剑桥大学,在土地经济系连续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凭借优异成绩担任剑桥大学学联主席,还以优秀华人留学生代表的身份受到李克强总理接见。
回国创业一段时间后,看到家乡人种橙辛劳但产出不稳、销售不佳的现状,她立志用所学知识帮助家乡人发展现代化智慧农业。她创立奉节脐橙“山橙时代”品牌,通过对脐橙种植、采摘、加工、深加工、物流运输、市场营销的全面运营,把奉节脐橙产业发展成为六次产业,有效提升农产品价值,线上线下拓展销售渠道150余个,企业年产达到4000吨,收入近4000万元,带动600余户果农增收致富。
简义相
,男,34岁,黔江区义相食用菌种植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重庆菊康丽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2009年,他放弃年薪20万元的网络通讯销售工作回乡创业,开始生产银耳和食用菌。
2012年成立黔江区义相食用菌种植股份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特色产业生产模式,逐步发展成为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民合作组织。
2017年,合作社种植菊花300多亩,产干菊花6000斤,产值达300万元,纯收入60万元。种植银耳2万袋,产鲜耳2万斤,产值20万元,纯收入10万元。带动当地建卡贫困户20户种植菊花160亩,每亩菊花让贫困户户均增收2500至3000元。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近两年该村21户贫困户顺利脱贫。合作社被评为“黔江区区级示范社”。
张雪
,女,31岁,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党总支书记。
2009年大学毕业后,她放弃银行高薪工作,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至今,她已扎根基层农村8年,先后担任荣昌区仁义镇鹿子村村主任助理、村主任,安富街道通安村党总支书记。期间,她创建“在村头”农业电商孵化平台,为村民提供免费代卖、代售服务,搭建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快车道,为村民在家创业致富提供了新平台,实现了电商扶贫的新成效。
2015年以来,“在村头”农业电商孵化平台共帮助荣昌区1300多户农户卖出1260余万元的农产品。其中,为近800户贫困农户代销了400余万元的农产品,每年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500元左右,2017年销售额突破1800万元。
杨大可
,男,43岁,共青团重庆市委兼职副书记,云阳大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
1999年,他从四川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高薪工作,和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的妻子一起回到家乡无量山,从承包288亩荒山荒地种梨开始创业。他白天上山开荒除草,晚上抱着书本学习种植技术。一年后,梨园初具规模,种植面积达到200亩,第三年就收入近6万元。
2005年,他注册了无量山第一个品牌“大可牌”水晶梨,还创建了云阳县水晶梨专业合作社,带领父老乡亲一起致富。截至2017年,专业合作社共有476户农户,年销售额2000多万,其中年收入大于10万元的有70多户,部分家庭年收入可达20至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