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混沌巡洋舰
混沌巡洋舰, 给您洞穿未来的视力。我们以跨界为特色, 用理工科大牛的科学思维帮你梳理世界的脉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饶议科学  ·  实验室三十年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混沌巡洋舰

从人民的名义想到的《国家为何失败》以及我们从中能做的认知升级

混沌巡洋舰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4-19 22:05

正文

关于最近火的不能再火的《人民的名义》,我看过后想到了一本经济学相关的书籍《国家为何失败》,这本书很多人并不会觉得陌生,这本书讲解了为何有些国家强盛,有些国家弱小。其观点一言以蔽之,攫取型的经济制度,在短期上看能够让国家强盛,但长期来看,唯有包容式的增长才是可持久的。

图片来自于司马懿的知乎Live


之所以会由人民的名义想起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中描写的内容契合剧中的斗争本质。不论《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本身有多少问题,但如果将书中的斗争看成是包容式和攫取式的斗争,那么我们也许会增加一个理解这部现象级电视剧的角度。能够通过学术的角度去点评现象级的meme,也就即不是读死书,也不是无脑追剧了。


关于《国家为何失败》这本书,书中虽然举出了诸多的例子,然而作为一本经济学领域的准学术书籍,缺乏对包容型和攫取式增长的明确定义,这在我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是该书的缺陷。但最近重新再读时,却觉得这不是非作者不为,而是作者知道无法明确的给出包容式和攫取式的准确定义,故对此抱着维特根斯坦的“与不可言说处保持沉默”的观点,因此从而不论。


比如《国家为何失败》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属于攫取型的,但只是由于改革开放将农业人口转换到了生产量更高的工业上,以及高效的政府组织能力,从而获得了我们每个人都体验到的经济腾飞。这个观点对不对了,这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但是拿《人民的名义》来看,斗争的主线就在于经济系统是否开放。举例来说,片中矛盾的核心问题大风厂,这本来是一个由工人持股的项目,其经济产出的收益也是能造福很多人的,而在股权被山水集团侵占后,那能获得收益的就只有少数人了。如果这种趋势越演越烈,那么长久来看,经济就会缺少活力,那时将没有所谓的中层来抱怨阶级固化,只会剩下贫民窟和大别墅。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许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反腐就是要打破这种官商一体的掠夺者,而《人民的名义》中最能代表人民,也最为人讨厌的郑西坡一家,则也有了另一层看点。郑胜利和她的女友,哪怕最初做的是不那么光明正大的生意,也是试图从自身熟悉的环境外去获得收益,而不是依靠自己所在的位置而收取显性或者隐形的租金。要从外界获得,必需要能提供价值。这部戏最虐心的一点就是郑胜利最初的窘迫,一个不算笨,也有能力的年轻人,却无法为社会真正的创造价值,只能靠着删贴点赞和骗政府经费才能活下去。这才是这个国家经济长期看衰的信号,是这个时代的慢性病,而在小说的结尾,随着大风厂股权的落实(这固然是由于政治风气的变化),而成为了新一代的企业家,也代表着经过了反腐,汉东的经济由攫取式转向了开放式)。而很多追剧者一看到这一段就跳过去,这也许是只看到了能碰到看客G点的勾心斗角,而没有看到这部戏的关键是GDP的增长。


GDP的增长依靠的是什么?过去是靠李达康那样的拼命三郎式的上大项目,通过将生产要素配置到更高效的领域来完成,但等到一定程度后,政府的大项目的收益就会下降,直到得不偿失。君不见有多少国家级的开发区,都成了鬼城。到那时需要的就是蔡成功和王大路这样的企业家了。《人民的名义》中另一个可悲可叹的人是蔡成功。这个曾经的民营企业家,改革的先锋,却不得不为了贷款向本身不缺钱银行行长行贿,仅仅因为这已经成为了隐形的行规。他去发小家,都要带好烟好酒,都要想尽心思去给发小做一套西装,说明了他这早已成为了思维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而王大路虽然没有行贿,那只是因为他的身份以及他的朋友,哪怕李达康爱惜羽毛不会明着帮助他,但其他人但凡知道他们关系的,都不会给他穿小鞋,多少也会隐隐的照顾下。而这对于蔡成功是需要靠着行贿才能勉强维持的。高利贷以及银行借款返点的陋规必然将对民营套上沉重的枷锁,人民的名义这部剧我觉得可惜的一点就是没有更多触及这一点,如果能出现赵家通过高利贷获益的剧情,那么也许这场反腐风暴会对未来经济的路径转换更有帮助的。


说说《人民的名义》中的阶级固化,阶级固化不可怕,可怕是那些已经占据的阶级“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贵族样,没有切身感受到基层本身存在的问题。这部戏中最讨人厌的是两个官二代“钟小艾”和“梁璐”,每一个都是那么的自以为是,一幅何不食肉糜的嘴脸。而这样在认知上的隔绝,也不利于经济的开放式的发展,这也是我在读《国家为何失败》这本书主要讲经济制度的书中所想到的,制度的制定者是人,而且多半是精英阶级,若是每个精英都默许“权利小小的任性”,那么再好的制度也没有用。


今年的现象集电视剧是人民的名义,而去年的则是琅琊榜。这两个故事,其实有着类似之处,不止是表面上的替朋友复仇,还有深层次的经济问题。琅琊榜中的庆国公的案子,背后的阻止土地兼并,也是历代封建王朝的老问题。这类似于组织攫取式的割羊毛。而裁撤特务机关,也有保护私有的用意。只可惜这两部戏都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来持久的稳固成果,不过作者若真的写到了制度的变革了,那反而会不符合现实的逻辑,使得故事显得不写实,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集体认同的观念构成了制度的认知基础,而在一个故事的范围内,无法出现太多和主线情节不相关的小人物,通过他们的心理变化来为制度的变化来做铺垫(这方面三体做的就挺好,通过几个小人物让各个纪元之间的制度变迁变得水到渠成)


《人民的名义》中提到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但万历十五年不是中国历史的实质路口,中国从盛唐的开放走向衰落,十字路口在于宋代。这里再推荐一本最近正在看的架空历史类的书《新宋》,这本穿越小说围绕着王安石变法展开,书中的诸多政策从根本来看是一个穿越者想将中国的经济文化从攫取式转发成开放式,从而打破治乱循环。这本充满了书生气的小说有不少务虚的讨论。然而其中的道理,即使放到现在也是适合的。


试想假设我们现在身边有一个穿越者,那么其唯一的优势就是其认知,但是没有行动的认知,不过是清谈而已。看《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再结合《国家为何失败》这本书,如果你认同中国的未来应当属于开放型的经济体系,那么就应当秉持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想想自己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能做些什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改之,让流行文化中反映普遍问题的点督促看客做个性化的认知升级,这才是对的起自己花在电视剧上时间的投资。


选择一个剧中的人物,看看这个人物中有那一点值得你学习,那一些问题自己也存在,哪一些又是部分由社会本身的坏境造成的。不管是不是精英阶层,都要首先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自以为是,持续的试图将自己置于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系统中,然后试图从中创造出价值。国家能否破局取决于每一个个人,重复一遍,集体认同的观念构成了制度的认知基础,而体现观念的不是嘴中说出的话,而是选择站立的地方和做出事。


扩展阅读

袖珍创业帝国以色列揭秘

失败的逻辑读书笔记-失败的根源是目标不清晰

如果你是路易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