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象外
象外,把艺术拉出圈外——和更广阔的世界产生连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象外

褶皱|观后感25条。

象外  · 公众号  ·  · 2024-11-27 21:23

正文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正在排练中的“十口无团”舞者
本文图片除海报外均来自常晓的摄影,特此鸣谢






阿改的编者按:

“十口无团”的创建人古佳妮邀请我去看最新作品《褶皱》的排练,我去了,回来整理了一些笔记——完全是门外汉式的随感,请大家指正。

古佳妮,以及她上一个作品《迁徙》,象外的刀娘此前有写过,重看一遍,还是精彩的,有助于大家理解古佳妮和她的舞团👇

用艺术的幻象揭示人类境况。

舞蹈,如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很难用语言描述或者复现,因此,这些文字充其量只是一个引子,希望感兴趣的读者去剧院看。

现场就是一切,不可替代的存在。

为他们呼喊。



《褶皱》:在可见与不可见,可知与不可知之间|十口无团新作









《褶皱》排练观后感

阿改



01
《道德经》第五章中,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一句,看“十口无团”古佳妮创编的最新作品《褶皱》,无端想起上句。作为编舞, 古佳妮也许是“不仁”的,非不“爱”,乃“无差别对待”也


02
因无差别对待,因此冷静。 因冷静,乃得超然


03
评价一个舞蹈好不好,在我这里有几条标准,其一是“ 看得进去 ”,其二是“ 看得下去 ”。前者关乎情感投入、智性练习,后者关乎屁股——能让你坐得住、且毫无不耐烦之感的,就是好舞蹈。从这一点上来看,《褶皱》兼而有之。


04
关于“看得进去”,11月25日《皱褶》排演时,我一直有一种感觉:仿佛一股水流,平缓流过我的头颅。干净,清冽,不是包裹 (如很多人描述心灵疗愈时所说) ,而 只是流经,一种变动不居的洗礼


05
关于“看得下去”,排演结束后我跟古佳妮说:倒是一点都没觉得有一个小时那么长。




06
褶皱 ”。刹那间联想到的意象, 无非大地与胎儿

大地的褶皱外显为山峦沟壑,是初中地理课本上的剖面图,几亿年的地质运动,不知多少指数级当量的碰撞挤压、山崩地裂,被简化为上峰下谷的曲线组——沧海桑田背后的残酷性被剥夺了,遗存下来的,是超然的“自然”。以此视之,当然又是“不仁”的。


07
至于胎儿,纪录片里看过,动物胚胎和人类胚胎,神奇地雷同。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孩子,经护士的手呈给我看时,既惊讶,又感到些许陌生,其脸上的褶皱,携带了苦难和希望的双重性质。


08
古佳妮的《褶皱》,大体上也有苦难与希望的双重性质


09
《褶皱》是现代舞还是当代舞?这不是一个问题。我只知道,“传统”的那些舞蹈不太让我惊艳或叹服;我可能会兴奋、愉悦,跟着节奏摇头晃脑,感到“爽”或一下子被勾出了眼泪,但在内心深处,我知道,那是另一回事。




10
重要的是探索 。探索意识和潜意识的深处;探索语言的边界;探索身体的细微感受。“讲故事”不再成为必需,事实上,“十口无团”的舞蹈也从来不是在讲一个故事,不管完整的还是残缺的。


11
古佳妮说,自己创编一个舞蹈时长不一,如《迁徙》花了三年,《褶皱》是两年。 我心里想:太变态了


12
《褶皱》最吸引我的,是其稳定的速率 。虽然仍有结构 (借用“起承转合”的俗套说法) ,但从第一秒到最后一秒,速度大体相似,唯有那些突然灯灭的转场,如同休止符。


13
速度稳定好在哪里?打过太极拳的朋友恐怕会有点体会:看似动作缓慢,实则唯有筋骨强韧,才能保持缓慢的匀速运动。关隘处,在于避免凝滞。一凝滞,舞蹈就断了,死了,毫无生气了。




14
我猜测:古佳妮故意设计了某些毫无生气的桥段。例如开场不久后舞者以各异姿态摆出拍照的pose时脸上的僵化笑容,例如后续某段他们以Robot一般的姿态行走和停顿。

此类设计,成功暴露了 人的“主体性”被剥夺后的境况


15
博伊斯 (Joseph Beuys) 提出了“扩展的艺术概念” (Expanding Concepts of Art) 即“社会雕塑” (Soziale Plastik) 一说,认为此艺术概念不再是什么理论,而是改变整个社会结构、改变一切存在的基本原则。由此,“社会雕塑”即“雕塑社会”。那么, (现/当代) 舞蹈算是“社会雕塑”之一种吗?




16
古佳妮创编的舞蹈,其“风格动作”或“习惯动作”中,你猜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什么?

其一,是痉挛 。整个社会早已进入癫狂状态,我们居然视而不见。在舞蹈中复现痉挛这一癔病症候并赋予其尊严,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17
痉挛是反舞蹈的 。实际上,古佳妮的舞蹈中,多半是反舞蹈的,因此,接上,说说我喜欢的第二点: 爬行与反爬行




只要你看过现场就知道我在说什么——爬行,作为一种返古现象,真是太迷人了。而以爬行的姿势后退,毫无疑问更令人着迷。


18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让我故意误读这句话吧,反舞蹈,在艺术史上的价值,是遍览舞蹈宗师、大家的经典动作,然后避开它们, 逐渐让原来不是舞蹈的,变为新的舞蹈 。本质上,这是一种在缝隙中穿行的痛苦和新奇的经验。 (Ps:缝隙,又想到挤压,挤压,遂成褶皱)




19
喜欢古佳妮的第三点: 互动 。我不太喜欢interaction这个外来词,但古佳妮的互动,更多是舞者的身体性依存与抗衡:

两个人,三个人,或一群人,当他们彼此触碰,如何分,怎么合,在接触时如何维持动态平衡…… 借力使力、进退揖让,这是一门艺术




《褶皱》中有大量此类动作,如两个人头贴着头在地上滚动,如一人从浴缸里出来,浴缸外的另一人要以精确的速度和角度去承接,等等,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其实都要经过千百次的锻炼磨合, 最后以浑然天成的状态呈现给观众,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






20
浴缸 。一个聪明的选择。 一个时空通道。一个休憩之地。 一块坚硬的襁褓。 一个充满几何美学的物理子宫




在这里,因为缺乏热水的浸泡 (虽然热水的最终命运也是变冷) ,它冰冷,唯有仰仗舞者的体温让它稍微不那么冷漠。


21
一个人进去了,消失在浴缸的水平面之下。另一个人进去,滑下去,将前者缓慢地蹬出,然后,又被前者的重量推着爬升至浴缸之上。




22
一群人,一个接着一个地进入,如同“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继而一个接着一个地脱出。他们脱离浴缸时候,并不猛然逃逸,而是保持与浴缸逐渐分离的啮合感,这是 《褶皱》中我最喜欢的段落之一






23
开场,一群人目睹了一个人的痉挛式的死亡,后者坍塌了、离散了;结尾,一群人在无意中呼应了“马拉之死”,他们却重生了


24
《褶皱》的背景音,大半是低频的白噪音,据说演出的时候会调制合适的音量,以便观众们不仅是“听”到,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感受到音浪的包裹——正是在bass的音体中,人们体验褶皱的 始与终、缓与疾、平静与动荡、动念与寂灭


25
至于舞蹈的“ 剧情 ”,要是一个人宣称可以准确地描述,那就太不自量力了。 还是请大家去看现场吧 ——恳请大家多多支持中国杰出的舞团,和以身体为修炼场的舞者们。












十口无团 古佳妮新作品《褶皱》|上海北京首演开票
点击👆的标题进入购票



世界不断加速,是什 么在推动我们?

在我着手创作这个作品时,远方的战火骤然爆发。战争的残暴与冷漠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伤痛,而眼下高速的发展,扭曲并割裂着人的感知。在逐渐扁平、光滑的时代表面之下,仿佛整个世界变成一个任由人类剪辑、切割的幻象。

在2022年至2024年间,我以人的身体与心理动态作为探索的根基,通过放慢和放大那些被忽视的、潜藏的、涌动的力量,观察生命体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特征。作品以“褶皱”为题,旨在揭示表象下的持续运动,以及可见形态之中蕴含的混沌。正如地貌在强大力量的挤压中发生变形,象征着生命形态与物理形式在多种力量作用下的质变。观测生命在蜕变中消亡与再生,周而复始。

——古佳妮



《褶皱》

概念设计 & 编舞|古佳妮
舞者|王宣淇、明达、杨莹、曾玙霖、张键、范璇
灯光设计 & 技术统筹|曾睿琁
声音概念 & 设计|甘健
舞台设计|古佳妮、陈亮儒
舞台监督|周雅婧
音响控制|班华
平面设计|樊丛
文字|吴张心安
媒体宣传|沈韵琪、Evelyn
视频|梁小光、谢谢
摄影|常晓、李小草、樊丛、胡一帆
执行制作|周雅婧、明达
制作|十口无团
联合委约|中国舞协“培青计划”、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北京晓年青剧团
特别鸣谢|大山派戏剧、赵凯




古佳妮


十口无团创建者。现居北京,独立创作。涉及身体运动研究,物件与空间。

2012年开始编舞,与李楠进行“GO&N SPACE”身体计划。2016年她发起十口无团,并与王宣淇共同建立至今。在此期间通过创作探索身体与环境间的复杂关联,并致力于当下身体语言的动态研究,以对力的细微观察,创建连接与空间想象。她在创作过程中,持续将“杠 · 推力双人连接运动”练习作为身心内观的练习通道,并在十年的时间里,拓展出一系列关于身体练习的方法。

代表作品:《右一左一》(2014)、《插销》(2016)、《迁徙》(2021)等。




十口无团  UNTITLED GROUP


将姓氏拆分为“十口”并持以对“无”的见地,在提取、颠倒、互换的理念中,从而回归事物的本质,以创作去发现事物的多面性以及世界的复杂性, 遵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态度,玩笑式的自称无组织的“组织”,由2013年古佳妮与李楠共同建立的“Go & N SPACE身体计划”衍伸而来,与王宣淇在2016年共同搭建。

工作组的创作始终在“力”的实践中去探索当下的身体语言与多种身体练习方法,持着慢工细活的创作状态,以独立项目制作的方式展开。在创作及排练之余,十口无团先后发起不同主题的工作坊及身体课程,并从2022年初起,定期展开跨学科领域的工作坊“交叉计划”,该项目旨在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空间,延续工作组在创作中关于动态的研究,并通过密集的课程、主题工作坊、实验小组等丰富构架,积极推动着本土艺术家之间的网络,面向大众进行不同艺术媒介的创作分享,在相互的碰撞中不断拓宽理解,增添新的向度和深度。

在十年的时间里,工作组先后长期驻地于北京多个空间,巡演足迹包括: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北京郎园多个空间、北京中间剧场、香港艺术节、香港西九文化区FREESPACE、台湾两厅院、挪威Coda奥斯陆国际舞蹈节、墨尔本艺术节及美国多个地区等。作品先后接受过多家机构邀约及委约,也涉及跨界合作,并先后被多家主流杂志进行媒体采访及学术报道,包括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Queer Dance: Meanings and Makings 》以及《Vogue》杂志等出版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