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顾蕊萌,民智国际研究院研究助理
杨璐蔓,民智国际研究院研究助理
原标题:《第三个任期即将开始,莫迪会成为“跛脚鸭”吗?》
(正文约
5
000
字,预计阅读时间
15
分钟)
据路透社6月7日报道,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的全国民主联盟(NDA)新当选的立法者抵达新德里参加首次会议。在此次会议中,莫迪将正式成为全国民主联盟(NDA)的领导人,并提出关于组建新联合政府的主张。6月8日,莫迪正式宣誓就任新一届总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莫迪创下了继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之后又一次连任三个任期的记录,
但在他的任期内首次出现了印度人民党(BJP,以下简称印人党)必须依靠其联盟中至少3个政党共同组阁的局面。
早在今年4月14日,印人党推出了题为《莫迪的保证》(Modi Ki Guarantee)的竞选宣言。
从标题可以看出,该宣言更多聚焦于领袖而非政见。
印人党在宣言中表示,将重点关注穷人、青年、农民、妇女等“四大支柱”,重申“全国一次选举”和“统一民法典”的承诺,并“在未来将印度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此外,由于莫迪在4月21日的集会中曾发表“印度国民大会党(INC)掌权将把国家的财富分配给生育率高的穆斯林社区”等言论,
因此该竞选宣言也被认为是印人党广泛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政策的体现。
在6月4日宣布选举结果后,莫迪表示将立即启动宣言的实施工作,把重点放在加强国家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然而,如今印度国内发展困难重重,面临阶级差距、产业经济和民族宗教问题“三座大山”。在即将开启的第三任期里,雄心勃勃的莫迪究竟有多大把握能够带领印度走出困境?他又将以何种方式应对新一轮的挑战?
▲2024 年 6 月 4 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在印度新德里选举结果公布之夜在印度人民党 (BJP) 总部向支持者致意
在今年印度大选之前,有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间,
印度最富有的1%人口掌握了全国超过40%的财富。
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印度社会贫富差距巨大的事实,同时也对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首先,贫富差距的扩大将导致印度消费乏力,从而导致消费增长缓慢,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其次,贫富差距的扩大可能进一步固化种姓制度下本就难以流动的印度社会阶层结构,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此外,贫富差距的扩大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加剧社会矛盾与冲突。
▲亚洲两大富豪:信实工业公司的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右)和阿达尼集团的高塔姆·阿达尼(Gautam Adani)都是印度人
莫迪政府早就注意到了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予以应对。例如,在基础设施方面,“洁净印度行动”和“光明计划”为印度家庭修建了1000万个厕所,提供了1.1亿个厨房用气接口,解决了民众最关切的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健康印度”(即全民健康保险计划)为超过160万户家庭发放了金卡,极大改善了克什米尔地区的医疗条件。与此同时,印度政府还进行了开支扩张。根据印度财政部的数据,2022至2023财年印度政府的预算支出较上一财年增加了12.5%,增加的部分主要用于公共投资、社会福利项目和医疗卫生保障。
可以说,莫迪在过去十年里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减少了印度主观感受上的多维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的问题。
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解决方案不可能一蹴而就。
以莫迪为首的印人党始终将回应和保障中产阶级的利益诉求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不免忽视了农民的利益。
在大选开始之前,莫迪政府推出包括免费粮食计划以及大米等粮食的出口限制等举措,旨在让消费者在印度大选前免受谷物价格上涨的影响,可这些举措对于作为生产者的印度农民而言“并没有真正得到帮助”。在本次竞选宣言中,印人党仍然多有提及对中产阶级的支持和维护,一系列动向表明未来其政策的立场偏好并不会改变。
这无疑会继续在无形中削减农村和农民的利益,印度政府提出的“到2030年将农村人均收入提高50%”的新目标也很难实现。
关于种姓的影响,
反对派为印度边缘化种姓争取更多权利的运动虽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弥合种姓层面的阶级分化,却可能会导致莫迪基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种姓支持基础破裂,这是莫迪及印人党都不希望看到的。
曾在其宣言中承诺保障社会正义(Samajik Nyay)的印度国民大会党(INC,以下简称国大党)表示,如果执政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种姓普查,这引起了印人党的强烈不安。在大选之前,莫迪曾回溯其政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例如废除印度宪法第370条、通过《穆斯林妇女婚姻权利保护法案》、修建印度教罗摩神庙、颁布《公民身份修正法案》等——
所有这些措施都与印度教至上主义路线相一致。
针对目前种姓所带来的严峻形势,莫迪及印人党可能在第三任期内会着重关注边缘化种姓的问题,但广泛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仍然是其不变的政策选择。
▲反对派领导人于2023年9月1日在孟买举行的印度联盟会议
在第三个任期中,莫迪或将有能力进行更加彻底的产业结构改革。
近年来,国大党在印度的影响力始终不能与印人党相抗衡,其内部也再难以找到能与莫迪的政治影响力相匹配的领导人,尤其是在2022年马利卡晶·哈尔热(Mallikarjun Kharge)取代政治世家正牌成员索尼娅·甘地(Sonia Gandhi)成为国大党主席之后。
在今后的印度,很难找到第二个如此强势的政治人物,能够以铁腕手段与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异见者抗衡、协调各方难以融合的势力、调拨强大的多维度资源来推动制造业的升级。
在今年4月14日印人党发布的施政纲领《2024年保证书》中,莫迪提出将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铁网络,对交通运输领域进行升级。回顾前两个任期,莫迪的努力已经使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短短的十年里,印度新建造了超过5.5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和超过2.5万公里的铁路。可以预见,他在新任期中的表现将更加迅猛,此前暂时搁置的征地法改革也或将继续被提上日程,助力工厂的扩张。
其实,在2014年莫迪刚刚上任时,其政府就已经提出了“印度制造”的口号,希望将印度建设成“商品国家”,并大力发展半导体、芯片、铁路、飞机、轮船制造等领域。本次竞选时,莫迪更是提出“到2030年要将印度打造成新的全球制造业中心”。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分析,莫迪此举也是为了缓解其国内的就业压力。仅今年3月短短几十天的时间内,印度的失业率就从7.4%上升到了8.1%,这意味着近千万人失去工作。在民怨沸腾之下,流落街头的人就像一个个行走的火药库,随时有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可能。为了解决就业岗位的问题,莫迪一直在思考降低劳动成本的策略,
但印度市场留给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多了。
此外,十几年来,作为印度服务业主力军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熟甚至趋于饱和,而印度在这一领域始终未能达到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持续增长的水平,因此,莫迪只能尝试着通过制造业升级来应对低端劳动力冗余所带来的影响。
然而,尽管以当前的情况来看,印度还能有二十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期,但这几乎只能维持其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当下保持相对高的增长率,并不能使其在应对如越南等一众亚洲国家的竞争的同时取代中国制造业的地位。
同时,考虑到文盲人口过多、技工熟练度不高、各地区语言不互通、女性劳动力被恶意压制等问题,莫迪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所提出的“在2047年之前跻身发达国家”的目标在当前来看还是遥不可及的。
不难预见的是,在今后的执政生涯中,莫迪将会继续严厉打击排斥穆斯林。
在某种程度上,坚持这样的长期路线会进一步推动印度从一个世俗民主国家转变为宗教国家。
今年4月21日,莫迪在印度西北部对拉贾斯坦邦的选民进行选举宣传时,还公开发表过仇视伊斯兰教的言论,并以在资源分配中偏袒穆斯林社区为攻击点大肆抹黑国大党。然而,莫迪自己的政策纲领同样存在着偏袒行为,他分配给印度教的不仅是物质资源,还有名誉等精神资源。他在本次大选的竞选宣言《莫迪的保证》中提出大力推广印度教节日,并主张扩建罗摩神庙。
罗摩神庙位于北方邦阿约提亚(阿逾陀),本来是穆斯林在1527年创建的巴布里清真寺,但在1992年却被一群激进的印度教徒毁坏。之后,不仅印度教在巴布里清真寺的废墟之上建造了罗摩神庙,而且在今年1月,莫迪还曾为罗摩神庙开光。鉴于印度最高法院在2023年才刚刚判处维持莫迪政府对印度宪法第370条的撤销决定(注:这条法案包括允许唯一一个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自治),本来如果国大党能够在此次选举中胜利,那么莫迪给印度带来的宗教歧视影响还有望被扭转。然而,在莫迪的第三个任期开始后,其对印度长达十五年的掌控所留下的烙印已经越发难以纠偏。
这种思想操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印度人民同盟,即印度人民党的前身,
该政党从那时起就希望能够依据印度教的价值观来塑造印度的文化,
甚至对印度进行重新构建。
到了1980年,在印度人民同盟重组为印度人民党之后,当时的领导人瓦杰帕伊曾试图削弱一些宗教色彩,使党派的宗旨更加温和。然而,由于其宿敌国大党本就以世俗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原则为标志,这次改革并未使印度人民党争取到昔日支持国大党的那部分选民。相反,世俗和民主的概念让印度人民党在1984年的大选中失去了绝大部分选民,其根基受到重创。鉴于如此惨痛的经历,印度人民党被迫回归到以往的印度教宗旨,并在之后的政治举措中坚持这一立场。
在上世纪至今的历次大选中,宗教思想和现代政治理念这两股力量的对抗使执政党在印人党和国大党之间反复横跳。
某种程度上,印人党在本次选举中的支持率下降也可以被视为近几年来民主思潮回归的一种体现。
尽管印人党是为了讨好选民而不得不坚持宗教立场,最初的印度人民同盟以宗教作为思想控制方式的初衷却是希望通过共同的价值观来达成印度的统一。然而,任何政策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由于莫迪一时不慎,他们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早在2014年的大选前夕,印度人民党就在《政党宣言》中提出了“欢迎那些受到迫害的印度教徒来印度寻求庇护”的口号来吸引选民。然而,在其第二个任期开始前,为了回应社会上散碎但激烈的质疑声音,莫迪政府用新的《公民身份修正法案2019》替代了原有的版本。新版本将受众群体从仅印度教徒扩大到了包括锡克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拜火教徒和基督徒在内的6个群体,将来自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孟加拉国的难民中这些教徒的入籍条件从合法居留11年缩短至5年。
然而,随着印度的宗教越来越多元化,各种思想和行为习惯之间的差异使印度社会的凝聚力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宗教不仅没有使印度更加统一,反而加速了它的分裂。考虑到印度过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哪怕是仅占人口比例2%的锡克教徒也有两千多万人,更不用说占比14%的穆斯林了。
可以预见的是,在开始第三个任期后,莫迪将面对的是上亿名异见者,以及一个众口难调的复杂社会。
大选时的波折只是“小插曲”,更加残酷的试炼才刚刚开始。
[1] Reuters, “Modi set to be formally elected as alliance leader as India coalition talks progress”,June 7, 2024.
https://www.reuters.com/world/india/modi-set-be-formally-elected-alliance-leader-india-coalition-talks-progress-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