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即日起,农参原“地标日历”栏目改版升级,“土特产趣闻”系列全新开启。本栏目聚焦名著、影视等素材中提及的土特产,拆解特色农产品的前世今生,带领读者感受土特产独特的历史文化与风味魅力。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第三季正在总台CCTV-1综合频道热播。
首期节目将镜头对准四川省石椅村和江苏省东旺村。总台节目主持人撒贝宁,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影视演员陈数化身果农,在采摘、套袋、打包的过程中,感悟“小枇杷”撬动“大产业”的致富经。此外,他们还将参加石椅村一年一度的枇杷节,在丰富多彩的羌族风情中,见证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丰硕成果。
北川枇杷产业根植于羌山沃土,历经数十年发展,已成为绵阳特色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作为高山枇杷核心产区,北川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培育出“皮薄肉厚、汁水丰盈、甜度浓郁”的优质品种。截至2023年,全县枇杷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年产鲜果超1万吨,产值突破1.2亿元,形成以永昌镇、桂溪镇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15个行政村协同发展。
科技赋能,打造三产融合新范式产业发展始于现代农业技术革新。2019年,北川与绵阳市农科院共建专家工作站,成功引进“春花1号”“大五星”等新品种,并建成20亩良种示范基地。通过绿色防控技术,园区农药化肥用量较县域平均水平降低15%,同时配套建设48座冷藏烘干设施和冷链物流体系,实现年加工鲜果5万吨、储藏能力1.78万吨。2023年央视《山水间的家》节目对石椅村枇杷产业的专题报道,更让“羌山金果”走向全国。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指出,要善于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农事节庆来打造农产品品牌。
多元渠道激活市场动能北川枇杷以“鲜果+深加工”双轮驱动拓宽销路。
一方面通过“绵品出川”展销会、上海进博会等平台打入高端市场,冷链物流体系确保48小时直达北上广深;
另一方面借力电商直播、枇杷节等线上线下活动,2023年客商收购量占比超60%
。
在海拔800多米的观音沟,800年野生枇杷古树不仅见证产业历史底蕴,更衍生出枇杷膏、枇杷酒等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价值
。
创新机制助推共同富裕通过“五金增收”模式(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等),2023年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高出全县28.08%,累计带动群众增收940万元。永昌镇圣灯山村采用“合作社+大户+农户”模式,将6000亩枇杷园与民宿、农家乐融合,每户年均旅游增收超5000元。这种“生态+现代农业+乡村游”的发展路径,使枇杷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
文化铸魂提升品牌价值北川将禹羌文化深度融入品牌建设,推出“枇杷行”农事体验、采摘节等文旅IP,塑造“金果压枝,灿若群星”的田园意象。依托智慧农业云平台实现数字化管理,配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认证,品牌溢价率超30%,其中“大五星”品种单果售价比普通品种高2-3元。如今,这颗承载着羌山生态密码的“黄金果”,正以三产融合之势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北川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