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困局如果是一场注定
先说一个我们父母辈的赡养故事。笔者的奶奶在上海,前几天刚刚去世,享年95岁。奶奶膝下有5个子女,除一个在外地之外,其他都在身边,算是儿女成群,母慈子孝。奶奶一生康健,耳聪目敏,子女负担极少。但即使这样,养老仍是问题。
春节前老人摔了一跤,卧床不起,护理的重责一下扑面而来。因为长期卧床日夜颠倒,白天昏睡,晚上清醒,吃饭、大小便全在床上,帮助翻身、褥疮护理每一项都是挑战。
在上海,能护理失能老人的保姆极难寻,且价格非常昂贵。即使找到,上海人普遍的小户型无法允许保姆长期在家。居家养老,人、财、力,每一样都是问题。奶奶去世前两个月住在医院,幸亏子女众多,大家轮流陪护,尽管疲累万分,但总算能护理妥当。同病房的老人,但凡子女少的只能请护工护理。
我亲眼见到,有老人半夜恳求护工给他点吃的。老人半夜苦苦哀求,护工纹丝不动。第二天老人子女来了,护工却端茶倒水,一个劲的说老人夜里太折腾,照顾他太累……。
心酸吗?心酸!责备谁呢?护工、保姆也只是一份谋财的职业,任何把养老单纯理解为请个保姆或是去养老院的人,一定没有真正赡养过。赡养,不是养一个老人,是养自己的父母,这不单单是物力、财力、精力的投入,更为重要的是,它是情感的牵绊和付出。
想象一下我们的父母。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一个或二个孩子,两个成年人,四个老人。十几二十年后,当我们的父母卧病在床,这时候怎么办?我们没有能力轮流照顾,只能寄希望于有足够的财力请专业的护理保姆。有了保姆,我们还会寄望他有爱心,再不济,也要有职业精神。
我们希望国家已经足够发达,养老院的设施已经足够健全。我们希望自己已经足够成功,至少时间自由,能在这个阶段,多陪伴自己的父母……似乎只有这样“希望”,才能解开越来越迫近的养老困局。
父亲在奶奶走后,突然开始关注各种养老模式,比较各个养老地产。我知道,他是在为自己担心,也是在为我担心。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仰仗父母在大城市立足生根,也仰仗父母照顾孩子,解决后顾之忧。但当有一天,他们老去,在他们最需要亲人陪护的时候,我能做什么?如果答案是无能为力,那么我们人生奋斗的意义是什么?
相比理想,现实永远骨感。扪心自问,想想自己的十年甚至二十年后,当我们的父母真的老去,那时候我们在干嘛?有能力陪伴父母身边,给他们以心灵的慰藉吗?有能力请得起稀缺的护工吗?但我们甚至未必有能力送我们的父母去设施完善的养老院。
可能我们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被孩子的教育折磨得内心抓狂。我们无法要求父母融入异乡,但家乡又早已经成为了回不去的过往。十年,甚至更久,我们忍耐着、奔波着,然而奔忙到最后,蓦然回首,我们连父母养老都无力承担,情何以堪?
养老困局如何解?指望国家发展养老产业,指望更多的人性化养老政策,期盼更专业的市场供应,还是指望我们自已,在计算前程、未来的时候,就要把父母的养老问题统筹考虑进去,为将来的付出的那一天未雨绸缪?
还是回到开头的那个“卖房送独女留学”故事——不知道这个故事继续发展下去,结局会是如何?我很希望那个故事有个非常圆满的结局,因为那里面有太多我们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