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识局
欢迎关注识局!我们提供一手的政策资讯,并有丰富的线下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时差”缩小再缩小!才下展台就上处方 ·  3 天前  
凤凰WEEKLY  ·  未老先虚的00后,挤爆「骨科门诊」 ·  4 天前  
江南晚报  ·  【江南早报】滨湖区纪委监委通报 ·  4 天前  
人民网  ·  警方强烈建议:关闭手机这项功能!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识局

“卖房送独女留学”后的养老困局——期待故事有个好结局,因为它投射太多青年人的影子

识局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5-04 10:33

正文


文/小琦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编者按: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渐进入养老期。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安度晚年,是无数个体的愿望。

 

今年3月28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贾江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五部委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65岁以上人口达1.5亿人,占10.8%。”

 

据预测,“我国老年抚养比将由目前的2.8∶1达到2050年的1.3∶1。”——也就是2050年,我国将出现1.3个人养1个老人,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始终居于世界第一位。

 

与此同时,由于第一代独生子女刚迈过而立之年,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和家庭责任,从人力上不能陪在父母身边成为常态,从财力精力上不能支撑父母养老(尤其是出现大病)的更不少见,在彼此经历漫长的“空巢”生活后,最终大考的是能否“有条件”创造亲情相伴。

 

今日青年节,我们摘选三位青年读者就这一话题的来稿,组成一个小专题。非顶层建设者,只是寻常民众心声,供大家探讨。




正文:

 

前段时间,有个故事:一对家境普通的父母,卖了唯一的住房供独生女留学,结果独生女嫁给了老外,执意留在了异国他乡。这对老夫妻“养儿防老”的梦碎,即使现在身体健康,似乎晚景凄凉。

 

故事中有很多这对老夫妻的日常和想法,比如国外生活的种种不适,比如国内生活的孤寂。但其实,我更为好奇女儿那一方的反应。一面是爱情、事业,一面是父母、亲情,如何选?辛苦求学,漂洋过海几万里为的是什么?省吃俭用,卖房供女为的又是什么?又何止是她,有多少人去国离家,有多少人在大城市拼搏,那些把它乡当故乡的人,最终都会面临一样的局面。

 

这或许是我们这一代最大的困局:奔忙、奋斗,暮然回首却眼见年迈的父母孤寂老去。

 

不谈房价谈养老

 

在当下,房子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卖房供女到底值不值?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在我们国家,房子绑架了家庭、生计、民生、财富。围绕房子的是是非非有太多的故事、分析、预测。房价飙涨的年代,身在其中,每一步都战战兢兢。过去的十几年,节奏踩对的或是踩错的,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房价是个时代病,每个人都裹挟其中,但房价其实并不是我们这代人必要面对的终极困局。

 

假设一个人在小城安逸的生活一辈子或是在北上广一辈子租房或和父母同住;丁克或是不婚论者,无家庭之负累。这样的人是否就能逃避压力,能笑傲负重前行的同代人?如果把人生比作电子游戏,即使他能在前面的关卡顺利通行,终归要面对终极大BOSS——“老”。

 

“老”和“病”相连。这里的“老”有两个意思,一是父母老,二是自己老。对75、80后而言,“自己老”尚在三十年之后,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千万不要预测三十年后发生的事情,尤其在我们国家。所以,今天要说的主要是“父母老”。

 

老有所养是每个社会的终极治理目标,尤其在我们的儒家文化圈内,“尊老”、“孝老”是我们的文化底色也是情感依托。但当几千年来大家庭的模式被终结,传统的养老方式被打破,“老如何所养”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可能不曾想到有一天,这会构成一代人的集体情感愧疚。




为什么是我们?

 

网上曾经风靡过一个段子,列举了很多75后、80后的时代特征,例如,说我们这代人,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这看起来像个笑话,但其实生活才是笑话的出处。我们这代人,从小戴着小皇帝小公主的帽子,集三千宠爱于一生,对比经历饥饿、文革、动乱的上一代,我们的生活平稳安逸。上一代对我们唯一的担忧是怕我们被过于娇纵,成为垮掉的一代。就这样,这一代人长大了,却大多成为他乡狗苟蝇营的一员。北漂、沪漂、城市蚁者,小皇帝小公主成长为被现实压得自强不息,但仍普遍焦虑的一代。

 

为什么是我们?我们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也是唯一的一代。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标签,使得传统的“养儿防老”成为不可能。三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快速的城市化,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我们的国家未富先老。而我们自己也大多被时代裹挟,成为异乡的奋斗者。

 

所以有空心村,所以有空巢老人,所以有老年“京漂”、“沪漂”,这不是一两个人的故事,这是一两千万人的普遍现象。身在其中,作为接受传统儒家文化浸润,但又缺少兄弟姐妹,孤独前行的我们,如何能报亲恩,如何承受这“赡养”的重责?




养老困局如果是一场注定

 

先说一个我们父母辈的赡养故事。笔者的奶奶在上海,前几天刚刚去世,享年95岁。奶奶膝下有5个子女,除一个在外地之外,其他都在身边,算是儿女成群,母慈子孝。奶奶一生康健,耳聪目敏,子女负担极少。但即使这样,养老仍是问题。

 

春节前老人摔了一跤,卧床不起,护理的重责一下扑面而来。因为长期卧床日夜颠倒,白天昏睡,晚上清醒,吃饭、大小便全在床上,帮助翻身、褥疮护理每一项都是挑战。

 

在上海,能护理失能老人的保姆极难寻,且价格非常昂贵。即使找到,上海人普遍的小户型无法允许保姆长期在家。居家养老,人、财、力,每一样都是问题。奶奶去世前两个月住在医院,幸亏子女众多,大家轮流陪护,尽管疲累万分,但总算能护理妥当。同病房的老人,但凡子女少的只能请护工护理。

 

我亲眼见到,有老人半夜恳求护工给他点吃的。老人半夜苦苦哀求,护工纹丝不动。第二天老人子女来了,护工却端茶倒水,一个劲的说老人夜里太折腾,照顾他太累……。

 

心酸吗?心酸!责备谁呢?护工、保姆也只是一份谋财的职业,任何把养老单纯理解为请个保姆或是去养老院的人,一定没有真正赡养过。赡养,不是养一个老人,是养自己的父母,这不单单是物力、财力、精力的投入,更为重要的是,它是情感的牵绊和付出。

 

想象一下我们的父母。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一个或二个孩子,两个成年人,四个老人。十几二十年后,当我们的父母卧病在床,这时候怎么办?我们没有能力轮流照顾,只能寄希望于有足够的财力请专业的护理保姆。有了保姆,我们还会寄望他有爱心,再不济,也要有职业精神。

 

我们希望国家已经足够发达,养老院的设施已经足够健全。我们希望自己已经足够成功,至少时间自由,能在这个阶段,多陪伴自己的父母……似乎只有这样“希望”,才能解开越来越迫近的养老困局。

 

父亲在奶奶走后,突然开始关注各种养老模式,比较各个养老地产。我知道,他是在为自己担心,也是在为我担心。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仰仗父母在大城市立足生根,也仰仗父母照顾孩子,解决后顾之忧。但当有一天,他们老去,在他们最需要亲人陪护的时候,我能做什么?如果答案是无能为力,那么我们人生奋斗的意义是什么?

 

相比理想,现实永远骨感。扪心自问,想想自己的十年甚至二十年后,当我们的父母真的老去,那时候我们在干嘛?有能力陪伴父母身边,给他们以心灵的慰藉吗?有能力请得起稀缺的护工吗?但我们甚至未必有能力送我们的父母去设施完善的养老院。

 

可能我们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被孩子的教育折磨得内心抓狂。我们无法要求父母融入异乡,但家乡又早已经成为了回不去的过往。十年,甚至更久,我们忍耐着、奔波着,然而奔忙到最后,蓦然回首,我们连父母养老都无力承担,情何以堪?

 

养老困局如何解?指望国家发展养老产业,指望更多的人性化养老政策,期盼更专业的市场供应,还是指望我们自已,在计算前程、未来的时候,就要把父母的养老问题统筹考虑进去,为将来的付出的那一天未雨绸缪?

 

还是回到开头的那个“卖房送独女留学”故事——不知道这个故事继续发展下去,结局会是如何?我很希望那个故事有个非常圆满的结局,因为那里面有太多我们自己的影子。



更多资讯、海量视频、专业财经金融信息,尽在识局网!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www.ishiju.com 



我们是识局团队!

读者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人才应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申请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