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重复,但它押韵。” 马克·吐温又一次对了。
这些天我时常在想,若干年后这次事件会如何造成一种历史性的断裂并进入我们的集体记忆。可能十七年前的SARS已经不再是一个合适的比照,因为新冠肺炎造成的末日感,在深度和广度上已经超过了前者——在可见的未来,这种超越还会加剧。
能够与之比拟的灾难,可能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一次八级地震,让近七万中国人失去了生命,这次灾难的黑色记忆依然是很多人内心的创痛,对一些亲历者(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救援者)的创伤永远难以弥合。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数,当然不可能与毁灭性地震相提并论,但它带给所有中国人的恐惧与颤抖,却正在日益显示出狰狞的本质。
从灾难美学上说,汶川地震无疑是埃德蒙伯克式的“崇高”——那是一种自然狂暴的力量突然显露出形状,让我们的城市和乡村、学校和住宅突然在骇人的摇晃中坍塌。那一年的中国人在高度视觉化的震后救灾报道中,看到了生命的无常、肉体的脆弱和骨肉分离的创痛。但是,因为是突发性的天灾,我们在地震发生后很快测出了它的量级,画出了它的震中和影响区域。救灾活动的滚动报道,让中国人分成了两种:受难的,和旁观的。我们在旁观中当然会有良心的创痛,但我们清楚受难者不会变成旁观者,反之旁观者也不会变成受难者。受难者需要做的,是走出灾难的切肤之痛;而旁观者则希望能帮助受难者,去悲悼、去缅怀、甚至去在真相调查中(为什么不该垮的房子垮掉了?)实现某种正义。
而新冠肺炎是什么呢?我认为在某些方面,它已经越来越像是卡夫卡式的灾难——荒诞的,无力的,但又冥冥中昭示着更大灾难的来临。与汶川地震不同,我们很多人起初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次武汉不明原因的肺炎会是一次灾难。当我们终于搬出小板凳,打算像以往的吃瓜群众那样在网络上围观这次社会热点时,慢慢发现它原来是一次可怕的海啸,转身想逃的时候可能已经迟了。与地震的突发性不同,这种缓慢发生的灾难更让我们感到害怕,因为不知道它的量级与烈度到底有多大?它到底会让多少人被波及甚至夺去生命?当你以为自己是围观者时,可能你家楼上的某户居民已经确诊核酸阳性了。如果说这场瘟疫是一个怪兽,那么它正在不疾不徐地一点点在黑暗中露出全貌。
即使只是暂时安全的围观者,那种经验也是比任何以往的灾难更让人头皮发麻——我们预先并不知道谁是死者或伤者,我们被社交网络上的各种真假难辨的消息淹没,我们读到一条又一条绝望的求救信或记录死亡的日记,我们甚至在一次次情感激动的转发和回帖中看到一个一个生命的凋零和陨落。如果说汶川地震震骇我们的是海量的瞬间死亡,那么这次灾难则是以缓慢的方式瘫痪那些受害者,而旁观者面对呼救却常常无计可施。是的,让大家这些天来不断经历小型精神崩溃的,正是这种无力感。连一贯给我们最多安全感的科学,也显出了它的无能为力——一些科学家官宣了气溶胶传播,另一些科学家则出来否认;一些科学家郑重其事告诉我们这种病毒这就是SARS,然后又连说九次对不起,为口误道歉;一些科学家说潜伏期最多两周,另一些科学家刚发了论文说可以长达三周无症状.......
甚至连受害者和施害者之间的界限,在病毒面前也是模糊的。关于封城前湖北人的逃离是否在伦理上站得住脚,已经在省外省内冰火两重天的病死率反差面前变得难以回答。被隔离的传染者一方面被妖魔化,另一方面有些也选择成为妖魔(比如在临时改成病房的学生宿舍里私自挪用学生留下的被褥和生活用品?比如不负责任地出门进行聚众接触?)。这种荒诞感,当然在红十字会令人诟病的物资调配中,在如22条军规的申请核酸检测和住院的踢皮球中,更是达到了极致....千万人的城市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卡夫卡的城堡。
胡乱写了一堆,可能更多地是想解释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来自何处。希望全部都是废话,一句都不要成真。
能够与之比拟的灾难,可能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一次八级地震,让近七万中国人失去了生命,这次灾难的黑色记忆依然是很多人内心的创痛,对一些亲历者(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救援者)的创伤永远难以弥合。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数,当然不可能与毁灭性地震相提并论,但它带给所有中国人的恐惧与颤抖,却正在日益显示出狰狞的本质。
从灾难美学上说,汶川地震无疑是埃德蒙伯克式的“崇高”——那是一种自然狂暴的力量突然显露出形状,让我们的城市和乡村、学校和住宅突然在骇人的摇晃中坍塌。那一年的中国人在高度视觉化的震后救灾报道中,看到了生命的无常、肉体的脆弱和骨肉分离的创痛。但是,因为是突发性的天灾,我们在地震发生后很快测出了它的量级,画出了它的震中和影响区域。救灾活动的滚动报道,让中国人分成了两种:受难的,和旁观的。我们在旁观中当然会有良心的创痛,但我们清楚受难者不会变成旁观者,反之旁观者也不会变成受难者。受难者需要做的,是走出灾难的切肤之痛;而旁观者则希望能帮助受难者,去悲悼、去缅怀、甚至去在真相调查中(为什么不该垮的房子垮掉了?)实现某种正义。
而新冠肺炎是什么呢?我认为在某些方面,它已经越来越像是卡夫卡式的灾难——荒诞的,无力的,但又冥冥中昭示着更大灾难的来临。与汶川地震不同,我们很多人起初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次武汉不明原因的肺炎会是一次灾难。当我们终于搬出小板凳,打算像以往的吃瓜群众那样在网络上围观这次社会热点时,慢慢发现它原来是一次可怕的海啸,转身想逃的时候可能已经迟了。与地震的突发性不同,这种缓慢发生的灾难更让我们感到害怕,因为不知道它的量级与烈度到底有多大?它到底会让多少人被波及甚至夺去生命?当你以为自己是围观者时,可能你家楼上的某户居民已经确诊核酸阳性了。如果说这场瘟疫是一个怪兽,那么它正在不疾不徐地一点点在黑暗中露出全貌。
即使只是暂时安全的围观者,那种经验也是比任何以往的灾难更让人头皮发麻——我们预先并不知道谁是死者或伤者,我们被社交网络上的各种真假难辨的消息淹没,我们读到一条又一条绝望的求救信或记录死亡的日记,我们甚至在一次次情感激动的转发和回帖中看到一个一个生命的凋零和陨落。如果说汶川地震震骇我们的是海量的瞬间死亡,那么这次灾难则是以缓慢的方式瘫痪那些受害者,而旁观者面对呼救却常常无计可施。是的,让大家这些天来不断经历小型精神崩溃的,正是这种无力感。连一贯给我们最多安全感的科学,也显出了它的无能为力——一些科学家官宣了气溶胶传播,另一些科学家则出来否认;一些科学家郑重其事告诉我们这种病毒这就是SARS,然后又连说九次对不起,为口误道歉;一些科学家说潜伏期最多两周,另一些科学家刚发了论文说可以长达三周无症状.......
甚至连受害者和施害者之间的界限,在病毒面前也是模糊的。关于封城前湖北人的逃离是否在伦理上站得住脚,已经在省外省内冰火两重天的病死率反差面前变得难以回答。被隔离的传染者一方面被妖魔化,另一方面有些也选择成为妖魔(比如在临时改成病房的学生宿舍里私自挪用学生留下的被褥和生活用品?比如不负责任地出门进行聚众接触?)。这种荒诞感,当然在红十字会令人诟病的物资调配中,在如22条军规的申请核酸检测和住院的踢皮球中,更是达到了极致....千万人的城市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卡夫卡的城堡。
胡乱写了一堆,可能更多地是想解释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来自何处。希望全部都是废话,一句都不要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