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烟花]过年了。这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过的第一个年。 这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福祭祀演变而来的华夏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是辛亥革命后固定使用的节日名称。 Chinese New Year,中国,世界,已经更喜欢,也更习惯,用这样的中译英——全球共度中国新年。 🏘️团聚 我儿时的玩伴长脚,嘎讪胡一只鼎。他说,现在过年就是“俱乐部”。“过年嘛,就是亲亲眷眷聚一聚,一家门快快乐乐,孵在屋里看看电视刷刷手机斗斗地主。不就是‘聚乐孵’嘛。”他一本正经地说。想想也是,一家人能无忧无虑地聚在一道,乐在一道,孵(上海话谐音)在一道,还有比这更惬意的年景吗?[福]纳福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原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教授敬重的过年是“迎春纳福”,弄堂里的爷叔阿姨则对“荡住喫唱”流连忘返。其实,大家对过年的诠释异曲同工,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心心念念,都是与幸福城市的激情拥抱。 👨👩👧👧后弄堂的三毛欢喜把过年叫做“搪瓷七厂”,“全家开心我才开心。忙了一年,终于过年了。带着老婆、小囡、爷娘,荡荡马路、住住宾馆、喫喫饭店,再去唱唱卡拉OK。不要太享福哦。”很多上海人对过年的向往,或许就是从心底里对享福的你侬我侬。 🍾焕新 都说中国人的传统节日离不开一个“吃”字,其实,很多节日还会有一个专属的动词与之搭配。比如,元宵是要“闹”的,清明是要“思”的,端午是要“赛”的,中秋是要“赏”的,重阳是要“登”的,那么,留给过年的就是一个“忙”字了。 🥟忙过年,过年忙。我们的前辈,一代代都是在忙不停歇中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年。“头发烫过了吗?”“年货备齐了吗?”“新衣服买好了吗?”“玻璃窗擦干净了吗?”“水笋泡了吗?”“蛋饺做了吗?”……还有那句令人惆怅,出自他乡异客之口的“回家的火车票抢到了吗”。 🍬只是,如今很多人的春节不忙了。因为,不用再为物质的拥有忙东忙西,不必在客套的寒暄里忙于周旋。有人说,这是年味淡了。但是,为什么不说过日子舒坦和甜蜜的感受更浓了呢? [爆竹]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毕旭玲说,中国春节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不断汰旧出新的特点,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传统春节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王蔚 手绘、AI图:邵晓艳 制图:刘玉萍 编辑:徐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