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如何用AI辅助写文献综述?从文献搜索到生成的 ... ·  3 天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砺波护 : ... ·  昨天  
史事挖掘机  ·  安徽“采花大盗”作案17年,116名女性受害 ... ·  4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1979年,汪东兴不同意平反,邓小平笑问:为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Q&A | 二人转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荤段子?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4-26 11:51

正文

经公众号“视知TV"(微信ID:shizhimedia)授权转载。

最近,二人转演员、“亚洲舞王”刘小光身陷出轨女粉丝事件。提起二人转,你一定不会陌生。就算没看过现场表演,但你肯定能说出两个人名——赵本山和小沈阳。再深粉儿一点,可能还知道象牙山天团——本杰明·刘能、尼古拉斯·赵四、比利·大脑袋和莫吉·谢广坤。


一直以来,二人转给人以又土鳖又低俗,咋咋呼呼,污力无限,连下里巴人都算不上。可你知道吗?人家的祖宗辈儿可是听起来又神秘又威风的萨满。


二人转罕见的以女为上


跳舞的赵四是二人转演员,唱曲儿的刘能是二人转演员,演小品的小沈阳也是。那二人转究竟是唱、是演还是跳?

 

事实上,都是。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各地的具有说唱风格的民间小戏。一开始叫“蹦蹦戏”,演员都是农民。农忙时没人唱,只有闲下来了,两个人即兴唱一段。别人喜欢听什么,就唱什么;大家喜欢看什么,就演什么。

 

这使得二人转杂糅了许多其他艺术元素,比如“东北大鼓”、“皮影”、“相声”、“梆子”等等。而且要抄就大大方方地抄,二人转行规里有“撸叶子”一词,指的就是学习别的艺术形式,甚至学习同行艺人的经典技艺。


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不断“撸叶子”,二人转发展出


唱、说、扮、舞、绝五功。


“唱”“说”“舞”,大家都懂。“绝”指的是绝活,甩个手帕啦,劈个叉啦之类的。


 

咱们重点说说“扮”。“扮”指表演。二人转男女演员被称为“一副架”,男角是“下装”“丑角”,女角是“上装”“包头”。两个人经常在一场表演中扮演好多个角色,所谓“千军万马就是咱俩”。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在二人转里,为“上”的是女性。


这非常罕见。要知道,二人转有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清朝就有了。在传统男权社会里(当然,在现代社会也是),称女角为“上装”,罕见程度不亚于出了一个女皇帝。


为啥二人转如此特立独行?

 

二人转里为什么女尊男卑?


历史书给了我们答案:原来二人转与萨满文化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听起来神神叨叨又有那么点神秘莫测的萨满,指的是在氏族中行巫师之职的人,是天神在凡间的代理人与化身。


在远的让人没了概念的以前,萨满诞生于北方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所以,一开始,萨满都是女性,男性根本没资格扮。

 

阿布卡赫赫


相传,萨满是天母阿布卡赫赫转化到人间的化身。阿布卡赫赫命令母鹰从太阳那里把光明带给人间,使冰封寒冷死亡的大地具有了光、热和生命。母鹰为救受难的人民而牺牲了自己,其鹰魂变成了萨满。


萨满除了平时做好巫师的本分工作外,还会在祭祀中跳舞。舞蹈由一女一男完成。女萨满处于主导地位,男性角色是她的配偶。在舞蹈中,男性围着女性转。


在二人转中,也是男性围着女性转。男性角色扮丑,上蹿下跳,都是为了突出

女角的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男萨满(男酋长担任)。不过,在祭祀中,男性要充当天母的使者,必须装扮成女人的样子。光穿得像女性还不够,男萨满脸都要涂黑,并在神帽的帽檐周围缝上很多皮条遮着脸。不能漏了陷,让神灵看到胡子拉碴的男性面孔。


这就是东北二人转早期“男扮女装”、面涂黑色的历史由来。到了现代,虽然脸早就不涂黑了,男扮女装还一直是二人转的传统。二人转,以女为上,是尊了祖制。


黄段子多也是祖传的


祖制,还有另一条。


神话读多了,你就会发现,原始神话大多有生殖崇拜的意味。据考证,天母阿布卡赫赫的“赫赫”是满语“女人”的意思。而“赫赫”这个词又是从满语“佛佛”(FeFe)女阴的音义转引而来,寓意女人有生育奇能。

 

萨满剪纸

 

在氏族社会的人看来,宇宙和万物都是女神和她的配偶进行神圣交媾时创造出来的。因此,想要氏族一直兴旺发达红红火火,就得在祭祀中模仿女神与配偶的行为,让人和万物不断被重新创造。


在祭祀中,随着身体疯狂的舞动,神明的灵魂附于萨满之身,萨满和男助手的舞蹈模仿的是女天神和她配偶的交媾。


据记载,萨满常常梦见自己和男助手——学名,庇护精灵,又叫爱米——成了夫妻。在梦里,萨满如果拒绝履行夫妇间的义务,爱米就强迫她这样做,否则就要杀死萨满。


《阴山岩画》中的萨满跳神

 

舞蹈中的性暗示一直流传到二人转。爱情,更准确的说“女爱男”,一直是二人转的主要表现内容之一。表达爱情,尺度一个过当,就成了黄段子。


东北人都知道,二人转少不了黄段子。在台上,一言不合就脱衣服。在中国音乐研究会编辑的《东北民歌选》中,生活类题材一共有107首,涉及色情的就有46首。


这些年,为了能登上台面,二人转已经收敛许多了。不过,在小舞台上的二人转,还是“原汁原味”。“十八摸”“摘黄瓜”“揉旗杆”,这些都是二人转的名曲。


刘老根大舞台的雕塑

 

在东北民间,有“看二人转不浪,不如回家睡凉炕”的说法;还有“姑娘要学坏,全靠蹦子带”的俗语。(前面提了,二人转最早叫“蹦蹦戏”)。因为太过低俗,二人转在国共内战时期还被禁过一阵子。

 

跳大神跟二人转也有联系


从早年二人转的扮相和用器上,也能看出萨满的“遗迹”。


早年的二人转中,被称为上装的女性角色,头上得包一块青布,上面带着五朵大红花和用玻璃珠子串成的齐眉帘子。五朵大红花的造型和萨满神帽十分类似,脑门前的帘子从萨满遮脸用的皮条演变而来。这也是上装被称为“包头”的原因。


老照片里的二人转演员,注意看女性的头饰

 

老照片里的萨满,还是注意头饰

 

二人转的唱腔也很有特点,一般喜欢在每句的结尾加上“哼嗳哟、嗳嗳哟”。


例如二人转《许仙借伞》是这么唱的:

 

(上句)公子高山把书念,嗳咳哟,嗳嗨哟。

(下句)公子念书正三年哪!嗳咳哟、嗳咳、嗳咳、嗳嗳哟、嗳咳哟!

 

这种习惯源自萨满教的音乐。下面这段词来自萨满音乐《请神歌》:

 

打打鼓哇,撞金钟呀,哎呃呀!

香主爷爷上了香主身上,回家赴宴席呀,哎呃呀!

一步两步往前走呀,哎呃呀!

慢慢走哇,慢慢行呀,哎呃呀!

稳稳当当接香主爷爷回家赴宴席呀,哎呃呀!

 

早期二人转手里拿的不是手绢和扇子,而是竹板和一尺三寸的木棒(一头钉块红布条)。萨满祭祀舞蹈同样会使用这两件道具。


左边是二人转使用的拍板,右边是萨满歌舞用的拍板

 

萨满到了现代社会,就成了东北人口中看病消灾的“跳大神”。跳大神也是二人搭档,大神是女性,一抽一抽地被神上身;二神是男性,一边敲鼓一边唱请神的曲儿。

 

跳大神和二人转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在萨满祭祀中,还是跳大神的时候,都会用到一种特殊的鼓——太平鼓。跳大神时用的太平鼓,和二人转演员演出时用的鼓是“亲戚”;请神曲儿和二人转的一个特殊曲调——神调,一模一样。


唱神调时二人转演员手里的鼓

 

跳大神时左边二神手里的鼓,可以和前面萨满的鼓对照着看

 

更有意思的是,十个跳大神的二神,有八个是唱二人转兼职的。没办法,这年代谁都不容易,搞几样兼职才能养活一家好几口。

 

所以啊,别瞧不起二人转,人家的祖宗辈儿可是大名鼎鼎的萨满,是不折不扣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于苑冬:《东北“二人转”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赵凤山:《论二人转起源于萨满歌舞》,《满族研究》;

顾湘:《东北二人转发展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王悦:《东北二人转与萨满文化》,《戏剧文学》;

杨朴、杨旸:《二人转与萨满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徐薇:《自我、角色与乡土社会——对民间二人转艺人及其生活世界的个案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

好 文 推 荐


在长安建都乃千年之计,大汉繁荣至此开始

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定都,到公元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离开,期间虽然并未一直作为京城存在,但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足有千年之久。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战争时期的蒋介石手谕:事无巨细一管到底,严厉怒斥更是日常

整个抗战期间,蒋介石亲下手令进行军事部署、遥控指挥战斗的例子多不胜数,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举。总之可用五个字总结——委员长很忙。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冤冤相报何时了:为什么什叶派与逊尼派要互相伤害

自人类文明产生的那一刻,宗教就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从泛灵论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宗教,有宗教的地方就有教派。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