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东阳朋友圈
李东阳,500万粉丝营销博主、《首席营销官》主理人。聊营销、说品牌,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围观。永远思考,永远保持怀疑。+V:ldy8963 一起探讨商业,挖掘营销底层逻辑。
51好读  ›  专栏  ›  李东阳朋友圈

SU7“车祸门”,小米很幸运

李东阳朋友圈  · 公众号  ·  · 2024-06-08 19:33

正文


出车祸,先找车企?


封面 I 小米汽车

作者 I 李东阳

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高考第一天,小米SU7也迎来了一次考验。


6月7日,一场发生在海口的“1死3伤”的严重车祸因事故的主角是小米SU7而备受瞩目。

经过一天一夜的舆论拉扯, 一场被全民围观的小米车祸初步迎来了真相:

图源:椰城交警

6月8日,经海南省海口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初步勘察, 该起事故发生系小轿车驾驶员驾驶车辆时操作不当所致。

司机也因涉嫌交通肇事罪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小米SU7也因警方的一纸通报,而洗刷了“冤屈”。

可即便如此,从昨天开始关于这场车祸小米是否有责任的舆论对垒并没有因为警方公布初步调查结果而停止。

反对者认为,小米从车祸发生的第一份声明, “制动踏板状态正常”“加速踏板处于持续下踩状态” 等字眼都充满了甩锅的嫌疑,即便后来警方的调查证 实了小米的说法。

图源:王化&小米公司发言人

由于缺少了官方的背书,对小米的舆论攻击不可避免得走向了阴谋论的猜测。

但雷总的“光环”也并非虚拟的网络幻象。

支持者则坚定地认为,从车祸视频流出的那一刻就断定这是司机的失误操作,而攻击者所谓 “未触发AEB”的说辞不过是缺乏常识下的乱带节奏罢了。

图源:微博网友

其实,“一辆出车祸的车”本来算不得什么大新闻,也并不是符合爆款新闻的法则,但就像当初“车祸必带特斯拉”一样,因为它是小米汽车,立刻就有了迅速传播的理由。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小米“完美营销”的一种流量反噬,导致小米一有事就上热搜。

有人因为反感,终于逮到了一次机会踩一脚。

有人因为凑热闹,真相是什么不重要,参与讨论才是核心要义。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这或许就是小米的宿命。

小米这次事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4月底发生在山西运城的那辆问界M7碰撞起火造成3人死亡的事件。

与彼时的华为相比,小米SU7无疑是幸运的。

因为舆论并没有给小米SU7这起车祸太多的发酵时间。

#小米SU7冲出停车场致一死三伤# 登上热搜到小米官方回应,再到警方公布初步调查结果,满打满算也就不到24小时。

可以说,无论是小米还是警方的快速回应,都将舆论扼杀在了摇篮里。

而与之相比,华为问界的反应就慢了许多。

事故发生的日期是4月26日16时34分左右。

而问界回应的时间已经是两天之后的4月28日。

相关的技术说明更是在事故发生整整10天之后的5月6日 下午才姗姗来迟。

图源:问界汽车官博

10天,对于互联网上的舆论发酵足以演化成摧枯拉朽的攻势,而对于一家企业的公关来说,则堪称一场灾难。

最终的结果也证明,华为问界在这起事故中遭受了一次惨烈的舆论攻击。

时至今日,仍没有停止。

这当然和彼时余承东“遥遥领先”的口头禅和时常对于问界车辆事故率低的“炫耀”脱不开“反噬”的关系。

但更大的责任在于,相较于小米这次事故从发生到结果出炉极符合公关的黄金法则,华为彼时在事故发生后的无作为才是关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新能源时代的一个特殊“奇观”现象:

出车祸,先找车企。

和过往燃油车时代车祸新闻的讨论 焦点 放在性别、事故原因上不同,自特斯拉开始,一起新能源车祸发生之后,最先被讨论、被质疑的一定是这辆车、这个品牌安 不安全,有没有错。

图源:微博网友

我当然并非对这种风向的质疑,因为这种讨论本身一定程度上是合理且正当的。

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相较于上百年燃油车工业沉淀下来的在各种设计上的安全信任,人们对尚属于“新事物”的新能源天然地具有陌生感。

尤其是“自动驾驶”等一系列设计上的新花样,都在接受大众关于其合理性的质疑,乃至于开启了一轮一轮用“生命”的试错。

就像彼时屡屡引发“刹车失灵”讨论的特斯拉,在一场场的车祸质疑中,关于特斯拉的“单踏板模式”是否安全的争论持续升温。

有人坚决反对,认为这种设计违反人类直觉。

而支持者则坚信特斯拉的刹车系统可靠性极高,所谓的事故多因误操作。

这种讨论当然是有意义的,就像当初沃尔沃发明了安全带对整个汽车界安全性的提升一样,这些讨论最终都会成为推动新能源行业进步的一点点力量。

只是我觉得,车企们在创新上一定要谨慎、再谨慎,让用生命的试错少一点、再少一点。

二是与媒体的舆论引导有关。

当流量成为新闻的出发点,“一辆新能源发生车祸”显然要比“一辆特斯拉发生车祸”在新闻性上要逊色得多。

同理,“一起发生在海口的车祸”远不如“一辆小米SU7致1死3伤”的流量价值高。

虽然这起事故和小米SU7的安全性并无关系,但在血淋淋的教训面前,整个新能源的确也有反思的点。

这种反思的根源在于:

新能源在与燃油车的对垒中,迅速找到了智能驾驶这一个差异点。

所以无论是发布会还是营销上,整个行业都在鼓吹电动化时代的智能,诸如:高阶智驾,想撞都难等等话术把自动驾驶吹得神乎其神。

就像上次华为问界M7车祸被质疑的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