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史事挖掘机
世界古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史事挖掘机

【军事历史】以德为师:抛弃英国体制,也拒绝法国炮,袁世凯的好眼力改写了中国近代史的根本力量

史事挖掘机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5-28 21:2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世界上工業技術落後的國家,往往最容易在兵器工業上故步自封。而在民國初建之際,煉鋼能力驟然落後世界列強壹個時代的中國,無力升級自身的鋼鐵工業,但要是像法英等國壹樣采取保守頑固的態度走下去,那可真是自尋死路。然而,在民國初年領導炮兵整建的大總統袁世凱卻有著非凡的好眼力。所以,工業實力遠落人後的中國反而以德為師,銳意仿效世界最先進的炮兵體制。

清末的火炮建設原本是以英國為師的。炮兵講起火炮就是三“磅子”六“磅子”十二“磅子”的英國腔,炮操也是英國操。兵工廠的技術人員也是滿口英倫腔的英國派,工程師測尺寸用的是英寸英尺、檢查火炮用的也是英國海軍部標準的英噸/ 平方英寸、編射表以英制的碼單位計算射程、英制的磅單位計算發射藥量……

英制單位不是十進制,用起來是很麻煩。於是,江南制造局造火炮的技術工匠們,都要把英制換算口訣背得滾瓜爛熟,各個都是乘除法心算高手:“每碼合三英尺,每磅合中砝十二兩,每噸二千二百四十磅合中砝壹千六百八十觔……”

清末兵工界的英國風持續了三十多年,原本已經是根深蒂固。然而,行事雷厲風行的袁世凱卻壹舉扭轉了兵工界的英國作派。1903年,袁世凱出任總理練兵處會辦,負責全國新軍的整建。袁世凱是當時最狂熱的“德粉”,談起火炮開口“克鹿蔔”,閉口“格魯森”。

袁世凱壹上任,兵工廠以英為師的風尚驟然為之壹變。江南制造局造炮廠的技術工匠都是從小勤學英制的,但是在短短兩年之內,各大兵工廠居然將用了半輩子的英制全改成德國人用的公制。工匠技師們緊急改變思想,滿口“每密達合工部營造尺三尺壹寸五分,壹密達分十代西密達、壹百生的密達、壹千密裏密達,用時謂代西、謂生的、謂密裏……”

“密達”是米(公尺),“生的密達”是厘米(公分),“密裏密達”是毫米(公厘),淺顯易懂。而“代西密達”(decimeter)就稀罕了。這個簡寫為dm 的單位是當時在德國也很少人用的“公寸”。1 公寸折0.1米,所以又稱“分米”。連冷門的分米也列入口訣,足見當時公制化的徹底。

但是,用慣英制的工匠技師們難免舊習難改,在心算時腦中下意識立即反應出來的數據便是英尺英寸。然而,袁世凱的嚴厲是遠近聞名的,部屬無人膽敢輕拂其意,於是在算尺寸時,工匠們只好再多費壹層心思,把英制數字在心中換算成公制再出口。於是,藝徒工匠們測量尺寸的新口訣,還得要加壹道“每密達合三十九英寸又百分寸之三十七”。量個基本尺寸還要加作壹道小數點後兩位的奇數除法題,當年的各大兵工廠也不知要打壞多少次算盤!


图为编成于光绪三十一年的《江南制造局记》中的八英寸炮炮表《二十生三一七中式后膛大炮表》。火炮名称已经按公制由八英寸改为拗口的二十生三一七,但是原本按照英制定好的弹药重量与射击距离不能乱改成有小数点的公制新数值,所以同一个炮表既有公制,也有英制,成为由英制转型到公制时期的风趣插曲。

在英國之外,日本與法國的火炮大廠對中國市場也非常熱衷,尤其是編制在師屬炮兵的野炮與山炮。正在全面換裝“三八”式野炮與“四壹”式山炮的日本人很樂意把使用落伍的“三壹年”式炮架的“有阪”速射山野炮賤賣給中國,對訪問三島的中國采購大員們也不吝展示大阪炮兵工廠的最新成品。實事求是而言,論價格與實戰性能,日本火炮工藝雖然落後於世界潮流,卻也堪稱中國的最佳選擇。

但是,日本走錯了壹步。日本的大隈內閣在1914 年提出的《二十壹條》,這個愚蠢的全面不平等條約粗暴地強迫中國全面采用日本軍火。曾在朝鮮與日本人血戰的袁世凱壹生最恨日本,是最堅定的抗日派。他把《二十壹條》大部分內容給硬頂了回去,日本要求中國采購日本軍火與中日合辦兵工廠的條文被斷然拒絕,日本軍火因此也成為歷屆北洋政府不敢輕沾的腥臭交易。

另外,法國火炮也很難得到袁世凱的青睬。代銷法國火炮的洋行並沒有推銷法軍的主力野炮“法國七五”,而是以“克魯蘇”75 毫米山炮與75 毫米野戰炮為主打產品。“克魯蘇”就是大名鼎鼎的施耐德公司(Schneider-Creusot)。施耐德是法國的民營軍火大廠,質量精良。但是,法國政府徧愛國營兵工廠,民營軍火公司沒有國營兵工廠的“法國七五”訂單,只能拼命開發外銷生意,於是克魯蘇成為克魯伯的最強勁對手。

大約在袁世凱編練新軍之時,曾經在盧溝橋壹帶舉行“克魯蘇”野炮與“克魯伯”野炮的大對決。兩個大廠各提供身管倍徑分別為28 倍、29 倍、30 倍與31 倍的四種野炮,在盧溝橋試射較量,檢驗人員並且以實樣全面考核兩廠野炮的鋼質、炮彈、火藥、機件拆卸與性能諸元。對決結果,克魯伯全面占了上風。且不說性能諸元。光是實彈試射,“克魯伯”野戰炮就要搶盡風頭。


曾与克鲁伯野炮在卢沟桥试射竞争施耐德公司“克鲁苏”1907 年式75 厘米野炮。图为31.4 倍径身管。

當時北洋軍稱傳統生鐵或鑄鐵榴彈為“開花彈”,薄鐵外殼內裝小鉛球的榴霰彈為“子母彈”。法國“克魯蘇”野炮與德國“克魯伯”野炮都配有新式榴彈。只是“克魯蘇”野炮的新式榴彈是不穩定的苦味酸“利代彈”,而“克魯伯”野炮則是潛能無限的TNT 榴彈!“利代彈”的爆炸威力顯然比不過德國的新式TNT 榴彈。為了表示對克魯伯新式榴彈威力的贊賞,清朝的官文書非常形象地為此種新式榴彈命名為“德式大炸力開花彈”。

再者,施耐德公司的工藝以精巧著稱,但是太精巧的工藝反而會成為戰爭的累贅。而克魯伯的火炮則偏向簡單實用,反而有最佳的戰場適應力。

對北洋軍而言,“克魯伯”野炮與“克魯蘇”野炮的優劣判斷,最刻骨銘心之處應該是閉鎖機(炮管底部的炮閂),克魯伯的閉鎖機是粗放平常的橫式炮閂,而克魯蘇的閉鎖機則是精美的偏心式炮閂。偏心式炮閂是壹個大螺絲,打開炮門的炮管內緣是精美的螺紋,炮閂關閉就等於旋上壹個大螺絲,以達到最大的閉鎖抗壓能力。法國人偏愛大螺絲,“法國七五”是偏心式炮閂的忠實擁護者,日本的“四壹”式山炮也尾隨其風。但是,鋥亮精密的螺紋容不得沙粒汙垢,而中國戰場恰恰沒有如此高檔的衛生條件。在華北打仗是風卷狂砂,在華中、華南的水田丘陵打仗則是滿地泥濘。所以精美的法式炮閂經常打不開。

反之,“克魯伯”野炮壹拉曲柄就能整個打開的橫式炮閂,絕對沒有水土不服的問題。在宣統年間,德國洋行向清軍大力推銷“克魯伯1910 年”式山炮,“克魯伯”山炮與“克魯伯”野炮使用同樣型式的炮閂,洋行的推銷說帖就以清軍的實際操作經驗狠狠奚落了其法國對手:

“閂式系橫推曲拐之炮閂,確與中國陸軍部所訂購之新式七生的半二十九倍口徑長陸路管退快炮相同。其形式既極簡易,而於運動之處,其表面又頗平正光滑,用時極其便捷。遇塵埃蔽天之時,仍能照常啟閉擊放。至於法炮所制螺絲閂,壹遇大風揚塵之日,每易為灰沙沾滯,以致難於啟閉,固不及其項炮閂遠甚也。”

當然,德國炮兵戰術更是完全壓倒只有“法國七五”的法軍。因此,袁世凱對法國炮非常冷漠。而在法國之外,如意大利、俄國等可以自己造火炮的歐洲強國,袁世凱更是不屑壹顧,眼中明擺著只有德國大炮。


克鲁伯原厂的“1910 年”式75 野炮。这张照片拍摄于辛亥革命年代,当时汉造“克”式与日造“三八”式都还没出产,可以确定为原厂之经典名炮。

袁世凱的北洋新軍聘請德國教習、使用德國操法,大獲成功,是他改寫了中國近代史的根本力量。

買德國炮只是第壹步。袁世凱本人是壹位非常有企圖心的炮兵迷,他不僅喜歡用商人推銷的現成德國炮,還要興致勃勃地考察各國火炮發展的最新潮流,就算是中國顯然用不上的最尖端火炮,袁世凱也要熱心地詳加調查。即使在貴為大總統之後,日理萬機的袁世凱仍然不改對火炮設計的興趣。

話說在壹戰爆發之初,德軍推出驚世駭俗的420 毫米“伽瑪”攻城臼炮(42 cm Gamma Mörser),立即成為全球報紙的頭條。記者都是捕風捉影的門外漢。所以,“伽瑪”炮的各種報導玄乎其玄,甚至有最大射程可以打到40 公裏的神奇傳說!袁世凱讀報至此,頗感好奇。於是,他下令北洋各師的炮科軍官壹起研究德造的42 生大炮,並急切督促炮科軍官們報告研究心得。迫使全軍的炮科軍官不得不拿起放大鏡,詳細審視報上模糊不清的“伽瑪”炮宣傳照,絞盡腦汁想象這門怪物的設計原理。

在各方報告之中,第4師炮4團第2營營長周蔭人提出的研究報告是最用心的,雖然只是依靠報紙照片摸索猜測,但是周營長的分析堪稱精辟。這份直呈袁大總統的報告顯然得到高度評價,於是周營長官星大燦,平步青雲,在十年之內由少校營長不斷晉升,直至升到陸軍上將福建督軍之職。


   

史事挖掘机


长按下面二维码 2 识别 就能关注本平台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 8 篇历史史事

袁世凱重視炮兵,麾下炮兵人才濟濟,他最器重的部將段祺瑞就是清末壹流的炮兵專家。段祺瑞是天津武備學堂保送德國軍校進修的高材生,曾在克魯伯工廠實習造炮,對炮兵戰術運用與火炮制造工藝非常熟悉。清末至北洋政府時期購自外國的火炮,大多找段祺瑞參加驗收。但是,段祺瑞缺乏奧援,官運不佳,返國之後在軍官學堂足足教了五年書,直到袁世凱小站練兵時才把他選到新建陸軍當炮兵隨營學堂總辦,自此得到袁世凱的提攜,飛黃騰達。段祺瑞之所以能得到袁世凱的賞識,他的炮兵專業大概也是壹大原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陈安之  ·  这是我见过最聪明的回答
8 年前
生信百科  ·  多序列比对
7 年前
票友—票据圈儿那些事  ·  如何玩转央企票据交易平台?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