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监管合规与市场创新的双重驱动下,碳核算将从“选择题”转为“必答题”。率先构建碳核算体系和能力的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满足合规刚需,更将在新一轮绿色金融变革中创造核心竞争力,掌握战略主动权,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随着“双碳”目标深化与监管趋严,碳核算已成为金融机构绿色转型的核心抓手。今年以来,监管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强化碳核算能力,以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主要政策包括:
2025年1月1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
《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要求银行保险机构
以数据积累为基础
,逐步
构建碳排放核算能力
:一是要求
机构摸清自身运营碳排放底数
,鼓励应用成熟技术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及产品碳排放测算,保险公司需同步测算投资组合碳排放;二是
探索引入第三方核查机制
,提升环境效益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三是
开发碳核算信息驱动的金融产品,推动数据应用创新
。
2025年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明确要求金融机构
逐步开展碳核算和可持续信息披露
,提出金融机构需将绿色低碳纳入资产组合管理,同步建立碳核算能力框架,强调通过健全碳核算制度和环境信息披露机制,推动绿色金融精准化发展。
碳核算不仅是合规刚需,更是金融机构塑造核心竞争力的价值高地,其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
碳核算为识别“棕色资产”风险提供量化标尺。通过测算高碳行业敞口与转型风险压力,金融机构可动态调整投资组合,建立气候风险定价模型。保险业更能通过碳数据分析开发气候风险精算工具,提升业务韧性。
碳核算数据是绿色金融创新的“原料库”。银行可依据企业碳效表现开发差异化信贷产品,保险机构可设计碳汇保险等新型险种。碳账户体系更可赋能碳质押融资、碳衍生品等业务创新,开辟千亿级市场空间。
权威ESG评级机构已将碳核算纳入核心指标。完善碳数据体系可显著提升机构ESG表现,吸引责任投资股权和债权资金。毕马威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碳披露完善的金融机构,融资成本降低1-1.5个百分点
1
。
金融机构通过碳核算可建立行业排放基准,推动产业链低碳转型。相关实践经验包括保险业碳核算经验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产业风险评估,银行业碳账户体系正成为地方政府碳普惠平台的核心支撑,切实服务"双碳"目标落地。
毕马威通过研究发现
2
,目前仅38%的中资银行披露了较完整的运营碳排放数据,投融资组合碳核算披露比例不足15%,凸显转型压力与能力缺口:
金融机构自身运营碳核算面临范围3(价值链)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和可得性难题。投融资端需要追踪企业实时数据,虽然当前控排企业的第三方报告一定程度可满足需求,但约67%的中小企业尚未建立碳管理体系,数据获取难度大。此外,供应商碳排放核算覆盖率不足40%。
境内机构多参照《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而跨国企业需兼容PCAF(碳核算金融联盟)及ISO 14064标准,方法论差异使跨境投融资碳核算成本增加20%-35%。保险业在资产端碳核算缺乏统一场景模型,产品碳关联度测算误差超40%。
碳核算要求金融、环境科学及数据技术的跨界融合。然而行业现状显示,仅12%的机构设立专职碳核算团队
3
。仅头部银行引入AI和大模型技术优化碳核算流程,中小机构仍以人工填报为主,效率低下。
四、毕马威解决方案:
从工具
到
生态的
系统性破局
针对上述痛点,毕马威协助金融机构构建
“
数据-标准-人才”
三位一体能力体系,帮助摸清碳排放“家底”,实现最高效和有效的碳披露、碳管理与碳中和转型。
我们已经协助头部股份制商业银行及保险公司开展全面碳核算服务,服务内容覆盖碳管理制度体系优化、储备人才建设、运营及投融资碳核算、识别碳中和目标及路径、明确碳核算结果在经营业务及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等各个领域,帮助客户有效管理自身碳足迹,扎实推进碳中和工作落地。
毕马威采用国际通用方法学GHG Protocol或ISO 14064-1等,结合线上线下方式,协助组织开展全集团范围的运营碳盘查,最终形成可视化看板及盘查报告。
-
全面优化盘查流程:
系统性梳理数据收集流程,提升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及时性,增强核算准确性,形成充分碳盘查方法学的知识转移。
-
完整搭建指标体系:
规范能耗等基础数据收集标准与流程要求,使数据做到“有说明、有范围、有来源、有解释、有方法、有对比”。
-
开发碳数据收集系统:
基于毕马威累积的碳数据收集及系统对接经验,协助进行系统探源与对接,开发与上线碳数据收集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对接与智能化分析。
毕马威采用国际通用方法学PCAF《金融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参考国内人行发布的《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试行)》等标准,按资产类别、行业和客户类型协助开展投融资碳盘查工作,最终形成可视化看板及盘查报告。
-
定制开发核算模板:
出具定制化数据收集模板,根据国际先进方法论,搭建合理、可行的核算模型进行估算。
-
拓展碳排数据来源:
利用毕马威已购买和/或合作的多个全球权威付费数据库资源,帮助机构有效建立自有碳排放数据库。
-
专项提升数据质量:
针对专项资产类别或特定行业,专项提升底层数据质量,如政府资源对接、问卷调研等。
碳核算是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亦是金融机构从“资金中介”向“生态共建者”转型的关键抓手。毕马威建议,金融机构应以数据为基、标准为纲、技术为翼,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抢占绿色金融新赛道,为“美丽中国”蓝图注入金融动能。
[1] 基于CDP report on 2025 Corporate Climate and Nature Progress及MSCI ESG Research
[2] 非全量数据调研,基于毕马威对国有四大行及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开可得信息披露结果
[3] 同注释2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
©2025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均是与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组织中的成员。毕马威国际及其关联实体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香港合伙制事务所。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属于毕马威国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