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了“许知远”之后,我跟走走说有人骂我们蹭热点,她告诉我上午阅读量快7万的时候视频的点击率还不到五万,所以,许知远团队大概需要把这个营销费尾款给清算一下。这篇文章是一篇“精神美容”广告,我们想探讨如何保持中年性感。
前天夜里和走走看完视频五内郁结约定各写一篇许知远和马东,但纠结怎么发在彼此的平台上,我俩的语言一个内卷一个外燃,一些读者之间容易形成迷之diss链,她的读者觉得我抬高装逼,我的读者觉得她过度情感涉入。我们决定不在意这些没有能力穿越语言和形式,鉴别真心和问题意识的人。
走走对马东的喜爱和好奇是值得探讨的,马东自己也说了互联网文化是媒体女性塑造的。能把自己底色的悲凉和对新事物的开放度描述清楚的马东,或许真的令人着迷。但我不理解,如果马东这么好,为什么要淌新媒体的浑水,怎么解释第四季奇葩说的没落?马东为什么与虚无的中小业主成功学大师罗振宇为伍,难道他们所求之事有什么隐秘的共性吗?难道坚持从前现代无休止的冲突中对话年轻人,仅仅像肖骁说的那样是迷惘的“年轻人的钱最好赚”吗?从传统媒体人转型进入新媒体文化开拓者,什么能让一个中年男人保持并享受对90后的开放和接纳?
既然大家厌倦了我“酸腐”的内卷的符号化的语言,希望你们能在走走的切割和描绘中找到答案。
为什么马东没有沦为年轻姑娘讨厌的那种中年男人?
文/走走小姐
其实我对许知远最失望的点是作为一个访问根本没有抓住受访者身上最令人感慨的特质,识人的迟钝让人烦躁。马东举陈丹青的例子来开解许知远的愤怒,传递出来‘你的不满和愤怒可能放在任何时代你都会如此’的意思。
而马东的特质恰恰相反,他是无论和谁,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他都可以成为那个活的游刃有余的人,他更像是时代的接收者,一个时代接盘侠是比给一个‘知识分子’加持的空洞来的更硬邦邦的底盘,好的坏的我全盘接住,关键在于,马东举重若轻的接的住。
这个‘接的住’其实不符合人们对偶像的想象,马东好像很少被称为偶像,但事实上他应该是年轻的一代最熟悉的中年男人了,我们对他还怀抱着一点儿剖开他的裂缝去看他到底什么承受不来的好奇。他这样儿什么也接的住,这无法构成人们对他的全部喜爱,因为人们的喜爱他毫不在意,像他不在意自己一样。
蔡康永形容马东用了‘雄才大略’这个词,听起来很猛哦,但一想来马东已经给这个时代建立了一个话语王国,创造了新型的‘语境’,而他还,毫不在意(品品)。这种透彻的聪明,让他笃信‘娱乐是人的先天本能’,这一层和他悲凉的人生哲学是很一致的,马东说“文化其实是把文化当作目的去追求,是崇高的,但是本末倒置的”我太认同了,就是那些对“知识分子”头衔的追崇高过了对知识本身的追求,那种原本学习带来的愉悦被框在了对优越感的执迷不悟里。
于是他彻底的引发了我的思考,一个在体制内和体制外都能自如行走的人,我好奇一个中年人在言论自由和底线禁忌中能拿捏的如此精准克制还能嬉皮笑脸的能力,我为什么特意强调‘中年人’这个称谓,因为我在他身上意识到,不论年轻人的叫嚣多么有力,姜思达肖骁多么可爱,他,才是这一切的发掘者和缔造者。
也就是说,我们这一代的‘互联网精神生活’是这位中年人给的,并且,我还由此想到了他的前同事张泉灵和张绍刚,想到了撒贝宁,想到了辞去了《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去做自媒体的秦朔,这一系列能在体制内过体面生活的中产者们,却和他一样,以打开的姿态来到了新时代。
2015年10月16日,秦朔创立的自媒体品牌“秦朔朋友圈”正式上线,首先面世的是微信公众号。
秦朔在公众号推送的首篇文章《用希望连接生命与生命》里写道:“用希望连接生命与生命”是我们的愿景。我祈愿在这个新平台上延续自己的精神生命力,更希望尽最大努力让各种朋友连接起来,通过连接创新价值,让知识流动,让信心流动,帮助沮丧的开朗,帮助封闭的开放,让美好的更美好,让坚强的更坚强。
马东的团队极致的年轻化,他甚至在节目里表达了对70后做网综的质疑,他和秦朔都是从传统媒体过渡到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人,他们都敏锐的在乎这个‘新’字带给世界的改变。我很欣赏秦朔写的这段话,就像马东回怼许知远一样,“你只是单纯的年纪大了,个性和年轻年老没关系”,思想的鲜活,智识的流动和年龄无关,这是我们相当长一段时间根本没意识到我们的互联网精神生活是这个1968年,马上50岁的人给的原因。
甚至,他提出“请40岁以上的家长在90后陪同下观看”的口号,我们也毫无察觉,他自己要50了还玩儿的很开心呢,事实上《奇葩说》当然有许多40+的观众,也正是这话是他说出来的,这件事儿才十分有意思,它彻底打破了年龄的壁垒,给时代语境凿开了一道或许花哨但是亮堂堂的光。
前面我说马东什么都接的住我并不是很喜欢,这没什么想不通的,因为我们女人,就是喜欢有偏爱有憎恨的男人!
可是马东没有,他能和所有人打成一片,大家get到这个点了吗?这个层面上讲他和陈铭老师有什么区别??陈铭的太太抱怨他老好人对谁都好,马东稍显不同的还在他甚至连态度都让你看不出来,气不气人?你对他的聪明毫无办法。
马东全场有几次其实暴露出来了他的出色的聪明和聪明人有的烦人劲儿,比如许知远一定要对技术保持怀疑,马东真诚的告诉他他的愤怒在于,当代社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让他听到了剩下的95%的声音,令他不快,他仇恨技术的进步,但许知远仍然不依不饶真的村妇无脑缠人的要死,马东这个时候身体不易察觉的前倾几秒问到:“你是学计算机的?”,许知远马上忘记了前面的争论洋洋自得的回答“我是北大计算机毕业的”,马东哈哈哈哈哈哈忍住了嘴角的笑意对着他鼓起了掌,再撑五秒许知远就会回过神儿来感受到被马东mean了一把,但马东不等五秒又进一击“你毕业了吗?”
好,所有人都大笑,化解于无形,马东之心浓浓留白很有深意。
有点儿烦人,又有点儿迷人。
这种‘人际自如’,异于常人的接受度让马东彻底神秘,一个每天曝光在荧幕前的媒体人仍然拥有一个神秘的自我,“好像永远在夏天,太阳总有空出来陪伴着我,阳光太亮了,使得我们眼前一阵阵发黑”。
他什么也没刻意隐藏,但他什么也没被看见,这能彻底勾引你对他的持续关注、探究、好奇、以及迷恋。
第四季《奇葩说》热播的时候我几度想弃了,最后的决赛我至今没看,甚至感觉马东面相上都发生了变化,有了商人相,是能毫不违和的刊登在《财富》封面的成功人士了,心里的感觉,如同失恋。
因为马东如果正常的如同所有的中产和成功人士一样,我们干嘛让他做年轻一代的精神领袖?小朋友们都得了大红花,为什么要选小明做班长?是“小明”身上具备了其他小朋友没有的优秀特质嘛。
他卖瓜子挺烦人的,开直播也不是很可爱,参加真人秀挺着肚子偷懒耍赖你会觉得吴宗宪还蛮man,而且贩卖起了《小学问》,第一季玩儿狼人杀的节目也一样被人诟病,但是这些他也不在意,毫不在意,他像不在意人们对他的喜爱一样,不在意大众的诟病,这很马东,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游戏规则,因为他完全的,以打开的方式接纳世界,并且真如他三个肯定句的强调:我喜欢这个时代,喜欢,喜欢,嗯喜欢。
多年以前他主持挑战主持人,每每对淘汰选手他都会说:你可能委屈,也可能不服,但是你被淘汰了。
其实这句标语式的话是传统电视节目里非常先锋的一句了,而这句马东说的话和他的人生构成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少年成长经历让他几乎用原生的姿态在第一时间去搞明白这个世界的规则,你可能委屈,也可能不服,但“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时代”。
高马基雅主义的个体重视实效,保持着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比低马基雅维利者更难被别人说服,赢得利益更多。马基雅维利主义集大成就是能和各种不同诉求的人达成某种共识和协商还有共赢。
第四季奇葩说因为罗振宇老师的加入,让马东暴露出来高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特质,带着明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印记的罗胖,我不喜欢,摘两段和网友强烈共鸣的评论:
这个人极致的精明,物极必反。连他释放出的所谓宽厚,豁达,格局也通通带着经过毫厘都算计的分寸感,了无生趣,整个人就是一个人工景点,处处刻意,没有灵魂进出的缝儿。还老摇晃着脑袋知道你怎么当上“人生胜利组”,以结论式语气告诉你,成年人的世界只看利弊,心安理得地合理化一切苟且。
我不喜欢,但是马东没有不喜欢,我甚至觉得马东用了身上高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这部分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罗振宇交了朋友,而他剩下的还有包裹起来的诗意这部分和儿女情长的大家底蕴和高晓松成为朋友,“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和那群辩论高手交了朋友,对时代仍然怀抱善意和蔡康永交了朋友,每个群体都拥有了马东的一部分,神奇般的和谐自如无意识的产生着各方共赢。
我印象深刻罗振宇辩论‘找对象是不是差不多得了’那一期,他搬出来去湖畔大学检索到的新知识,你真的忍不住感慨他是非常善于学习并且对知识点极其敏锐的人。
但是张泉灵的反应太对了,他讲了一大堆非常正确非常有知识优越性看似总关乎高层建筑的理论,但是哪里不对劲,是的,不对劲。
只有罗振宇老师在辩论普及知识点的时候,会让我发自肺腑的明白学习新知识真烦人!烦死人!不想听!合上书!关灯!别吵我!
因为熟练地掌握着说话技巧的人和紧握手术刀或者熟知法律的专业人士一样,拥有救人一命的本领和杀人无形的手段,说话也一样就那么重要,展示知识面和对中文遣词造句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技巧永远是思想的工具。
第四季导师常常让我感受到他们对立方的无所谓,令人反感他们对辩论技巧的过剩的自信,因为我们想看人啊,活生生的人,有态度有观点的人,甚至态度放在观点之前。
就是高晓松那种哪怕别人不认可但他坚信自己说出的话不违背内心的傻傲,甚至有锱铢必较的小气,因为这其实才是参与游戏的乐趣,投入和在乎才能把过程变得好玩儿,所以马东在和罗振宇、黄执中等人营造出来的‘高马基雅维利主义’磁场中,一度让我好伤心,以为他也要失足成为那种,对,就是我们年轻姑娘不喜欢的那种,怎么来形容呢?
我的朋友小高说的好:
这类中年人的生存哲学是非常现实与达尔文主义的。
“只有一种合法的生活方式,那是姆们的。只有一种合理的社会视角,那是姆们的。世界是姆们的,也是姆们的,但归根到底还是姆们的。”
他们在自己的圈中其乐融融,斜眼盯着外面路过的人,好像他们都对他们的圈子有什么奇异的肖想一样。
第四季奇葩说,让我心提到了嗓子眼儿,有一种紧张的警惕,好像我们小时候被家长担心交了坏朋友一样,心里一直在咆哮马东你怎么和罗振宇玩儿啊!
马东和许知远的采访讲了他小时候,以马东的方式讲“我爸给了我一我爸很忙的特权”,所以他是野蛮生长大的,许知远从这里解读到了自由感,是有。然后马东去了悉尼,一走就是整个青春了,他回忆起来只有两个字,“打工”,受访者听完后居然去拿出一本书现场来朗读实力演绎矫揉造作,念完了还问马东你听到这里的悉尼有什么感觉?马东带着不可思议的呆滞容忍之后说“我觉得这个人他想多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全场哄笑
很快马东就为他解围,真是替他解围,说:是这样,悉尼很美而在我取得那些年因为我自己的窘境,导致那些美其实跟我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觉得在这里,好歹,是理解马东那句“我的底色是悲凉”,他说他很早的时候就感受到了,有些想象力也能联想到在我们还很贫穷的时候,一个小孩儿就要出国立足了,他打过数不清的工种,然后仍旧不动声色的跟你笑谈,不夸张也没情绪,是马东最聪明也早早练就的立世本能。
但,整个他成为马东的过程,都是孤独的。
他没讲,他只说他看到了处处的荒诞,他是真的能跳脱出来,所以还精准的给了三个字“边缘感”来一带而过他的少年经历。
而‘边缘感’促成了他不论和人多么亲密也会有自带的人际隔离,既能和高晓松做密友也和罗振宇情投意合,因为他始终有强悍的、不可动摇的本我。想起来前一段看柯蓝的采访,柯蓝和马东有很相像的少年经历,这对他们的人格养成提供了相似性。
柯蓝12岁前,跟随爷爷奶奶在北京的部队大院生活,见到长辈要直角鞠躬,来了客人得唱歌背诗。柯蓝是一个六岁读《红楼梦》的早熟女孩,生长在大家族,底下有七个弟弟妹妹,她强调自己的‘自私’和‘优越感’,而这恰恰来自她早早对人情冷暖的认知。
14岁只身去加拿大读书,‘15岁顶着比男孩还短的板寸头做兼职模特,22岁那年,柯蓝成了在ChannelV穿热裤、背心大咧咧说话的主持人,一个月收了三麻袋的信。’然后再去看她和马东,都是在不懂江湖险恶的时候就成了江湖好汉,他们的自我本能个成一派,那种根本性对自我的保护、警惕伴随后生。
柯蓝采访中那句“善良就是不善良,疼惜就是不疼惜”掷地有声的回荡在我脑子很久,这大概是马东那种没有偏爱的一点儿根据,是他高马基雅维利主义重视实效,保持着情感的距离的原因,是他和世界保持接纳的秘密。
蔡康永说马东不把自己当回事,甚至别人知道了他所有会的东西然后佩服他他也不在意,实际上许多许多人是惧怕被人看到自己的知识构成的,但是马东毫不在意,我觉得这大概因为‘心智是世界上最有实力的东西’,这是一种莫大的底气。
马东的本我是真的很可爱,青春期饱读《红楼梦》,少年“时候过的瘾就是郁结在心中”,所以他是早早就有了体味人情冷暖的经历和文学养成,并且他的现实生活和智力学识、感性认知是同步的,很巧妙的内外兼修了。一个孤独小胖的青春期已经有现实载体让他承担的了红楼梦的苍凉,不可多得的聪明,十分珍贵的多情。
这让我想起来一件事,去年过年的时候马薇薇女士手撕周玄毅前妻的微博燃爆了热搜,马东发了一条微博,不咸不淡的抚摸了一下马薇薇狂躁狰狞的愤怒。他已经是他为数不多的,不,好像唯一一次暴露出来了对朋友的偏袒,而马薇薇是一个生活构成几乎是强大的知识体系和亲密好友的人类,对,就是这里点醒我,马东的潜意识里其实在向往这种人类团体的亲密,因为他整个成长过程都是孤独的。
一个和《红楼梦》青春作伴的胖胖男子,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奇葩说会呈现出来那种强烈的小团体气息,非常人间,马东的这场体验甚至在最后有了一种被裹挟的疲惫感,但我懂的,懂这种贪恋人间烟火气的奢望。因为马东清醒的时刻太多,对人间的警惕很辛苦啊,他可能想要留宿几晚吧。
这个标题本来是我微博里形容李诞的话,那天看李诞参加《饭局的诱惑》讲起来和马东的渊源,我一下子感觉,李诞在某种程度上像是马东的知己。
有一期奇葩说马东讲他最讨厌帅的人,因为喜欢金钱能挣,喜欢才华能学嘛,唯独帅这件事对不住了,属于不能经过努力达成的事。我听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回事眼泪都要下来了,心疼这位小胖胖,不是同情那种,是既懂他的共情又忍不住爱他的心疼。
后来李诞在《脑力男人》(这篇文章是不是暴露了我对综艺的狂热?)被调侃长相的时候像小男孩儿一样,托着腮说‘啊,好难过啊’,灰头土脸的。
马东调侃许知远:我没你那么自恋。
是,何止自恋,面对自我的问题上甚至带着自卑,可他们身上这种小小的自卑更很让人着迷,甚至这种缺失令他们能保持一种警醒的活着,他们才不会肆意妄为的洋洋得意于自己的才华,这对人间是功德。
我和果果讨论马东,她说‘马东是那种超过事物标准一大截,才会觉得自己够格的人。’对,他会不自觉把自己送到一个安全区域,这个安全区域就是对自己的要求是必须要这么好,也没人说,这是天生,聪明人的自觉以及保护自己的手段。
而从‘自扯自蛋’到李诞,真的如同那个小和尚澈丹活明白了一样。
奥康纳讲”艺术是智慧在实践中所具有的美德,它需要苦行才能成就,是把自我中悭啬的那部分彻底抛弃后余留的部分。”
《吐槽大会》里唐国强老师那期,结束的时候李诞说唐老师的助理就叫姜维,我当时真是一颤。我常失眠,过去的一位朋友常在夜里跟我讲些故事,我历史很差,他很仔细的给我讲过两次姜维的故事,特别感动,因为故事,也因为讲故事。后来看节目李诞玩笑完毕,短短一句,是他保留的那部分最李诞的自我,还带着自扯自蛋,带着小和尚的影子。
这很悉达多。
“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是李诞成为李诞后,还是忍不住叮嘱大家“开心点儿朋友们,人间不值得”。
也是马东说多年的积累给我的不是知识,而是看待世界的方式,我觉得接受教育、甚至读书的意义、人类对文明的向往终极目的其实都是在寻找自我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是即便我也抨击他高马基雅维利主义,但他仍然用余下的部分在关心‘人间处处荒诞,那么有没有更合理的解法?’
马东没有五官漂亮,他和荧幕上所有的让人遐想的男性都不一样,但马东的迷妹们很灵巧的捕捉到了他的‘性感’,一种救赎感强烈的爱意。
记得马东当时纠正邦妮‘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不对。他内心对爱有洪水猛兽的期许,但又噤若寒蝉的忐忑。
填不满。
带着忐忐忑忑的紧张,让他迸发出来一种‘马东式性感’。
那天重看《Frasier》,有一个情节竟然和马东的真实经历很相似。
故事讲frasier去看小时候的钢琴老师(抱歉这个剧我现在找不到资源实在没办法截图这段给你们看了顺便安利特好看),进门看到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他想到自己年轻时候的和她之间的爱情,对着眼前的不知道他是谁的老太太笨拙的表达着当初不辞而别的愧疚。喜剧嘛有个反转,原来他对着说了半天话的人是钢琴教师的妈妈,与他有过爱情的老师依然风姿卓越。
朋友发给我上一季的收官的《饭局的诱惑》,节目组本着恶搞的心态,说把马东留学时候爱的姐姐请到了节目现场。出来的当时是很好笑的各路编导的假装,可是马东,他真的紧张地四处在看,冷汗直冒四下焦灼,他心里大概也是知道是在恶搞,可,万一她来了呢,就是这个‘万一的担忧’特别动人。
Frasier和马东都到了人情练达的年纪,他们遇见过爱人,有过失去的经历,他们许久之后深切的明白那些叫给他们爱情命题的女性其实恩重如山。
大家看着节目里夸张的老太太造型,Frasier对着老妈妈表达爱情都笑得不能自已,只有他们不,他们知道她真的可能是这样老了,但这一点也不妨碍,她们是唯一的白月光。
是青年马东失恋后念的那首:
钗头凤斜卿有泪,荼靡花了我无缘。
小楼寂寞心与月,也难如钩也难圆。
作者/ 微博 @走走小姐
致力于怀疑,并且充满攻击欲
*
我们都不是只能在水里游的,试试也上陆地
*
你可以扫描关注
也可以转发给你不喜欢的人
2017年08月31日23:30:18
倒计时,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