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份工作在银行,而且在柜面工作了整整三年,虽然从性格上说,我很缺乏银行柜面工作所要求的细心和耐心(对的,你们经常看到的那个说话极其简洁态度极其傲慢的银行工作人员就是我),但这段最初的职业经历对我之后工作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比如说:
我虽然是个粗心的人,但在工作资料的整理方面却很在意;
我经常会犯一些小错,但在容易引发大错误的方向上,却非常敏感;
我对钱没什么感觉,但非常喜欢理财与投资;
我天生对数字不敏感,但对数字的逻辑很敏感;
……
除了这些工作风格之外,最重要的是“工作观”的影响:
银行是标准的“慢行业”,对新生事物极其谨慎。
在银行的几年,也看多了风光一时,银行一逼债就原型毕露的公司,看多了借钱时胸脯拍得震天响,拿了钱就不知所踪的生意人。
所以,虽然我日后所在的行业都是文化、营销、互联网等等“快公司”,我却对所有的“风口”行业,对所有需要资金杠杆的行业
都有一种天生的警惕。
第一份工作中的所有经验都在一张白纸上写字:公司架构与管理制度会影响你日后对公司工作环境的判断标准;工作流程会影响你日后的团队协作意识;上司的领导风格会影响你日后成为管理者后的领导风格。
我看过一篇资产管理行业的资深人士写的文章,建议新人的第一份工作不要选择进私募基金。
因为私募基金业属于金融行业的高薪职位中对学校背景没那么挑剔,相对容易进去的,所以很多金融专业的毕业生都从私募基金开始职业生涯。但这个行业有两个明显异于其他金融行业的特点,
第一,公司的短期赢利取决于资金杠杆的运用,更要命的是,这个行业有很多灰色的方法,可以在短期内让公司和员工名利双收。
第二、员工的能力极其依赖天赋,很多人即使很努力的工作,也无法通过加班加点来获得能力的提升。
如果你在人生的第一份职业中,就发现工作上的正常努力无法获得“正回馈”,这会对你的“工作观”产生致命的扭曲,投机心态就会在你日后的工作中,影响你的投入状态。
(
这里只是说某些行业不适合成为新人的第一份职业,如果形成了稳定的“工作观”,还是可以进的。
)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离开广告行业后,来到了电子商务行业。有一段时间公司自建客服团队,前前后后招过几十个女生,我观察过她们,发现一个规律——
做得好的,基本上是从别的行业转行的,而做得不好的,基本上是从一毕业就开始做客服。
仔细分析原因,虽然每一个淘宝买家都会跟客服打交道,但正常的买家就是一个ID,只有少数“
非正常买家
”才占据了客服大部分的沟通时间。
这些
“非正常买家”
,有“买了18件衣服,旅游时一天一套,最后全部退货”的;有为了逃避“无理由退货”的运费,而故意损毁商品的;有买正版退假货的;有用差评威胁三倍赔偿的;还有无聊就是为了骂骂客服的……
当你接触社会的第一年,天天都是跟这些恶意满满的人打交道,公司还规定你:不准跟消费者发生争执;不管受了多大的委屈,都要笑脸相迎;即使公司自身有错,也不能在对话中给对方抓到把柄……
别说是“工作观”,就连“人生观”都要毁了。
好的“
第一份工作
”,撇开薪水、公司规模等显性要素,从“工作观”的培养上看,我觉得还有三个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