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古陶瓷片里蕴含多少历史文化基因?走进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研究室,一排排被收集的古瓷片标本和一台台专业的检测仪器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标本都是从考古出土的瓷片中挑选出来的。”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研究人员童玉婷介绍,“首先得对古瓷片进行考古信息采集和整理绘图,完成基因标本制作;再从中提取考古、造型、纹饰等核心信息,还有相关博物馆收藏、历史文献、研究成果等延展信息,最终构建起一个信息丰富、多元、立体的数据库。”
景德镇有着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40多年的考古工作中,文博人员从御窑厂、落马桥、湖田窑、南窑、南市街等当地瓷业遗址里,发掘出土多达2000万片唐代至民国时期的古窑业标本和丰富的文化遗存。
放眼全球,在陶瓷文物资料库和数据库的建立方面,尚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对象和规范的基因标本库。同时,许多重要文物尚未实现数字化,现有数据缺乏统一标准,难以整合和共享,限制了应用广度。为破解这一难题,2022年6月,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联合相关机构创立了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介绍,当前古陶瓷基因库已采集2200套、12583件明代官窑标本约30万条基因数据,并计划在3至5年内完成近5万件唐代至民国的景德镇官民窑陶瓷标本的制作。
去年“五一”假期,一场烛光音乐会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举办,“御窑四时”乐队借助瓷码古筝、瓷拾音贝斯、青釉腰鼓等乐器演绎了《十面埋伏》等经典曲目。乐队所使用的青釉腰鼓,正是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对唐代兰田窑遗址出土文物进行复制后的成果。
让文物能够在“古为今用”中“活”起来,得益于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构建的“8+X”采集框架。“8”是指古陶瓷基因标本的考古、胎、釉、彩、纹饰、款识、工艺等核心信息,“X”指所有延展信息,例如相关联的收藏、考古、历史文献以及研究成果等。
根据“8+X”的框架,一块古瓷片在研究人员手里,至多可提取出上百条信息。“受原材料质地、加工工艺、烧成技术及审美情趣等影响,不同时代陶瓷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彩也不尽相同。”翁彦俊说,通过对基因标本数据的研究,有望还原出古陶瓷标本的烧制工艺、原料配方等。结合数字化等新技术,可还原历史生活场景。同步绘制的景德镇古陶瓷基因知识图谱,还可把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全景式的系统化知识。
“面对考古挖掘出来的数百万不同年代、不同器型、不同纹饰的碎瓷片,过去只能通过机械式的拼搭和试错来分类筛选瓷片,有时一个瓷瓶的修复需要10余个技术人员工作一个月以上。如今,古陶瓷基因海量瓷片样本数据、计算机智能拼接等数字化技术,给文物修复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研究人员熊喆如是说。
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与数字化平台除了学术上的运用,还能够在展览策划、文创开发、艺术设计、文化传播,甚至“元宇宙+文博”等方面进行转化和利用。其中,就有被广大网友津津乐道的“基鸭联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