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农参
看农参,读懂农业品牌。16万农业主管干部的决策参考,100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产融平台,3000万中国农业品牌经营者的精神家园。每日分享实践案例、商业洞察、行业研究等。并聘请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担任总编辑,提供理论支持!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农参

特稿丨发展经验上升为制度成果!从“千万工程”首次立法谈全国各地该学什么、怎么学

农参  · 公众号  ·  · 2024-12-16 10:30

正文




11月27日,《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部关于“千万工程”的专项法规,首次将“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上升为制度成果。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1年来,“千万工程”不断迭代升维、迈向纵深,从乡村走向城市,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浙江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千万工程”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各时期品牌建设侧重点有何不同?全国各地该如何学习并实践“千万工程”发展经验?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 认为,品牌是市场产物,与社会协同进化,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品牌体系是不同的,浙江乡村20余年来的实践表明,乡村的发展急需发挥品牌思维,把乡村品牌化,挖掘特色产品、在地文化,培育强村企业,形成一套组合拳才能更好地去对接市场。

引领起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2003-2010年)


这一阶段以 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为重点,对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品牌建设重点有哪些?打好“ 生态牌 ”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

2003年 《关于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通知》 指出,“村庄整治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要与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开发等结合起来,改善投资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8年 《关于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意见》 指出,“有条件的地方,把发展经济林果、庭院经济与村庄绿化结合起来,达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富民美村”;

2010年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 指出,“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发展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

“最佳旅游乡村”是世界乡村旅游领域的最高殊荣。今年,龙泉溪头和另外6个中国乡村入选,是浙江省唯一入选的村庄。

上世纪“木头经济”时代和瓷土产业兴旺时期,溪头村盗采成风、污水横流,再加上房前屋后私搭乱建的猪栏茅厕灰寮、田间地头乱堆的杂物垃圾,让整个村庄环境状况堪忧,村民叫苦不迭,环境整治迫在眉睫。自2003年起,溪头村以浙江全面实施“千万工程”为契机,放弃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利益的老路子,先后打响“治水战”“环境整治攻坚战”等,全民参与拆违治乱、治水兴村,并推出上下游六个村联手签订护溪公约、家逢喜事放鱼等文明新风,不仅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一溪“牛奶河”恢复了清流,青瓷文化成为大家共同喜欢的语言,村庄开始有了游客的身影。

溪头村还创新“溪游记”文旅IP,与周边6个乡镇22个村组建旅游联盟,以项目共建、产业共营、资源共享打造文旅大IP,共同奏响龙泉文旅振兴大合唱,推动“一村富”迈向“村村富”。

浙江省旅游民宿产业联合会会长吴健芬这样评价溪头村: “以自然生态为基石,以非遗为精髓,以产业创新为引擎,这是china(瓷器)在世界面前的一次绝佳展示机会,也为世界乡村旅游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新样本。”


深化提升:“千村精品、万村美丽”(2011-2020年)


这一阶段以 美丽乡村建设 为重点,推进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以2010年安吉县推出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为标志,重点打造“ 美丽乡村品牌 ”。

2015年发布的国家标准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指出,“鼓励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业特色品牌”“依托乡村自然资源、人文禀赋、乡土风情及产业特色,发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传统文化、餐饮、旅游休闲产业”;

2016年发布了 《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 ,“培育好特色精品村”“从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饮食、特产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掘村庄的个性和特色,不断显现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相互叠加的功能”成为五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内容;

2018年 《浙江省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指出,“积极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培育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和乡村振兴精品村”。

仙潭村是莫干山民宿第一村,依托多年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仙潭村凭借绝佳的生态环境,先后建成166家民宿,吸引300多名年轻人返乡创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公路不通,村民只能靠毛笋粗加工、畜牧养殖为生,收入非常微薄,年轻人大多离开村庄外出打工。
变化始于“千万工程”。2003年,仙潭村从整治环境入手,发展产业,吸引人才,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在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相得益彰中,实现了华丽转身和精彩蝶变。

2023年,仙潭村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6800元提高到55000元。


迭代升级:“千村未来、万村共富”(2021年至今)


这一阶段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生动局面。

重点任务,建设“ 产业品牌 ”。

2021年 《浙江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行动计划(2021-2025年)》 指出,“制定美丽乡村品牌培育发展计划,构建以县域公共品牌等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品牌体系”“统筹乡村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产村融合”;

2022年发布的 《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 提出,“主导产业兴旺发达”“做强村庄品牌、农产品品牌、活动品牌”;

2023年 《浙江省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 要求,“90%以上行政村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茶叶、生猪、水产品等100亿级的全国重点链”“擦亮百县千碗金名片”。

2003年8月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深入庆元县黄坛村调研块状经济发展时指出,“要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农业产品,才能做大规模、做大产业”。庆元县通过规划先行、模式创新、机制改革、数字赋能等举措,培育了一个农业产业的“黄金果”--甜橘柚,一个果可以卖到10元,一棵树产值3500元,一亩地最高产值达7万元,甜橘柚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黄金果”;带出了一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黄坛村,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上榜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带动了一方百姓实现共同富裕。

在做好一产品牌的同时,“千万工程 注重产业链延伸,在美食地标美食产业发展上同样以品牌为引领。

“味美浙江·百县千碗”是浙江地道风味美食的荟萃集成。近年来,随着浙江文旅消费品牌创建行动的深入实施,“百县千碗”日益出圈,逐渐成为游客认可的用餐首选。如椒江的“百县千碗”菜肴“姜茸大陈大黄鱼”,撬动了3.8亿元黄鱼观赏及养殖市场。天台“百县千碗”和合唐诗宴,有力地助推了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建设。仙居“百县千碗”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显身手。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 指出,从品牌建设的角度,文化是灵魂、产业是根基、科技是骨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如果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千万工程”的切入点,那么产业振兴就是“千万工程”的关键招。浙江20年的实践证明,“千万工程”就是坚持以业为基,才激发了强大活力,形成了持久生命力。


结语


据介绍,此次立法概括了“千万工程”的方法机制,系统集成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贯穿“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标志着浙江在乡村振兴领域法治化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全国乃至全球乡村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行动指南。

纵览浙江“千万工程”整个发展历程,可以映射出全国不同乡村的影子,时下,仍有乡村通水、厕所改造等正在进行中,处在第一阶段,也有乡村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发展产业、打响乡村招牌,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村庄走在前列,产业已成规模,三产融合效果初现,村集体经济超亿元。

三个阶段各有侧重,各地应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品品牌,构建一个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局面,让广袤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参考资料:

[1]中国农业出版社:“千万工程”知识集锦,建议收藏!
[2]龙泉市融媒体中心: 龙泉小村庄何以获世界大奖——走进“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浙江溪头村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



往期回顾

【原创首发】

铁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更是“民生工程”
铁丁:“农产品”变“商品”是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

铁丁: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将成为县域发展主引擎

铁丁:“农业产业文旅”是“文旅产业”和“农业生产”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

【农参专访】

梁顺俭:创办牛肉拉面大学、产业惠及近10万人,兰州拉面香飘50余国的两大“杀手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