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汉初中语文应如是
立足武汉,面向初中,只谈语文,专供干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大件事  ·  深夜惊闻“救命”!深圳一网格员瞬间警觉 ·  昨天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收复台湾前,郑成功只有福建一带弹丸之地,为何 ... ·  3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不容错过的河南特产,鸡内金薄饼真的太香啦! ·  3 天前  
深圳大件事  ·  炸裂!70人!深圳首批“AI公务员”上岗,网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汉初中语文应如是

应老师解答市教科院元调作文题三大疑难

武汉初中语文应如是  · 公众号  ·  · 2024-02-16 21:48

正文



问一: 以往中考调考作文题最后的提示语大多是 一则需要遵守的道理 ,但这道作文题最后的提示语却只是 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 ,为什么?

答一: 首先,不必执着于提示语的形式: 2023年武汉市中考作文题为例,“尽责的爱,往往会带来更多的爱”既可视作需要遵守的道理,也可当作客观存在的 现象,许多时候,现象本就是道理的折射;何况,依据题目材料的整体语意,我们亦可轻松获知题意的终极指向(“懂得为别人付出”)。 其次,此类情况并不是独有案例: 比如, 2017年元调作文题的提示语,就曾有过这样的独特表述:“技术的创新所带来的社会进步,让我们感受到曾经对新技术的忧虑是如此的多余和可笑。”(该题的终极题意指向是“开放面对新技术”)


问二: 有人说,本题能支撑清楚“为别人付出”即可;又有人说,本题支撑时,必须强调“处于危急中”;还有人说,本题支撑时,必须突出“别人的无用”。到底该如何处理?

答二: 从材料上位语意的角度看, 本题题意的终极指向,的确就是“为别人付出”; 从材料下位语意的角度看, 尤其是结合作文题材料中心理小实验的具体过程看,“处于危急”与“别人无用”都有明确的细节对应; 从材料整体语意的角度看, “处于危急”与“别人无用”都指向了付出的代价问题,付出的代价大,会使得“为别人付出”的行为更可贵,由此增强题意的支撑效果,应为高分作文的评价要求 (但是,“付出的代价大”不是只有“处于危急”与“别人无用”两种可能,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泥于下位语意)。


问三: 支撑“为别人付出”时,一定要强调“爱心”“责任”等要素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