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时评
《广电时评》杂志官方公众号,权威声音、专业评论、行业风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简约但温暖!长袖打底衫都有鹅绒的了? ·  2 天前  
主编温静  ·  并非“冤家对头”!长剧焦虑、短剧狂飙 ·  4 天前  
CHINADAILY  ·  World丨South Korean ... ·  5 天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孙立平:老实说,我不知道这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时评

东方卫视中心党委书记李逸:《诗书中华》的传承、创新和启迪

广电时评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6-17 00:27

正文

编者按

6月13日,2017上海电视节开幕论坛“文化传承与当代创新——中国电视节目自主创新高峰会”举行。


中央电视台制作人、主持人董卿,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台长杨晶,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党委书记李逸,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张轶敏,上海唯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晖,中央电视台总编室节目研发部主任吴克宇,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SMG总裁王建军先后做了关于文化传承和自主创新的演讲。


《广电时评》从6月14日起,陆续发布嘉宾的发言,供影视同行学习、借鉴。


本日推送第五篇——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党委书记李逸分享文化节目《诗书中华》的台前幕后以及制作心得。


以下为李逸发言原文:


非常荣幸作为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的代表,和大家分享近期在东方卫视热播的大型文化节目《诗书中华》的台前幕后以及制作心得。我们台是从去年年底开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指导下,开始启动文化节目的研发,经过三个多月的打磨,最终在四月上档播出。节目的SLOGAN“诗文传家远,书香满中华”,可概括节目的形式和内容。再提炼一下,可用三个I来概括:INHERIT、INNOVATE、INSPIRE,分别是《诗书中华》的出发点、手段和目的,也就是节目选择古诗和古文作为载体,创新节目形式,让“诗书飞入寻常百姓家”,力求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启迪民智,唤起民族自信。




《诗书中华》不仅是一个文化节目,也是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文化项目。我们在平台资源、制作、宣推等方面都倾尽全力。东方卫视、上海本地频道播出116次,总计逾142小时。参与节目的选手从5000组家庭中选出,年龄最小的5岁,年龄最大的80岁;还有来自法国、美国、突尼斯等全球的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参赛选手的职业涉及快递员、盐工、中医、语音合成工程师、金融投资分析师等40余种;家庭关系涉及爷孙、姑侄、婆媳等19种。


节目播出以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4月14日开播,收视不断上扬,两期破1,创下今年省级卫视文化节目收视最高纪录。前8期在周五晚黄金时段,成为除《奔跑吧》之外,收视最高的节目。


此外,节目所吸引的人群也非常优质。15-44岁年轻人群超过五成以上。正在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80后的全家型收看,是主力收视人群。大学以上学历的观众占比达到5成,集中度达到137.3,忠诚观众的喜好度非常高,在得到核心观众认可的同时,具有各年龄段的覆盖面。

 

传承、创新和启迪是我们在《诗书中华》这个项目创新上的出发点、手段和目的。传承什么?是一个价值观方向的问题,也是东方团队出品节目首要讨论的问题。坚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相结合,是我们的基本工作思路。首先,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优秀的核心思想理念,比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等;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美德,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等等;更有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比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诗书中华》节目中希望传承的。尤值一提的是,同世界上其他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中华民族拥有丰富而复杂的上古神话,上古神话所传递出来的披襟斩棘、开天辟地的精神,亦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创新是赋予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唯一手段。《诗书中华》的研发过程中,我们一直思考的是如何结合中国社会的当下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节目开播前,我们也在学习市场上已有的文化节目,特别是央视《诗词大会》的热播给我们很大的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集思广益和研究策划,我们确立了两个出发点:一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面更广,内涵更深;二是能够激发普通观众最大化的参与度。所以《诗书中华》在形式创新上确立了这样的形态:家庭成员携手参与诗文竞赛,将传统文化范围从古诗词扩展到古诗文,突破一般益智文化类节目固有的比拼形式,更注重活学活用,以“诗入寻常百姓家”为核心思想,通过家风家貌的展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传承文化的意义。


《诗书中华》策划之初我们注意到,不少古诗文素养较高的家庭,都是有“家学”渊源的。家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以家为单位,或可让传统文化更接地气。选角组以诗文量为基本要求,在全国5000组左右的家庭中,最终挑选出42组家庭,这些家庭涵盖了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横截面,也印证了我们的假设。这些参赛家庭中有八旬老人携子参赛;也有新晋妈妈带着不大识字的五岁孩子参赛,还有旗袍店兄弟、晒盐工父子、网络店主兄弟、农民姐妹花等等……这些家庭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生活是艺术最好的来源。参赛家庭在答题现场的真实反应、彼此面对压力的真实状态,成为节目的一大看点。


突出古文与上古神话的丰富性,是《诗书中华》创新上的第二个特点。除了古诗,我们还有很多经典古文作品著述。参赛内容在古文领域的拓展不仅拓宽了参赛家庭的来源,也更好地传递出节目的价值观。通过国学专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台湾作家、书法家张大春的详细解读,中国古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古训再次得到传播。此外,上古神话、传说也在节目中得以展现。


“曲水流觞”是节目模式上的最大创新点,我们所做的不是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还原,而是重构,目的是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节目录制开始于今年农历三月,节目的录制日,正是自古以来“曲水流觞”的活动日。我们在舞台上构建了一条“长河”,通过精致的舞美呈现,让参赛家庭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千年传承。形式上,参赛家庭以“羽觞”漂流的位置决定门槛赛的出战家庭,保留了这一传统文化活动中的“随机感”和观众观战时的好奇心。而“君子之争”的对战赛,则凸显了比赛本身的精彩度和悬念性。这一形式,相信在全球也是独一无二的。模式确立以后,我们在技术上不惜投入,使用了国内最长的数字转播车、飞猫、三位地屏、立面LED、虚拟前景、自动摄像机等顶级设备,特别在屏幕使用上,摒弃了传统地屏,全部使用了P3高清大屏。为了全方位配合节目内容、烘托各赛段的现场氛围,节目配套设计了全套投影舞美效果图,以确保在节目录制时选手及观众的观感舒适、状态自然,感受到美,才能传递出美的状态。


《诗书中华》的创新难点之一是如何让电视机前对古诗文可能缺乏基础兴趣的观众能够随时进入节目、参与节目,感受中华古诗文之美。“出题”是除了“选角”之外最重要的手段。门槛赛中,单字出现,对文答题,几乎电视节前所有的观众都能伴随参赛家庭一起对诗、对文,形成关联。而在“君子之争”的对战赛中,题型的生动有趣是关键。这个环节以选择题的方式进行,观众代入感强,以非常基础的兴趣点,唤起观众的记忆和兴趣;到了赛点题阶段,则有更有趣味的出题方式。


《诗书中华》所采用的所有创新手段,都是为了在最大范围内启迪中国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参与。节目的影响力不局限在上海,也辐射全国。


启迪还在于打动每个人的内心,正如主持人骆新所悟,真正的好诗文,其实就是帮助每个人内心自我的成长,这种成长最后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一片丰茂。节目中,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以礼相待、选手之间互赠诗文以表达敬意;对战赛的“君子之争”,对手之间“有所争亦有所不争”,女孩会因为对战家庭的兄妹比自己小,而主动提出请爸爸退到一旁;高手惺惺相惜表现出的尊重和钦佩,对方失误送分觉得胜之不武……此外,观众也能看到古诗文对人们日常的兴趣和装扮产生影响——有年轻女孩因对古诗文及传统文化的喜爱而设计旗袍,将古诗文培养的美学灵感,渗透到设计理念之中,并且将中国之美发扬光大至国外。年迈的父亲带着体弱多病的儿子参赛,父亲说,“他身体不好从小爱读古诗词,我就支持他。”儿子说,“我父亲给了我他能给我的一切”“我希望我可以让父亲骄傲”这是儿子的感恩和孝道。姐妹之间互相疼惜,兄弟之间的情义流动,他们答题时手牵着手,有商有量,这种家庭的故事动人而鲜活,也是对观众最有效的启迪。 这些在节目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和场景也引发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传播。


我们希望节目的启迪和鼓舞效应能够拓展和延续。通过线下活动来延续节目的影响力,我们相继在东方明珠、仁济医院、复旦大学等地开展“诵读经典”活动,让人们从现场感受到 “诗文”就在你我身边,共品诗文之美。


为更好地传递诗书的魅力,我们推出了全国首款文化类互动手游产品《诗书中华》,节目播出期间,观众可以通过“摇电视”登陆东方卫视公众号,进入手游环节,实现“在线对战”。节目播出后,网友还可以“交诗友”,选择亲朋好友一起来答题。这种电视与观众互动的手游新模式,更适合喜欢诗文的年轻人互动交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主创新、传承传统文化,道路很长,东方卫视决心走出一条新路。 


更多精彩内容


☞高长力半即兴演讲,谈为什么一定要做好自主创新

☞董卿再谈《朗读者》创新经验丨附:超感人片花首

☞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重构传播的文化吸引力

☞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王建军: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央电视台吴克宇:在价值引领中创新传播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