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见小曰明
要消费升级,更要人生攻略升级。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见小曰明

不谈恋爱,真的逼事没有?

见小曰明  · 公众号  ·  · 2019-04-02 18:36

正文

第211原创

文|明玥



1

有天跟一个建筑师朋友吃饭,他带来的同事是一个意大利哥们儿,拥有地中海的发际线,不是我的菜,但是聊天特别有趣。

我就问他在中国生活感觉怎么样,他说挺不错的,这边还在大兴土木的过程中,有很多发挥的空间,吃饭购物都方便。 唯一不好的,是感情生活。

这我就来了兴致,一定要追问细节。

他说,中国女孩堪称 “第一次约会杀手” ,太能够毁掉第一次约会了,活过第一次,就根本不想再出来第二次。

在他的文化里, 第一次约会的目标就是getting to know each other ,最重要的是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而不是考察看会不会有结果。

可以聊些彼此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对未来的计划,你夸我的漂亮眼睛,我追问你在非洲旅行的冒险过程。

结果这边最常被问的问题是,“你的工资是多少”、“我爸妈很爱我 ,你爸妈爱你吗”、“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

在他看来,中国女生不享受约会,许多人表现出来的状态, 不是对金钱的渴望(in money hunger),就是对没有结果的恐惧(fear about no result)。

最可怕的是,她们中的许多人,年龄焦虑太强。

有一个25岁的女孩,一再跟他讲,30岁前是一定要完成结婚生子的。

因为30岁后,人就衰老了,体力很差,还会骨质疏松。

他一听就吓跑了。

“你如果设定你自己30岁时就是个老太太,那也就是说我们只有5年的有质量生活时间咯。我不想要一个又害怕老又认为衰老会很快到来的人, 我想要一个相信自己60岁还会有魅力被同龄男人爱上的女人,这样的人才会认真安排每一天。”

我慌忙跟他解释,说中国家庭都会催婚,于是女孩子们被洗脑,危机感特别普遍,而且有危机感被认为是好事,没有的就是没上进心,结婚是件光荣的事……

这下他更风中凌乱了:结婚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啊,为什么结婚就等于成功,还没结婚就很惨?那难道跟不相爱的人结婚会比一个人更好吗?

……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解释辩论后,小哥仰天长啸:难道你们不需要爱吗?

哈哈,我国的婚恋焦虑,已经让全世界最骚气荡漾的意呆利男人都闻风丧胆了。

顿时我就记起傅首尔的一句话, 男的就是用来喜欢喜欢的,处得来就一起待着,处不来就好聚好散。

不求得更多,只在乎心甘情愿,容易轻松开心多了。

2

回来想想他的话,我觉得我们真的很惨,多少女孩的确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约会的乐趣”—— 在人间的四月天,某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穿着美丽的裙子,跟一个同样年龄的好看青年,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享受彼此的注视,分享从未听过的故事。

大部分都是,像设定好了程序一样,一旦听说一个人,上来就开始精密计算。

身高,年龄,工作好不好,年入几何,家里有几套房,父母有没有买社保,能给我家多少彩礼,适不适合结婚。

符合就过,不行就PASS。

那些人与人之间“属灵”的东西,大家都不在意,觉得不实际。

我还不懂一点,就是现在的互联网讨论中,大家理想的爱,必须是一种四四方方的,可以套在某个框架内的模范恋爱。

而根本欣赏不了 那种瞬间爆发的,突破常理的,甚至背离道德标准的爱。

但真正动人的爱,就是那样的啊。

印象中看过一部美剧,每一集都讲一部破案故事。

其中有一集是关于一位贵妇收藏家的死亡。

案子最后破出来,原来是这样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贵妇年轻时就是城中白富美,跟一位门当户对的富家子结了婚,但一次独自郊游的旅程中,她爱上了一位匈牙利来的穷画家。

那是她从来没有遭遇过的爱情,突破身份地位。

但因为家里的阻挠,最终画家被迫离开纽约,他们也失去了联系。

后来她成了一位收藏家,坐拥城中最大的私人美术馆。

她把这位不知名画家的画,跟无数世界名家的作品放在一个屋檐下,放在整个美术馆中最引人注意的位置。

我对这个故事印象很深,因为她最终被破解出来是自杀的,就在她刚刚确诊绝症之后。

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上新闻,也许有机会让那位失联几十年的情人得知她的死讯,“我走了,但从没忘记你。”

去世的那一天,她倒在匈牙利画家的作品前——她用生命表白,我一生的挚爱是他,永不后悔。

这个故事,如果用现在的年轻人的思维去看,第一句恐怕就要骂“渣男渣女”。

明明有老公了怎么可以爱上别人?还爱的是一个啥也没有只会让你倒贴的穷光蛋,傻女。

画家更是男小三,勾引有夫之妇,天理难容。

全部都用道德标准去评判,那么那些电光火石的心动,那些不合常理,但真挚美好的爱,就没机会发生了。

3

不知是不是听到太多伤害故事,现在很多人还没展开恋情,就言必称“值得”。

“反正你觉得值得就好”、“这样一点都不值得”、“他值得你这样吗”…………

我不是说精明不好,只是很奇怪一件事, 因为“值得不值得”,是没有办法在一开始就评估出来的。

凡人如何能预测结局?

昨天看到那篇关于咪蒙离婚的文章,可以说生动展现了一段感情的价值感变化史。

咪蒙和前夫罗一洋是青梅竹马,幼儿园都是一起读的。

她家里情况不好,父母离婚又复婚再分开,一度父亲都带着小三回家,荒唐至极。

她内心对感情怀疑,觉得自己不瘦不美,一直都很怂。

但是罗一洋就是喜欢她,心无旁骛地喜欢,连她有男朋友的时候都喜欢。

她说,他治愈了她对爱情的恐惧。

那个时候,应该觉得这段爱是无比值得的吧,不歌颂都不行。

我五年前就买过她的一本集子,当时她还没有辞职创业,还没成为公号界的咪蒙。

那时候她跟前夫一起,在南方报业工作,衣食无忧自给自足。

她写道,两个人晚饭后牵着手在深南大道逛着,开着玩笑幻想,有一千万要怎么花。聊得高兴了一起吃一杯冰淇淋再回家。

那个阶段,空气里都是粉红泡泡,不慌不老,一切都值得。

等到她创业,到北京,走红,吃住都在公司,罗一洋辞职带娃,或许还是值得的。

直到她发现癌变前兆,问丈夫该怎么办,希望得到一个你不想干了我随时可以搞定一切的答案,却只是得到“一切都会好的”这样轻飘飘的回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