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部分省(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会议认为,贯彻发展理念,加快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加大金融对改善生态环境、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的支持,对调结构、转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扎实履行中国政府对《巴黎协定》的承诺,应根据需要突出部分地方,建设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主要任务:
一是支持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支行,鼓励小额贷款、金融租赁公司等参与绿色金融业务。支持创投、私募基金等境内外资本参与绿色投资。
二是鼓励发展绿色信贷,探索特许权经营、项目收益权和排污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加快发展绿色保险,创新生态环境责任类保险产品。鼓励绿色企业通过发债、上市等融资,支持发行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加大绿色金融对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绿色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是探索建立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立企业污染排放、环境违法违规记录等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绿色信用体系。推广和应用电子汇票、手机支付等绿色支付工具,推动绿色评级、指数等金融基础设施。
四是强化财税、土地、人才等政策扶持,建立绿色产业、项目有限的政府服务通道。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对公益性绿色项目的支持。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公共服务定价等措施,完善收益和成本风险共担机制。
五是建立绿色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建立绿色项目投融资风险补偿等机制。促进形成绿色金融健康发展模式。
延伸阅读
兴业研究: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快评
汤维祺 兴业研究分析师
鲁政委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摘要: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部分省(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首批实验区设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主要任务包括充实绿色金融主体结构、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强化政策扶持,及建立绿色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的地方试点已经在多地展开,此次会议整合现有经验,明确具体目标,将引导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统一、规范、快速发展。
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结构性风险逐步显现,完善信息披露和绿色信用评级等基础机制、强化市场风险管理,将成为未来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和创新的重点领域。
关键词:绿色金融 地方试点 改革创新 风险管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部分省(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并提出了五方面的主要任务。在过去一年中,绿色金融体制机制的创新已经在多地展开,而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设立改革创新试验区,并提出了具体任务,有助于引导地方试点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推进,加快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进程。
一、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会议强调了加快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对调结构、转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要根据需要突出重点,有序探索推进。为此,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会议还明确了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五个方面:
充实绿色金融主体结构,包括支持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支行,以及鼓励小额贷款、金融租赁公司,以及创投、私募基金等境内外资本参与绿色金融业务;
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通过绿色信贷、环境权益抵质押、绿色保险、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等产品的发展和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以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为契机,推进环境信息披露和共享、建设绿色信用体系,以及推动绿色评级、指数等体系建设。
强化政策扶持,包括为绿色产业和项目提供政府服务绿色通道、加大政府债券支持绿色项目力度,以及完善政府与社会主体收益和成本风险共担机制等。
建立绿色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建立绿色项目投融资风险补偿等机制。
上述五项重点任务的设置,旨在引导试验区在相关领域有序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形成绿色金融健康发展模式。
二、绿色金融地方试点的发展现状
2016年12月31日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31次会议上,在展望2017年工作时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八大基础性重大改革事项,特别提出要重视在改革难点、创新领域的试点工作。而对于“绿色金融”这一新兴领域而言,通过多层级的试点,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的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十三五”以来,绿色金融进入规模化、系统化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参与主体、涉及的行业及金融工具不断丰富。而我国不同地区间在产业结构、发展目标、金融市场发展情况,以及环境生态和资源特征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千差万别。通过地方创新试点,能够探索不同的推进路径,更快、更好地推进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整体进程。在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要通过地方试点等手段探索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保障。
福建和江西依托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探索了绿色金融体制机制的创新,而此次批准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五个省(区)此前也都在2016年先后递交了设区申请,并已自发地在部分领域启动了相关创新探索工作。目前已经启动的各地方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供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贴息;
由政府主导,设立第三方担保增信机制;
与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合作,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等;
建立环境产权市场,并以此为基础创设创新金融产品等。
对比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内容已经在地方试点过程中有所体现。此次会议正式提出设立试验区并明确了具体任务,不仅是对此前工作的认可,更是对现有经验的整合,旨在引导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的地方试点向着更加统一、规范与健康的方向迈进,从而进一步加快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进程。
下一步在借鉴地方经验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归纳并加快形成统一、明确、规范的操作指引,对于推动绿色金融体系的有序发展,避免“地区竞赛”至关重要。
三、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的重点方向
随着绿色金融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由此推动相关体制机制建设也逐步进入深水区。与此同时,经济复苏乏力导致政府公共财政的使用空间严重受限;不仅如此,政府去杠杆的深化进一步收束了政府财政的融资渠道。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通过大幅的补贴扶持绿色金融市场的空间有限。由此便不难理解绿色产业相关的直接补贴逐步“退潮”,导致产业发展分化、市场结构性风险逐步显现。2012年起出现的光伏、风电设备产能过剩,以及近期出现的电动车“骗补”、弃风弃光,以及储能等新兴产业显现出的结构性过剩等现象,都表明绿色金融市场风险的积累。这不仅对企业和产业自身,更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整体的稳健性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本次会议将“建立绿色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纳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重点任务中,切中了目前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要害,体现出国家对于绿色金融市场前瞻性的把握。
除了“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以及“建立绿色项目投融资风险补偿机制”等后端风险保障措施外,会议提出的“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也是控制绿色金融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包括推进环境信息披露和共享、建设绿色信用体系等。环境信息披露与绿色信用体系的建设,对于构建市场化的绿色金融体系、调动和发挥金融机构参与监管和风险管理、强化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都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保障绿色金融市场整体的平稳、有序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政府网,兴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