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之镜
:莎翁创作阶段分野
二、人文之光:莎翁的戏剧美学
三、东西之辨:莎翁在中国的接受
四、考点直击:高频考点汇总
莎士比亚画像/图片源自网络
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出生在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
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1587年,莎翁离开家乡前往伦敦,加入剧团,开始演员生涯,并开始尝试写剧本。
他一生写了 39 部戏剧,多有创造,别具特色。
譬如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以及《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十二夜》等经典的剧目。
现如今,2024年是这位世界级剧作家的460周年诞辰。
然而,尽管距离莎士比亚创作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整整460年,莎翁的经典剧目却依旧在被各个剧院不断地排演,并且进行不断地解构与重构。
2018年,当代昆曲《我,哈姆雷特》登上了第72届阿维尼翁戏剧节的舞台,2021年,陈明昊在阿那亚的海边排演了《海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2023年,来自都灵国家剧院的特邀剧目《暴风雨》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暴风雨》。
为何莎翁的剧目能够跨越时代,焕发出历久弥新的价值,这便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内容。
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场影响人类文明至今的思想解放文化运动,即被称作
西欧
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的文艺复兴运动。
曾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高度繁荣的文学艺术,经历了被神权禁锢的中世
纪
“黑暗时代”的衰败
湮没,终于在14世纪后的欧洲获得了再次的繁荣和新生。
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大量对艺术史有影响力的作品,“文艺复兴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创作了《神曲》《阿非利加》《十日谈》等著名作品,同时艺术家达·芬奇、拉斐尔·桑西、米开朗基罗创作的《蒙娜丽莎》《草地上的圣母》《大卫》等作品成为了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
《蒙娜丽莎的微笑》/图片源自网络
而莎士比亚的创作也正是在文艺复兴这一黄金时代。
在经历了黑暗而漫长的中世纪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创作中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我们可以将莎士比亚的创作简单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590—1600年间莎翁的戏剧创作便涌动着这一黄金时代特有的浪漫和乐观。
第一阶段1590—1600年间莎士比亚的作品多以《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理查三世》等历史剧和喜剧为主。
当时
伊丽莎白一世的中央主权尚属巩固,
再加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的创作倾向。因此,不同于莫里哀尖锐且带有讽刺意味的《伪君子》《悭吝人》《可笑的女才子》等喜剧,
该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在主题上多赞颂爱情和友情,并且整体上洋溢着某种明朗、温软、乐观的基调。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以诙谐的台词,夸张化的演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讲述了一出浪漫而又令人啼笑皆非的爱情故事。
但这出浪漫喜剧的背后却依旧不乏对冲破桎梏,追求自由与爱情的人性的赞美。
《仲夏夜之梦》/图片源自网络
故事一开始所处于的戏剧情境就是赫米娅和拉山德处于疯狂的热恋之中,但是赫米娅的父亲伊吉斯却反对他们的恋爱,希望赫米娅嫁给狄米特律斯,但是赫米娅面对父亲的指责和谩骂,面对动用法律对簿公堂的现实以及反抗父权会被处死的命运,依旧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
这种冲破封建礼教桎梏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令人动容,背后折射出的是人性冲破神权后的自我觉醒和强有力的人物行动,
而爱情正是推动这一切的重要因素。这是莎士比亚对于爱情,对于人性的赞叹和歌颂。
然而,1600年后莎翁的创作则由原本的明朗温软转向了严肃阴郁。
莎士比亚于1601—1607年间创作出了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当时英国农村圈地运动加速进行,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正在瓦解,
社会矛盾深化,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莎士比亚的创作也转向了对于社会的批判和对于人性的怀疑和挖掘。
《哈姆雷特》/图片源自网络
在
《哈姆雷特》
中,由于叔父杀父篡位、母亲淫乱不贞,丹麦王子的青春岁月一下子黯淡无光,经过长期的犹豫和延宕,丹麦国土却难免易主的命运。
《奥赛罗》
中高贵的摩尔将军,被小人伊阿古所蛊惑,在猜疑和嫉妒的疯狂中,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妻子苔丝狄蒙娜,并在得知真相后刎颈自戕。
《李尔王》
则展示了两个忘恩负义的女儿如何将轻信顽固的老父亲李尔逼至疯癫的绝境,而在阴谋家爱德蒙的毒计下,纯洁善良的考狄利娅和父亲李尔最终随着罪人们一同死去。在
《麦克白》
中,一对野心勃勃的叛徒夫妇虽然成功弑君篡位,却难逃良心的折磨和正义的审判,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李尔王》/图片源自网络
不难看出,1601—1607年间的莎翁戏剧世界是异常的阴深黑暗
,不仅四大悲剧如此,就连《特洛伊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这三部剧作也因暴露人性的丑恶而被称作“阴暗喜剧”。
但正是莎翁这一创作时期对于人性刻画和描写的深度,很多学者将1601—1607年间莎翁的创作视作其创作的最高峰。
第三阶段1608—1612年间,莎士比亚独立创作了四部传奇剧:《泰尔亲王佩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此外,还与后辈弗莱彻合作写就了历史剧《亨利八世》、传奇剧《两个高贵的亲戚》以及一部失传剧目《卡迪纽》。
1608—1612年间詹姆士一世王朝加剧腐败,社会矛盾较之圈地运动时期更加尖锐。
莎翁原本黑暗深邃的戏剧世界却转向了某种浪漫空幻的基调,而这也是莎翁走向生命晚年的创作阶段。
有学者说,莎翁这位对于人文主义和英国王朝现实彻底失望的戏剧家是企图在晚年的创作中重整混乱世界的出路。
《亨利八世》/图片源自网络
在莎翁独创的四部传奇剧中,起初总是天昏地暗,邪恶势力气势汹汹地威胁着世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柔和的微风吹散黑夜的乌云,一轮旭日冉冉升起在东方的天际,明朗的宁静与优美的和谐终于在人间降临。
这样一种由黑暗走向光明的剧情结构,似乎表明这位暮年的戏剧家对于理想和世界秩序的期许。
德国诗
人歌德曾
对莎翁有过如下评价:“莎士比亚的舞台是一个美丽的百象镜,在镜箱里世界的历史挂在一根看不见的时间的线索上从我们眼前掠过 ”。
因此,莎翁在不同阶段所创作出的戏剧作为历史之镜,极为透亮地折射出了历史与时代的掠影,这便是莎翁的戏剧能够经久不衰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莎士比亚的戏剧能够经久不衰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作为人类永恒的追求是全然超越于时代的。
如之前所述,在莎翁创作的初期,莎士比亚对现实社会中
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前途充满信心,作品的主题和内容皆为积极明快的风格,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
《仲夏夜之梦》/图片源自网络
无论是《仲夏夜之梦》中,热恋中的赫米娅为了与拉山德结合,毫不畏惧反抗父权会被处死的命运。还是《皆大欢喜》中,奥兰多为罗萨琳写了很多情诗,并把诗篇挂在亚登森林的树上。
莎士比亚极为强调爱情非理性的一面,并且放大了人在爱情里的行动力。
莎翁
的喜剧创作带有崇尚感情欲望、着重品德修养的人文主义色彩,莎士比亚的喜剧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性。
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在内容上是赞美多于嘲讽,肯定多于批判,主要笔力用在对具有人文主义特点的青年男女主人公的刻画上。
《仲夏夜之梦》/图片源自网络
而到了莎翁的悲剧创作时期,其作品中的人文主义则是通过否定来达成的,很多学者则认为到了悲剧艺术的创作阶段,莎翁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和创作艺术才慢慢趋向于成熟。
伊丽莎白王朝统治的后期,各种衰败的迹象已经显露无疑。威廉·莎士比亚
在对社会,对生活的逐步了解中,他感受到了与自己之前歌颂的人文主义理想截然不同的情况。
《哈姆雷特》/图片源自网络
这个阶段时期的基调有异于前期,原本奏起的乐观人文理想赞歌,让位于了沉重的现实主义描写,显得悲剧氛围凝重。
《哈姆雷特》作为莎翁最负盛名的戏剧,也是莎翁所有戏剧中最难理解的一部,哈姆雷特屡次推迟复仇行动的原因成为文学批评史上一个著名的议题。
对于哈姆雷特复仇行为的延宕,有学者归结于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的,也有从精神分析指出哈姆雷特有俄狄浦斯情节的,还有诉诸神话原型理论中的弑君冲动的。
但或许哈姆雷特正是莎翁某一时期复杂心绪的意象化人物,表现了莎翁本人对于人文主义理想的怀疑。
就读于宗教改革重镇威登堡大学的哈姆雷特有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取向,莎翁借奥菲利亚之口对哈姆雷特有过如下评价:
“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哈姆雷特》/图片源自网络
因此,哈姆雷特在知晓叔父弑兄篡位、母亲淫乱薄情之后,其旧有的光明美好的世界观彻底坍塌了,痛心这国家中君不君,臣不臣;家庭中父不父,子不子的现实,并且深感重整乾坤任务的困难以及怀疑其必要性。
因此,哈姆雷特感慨“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
的一间”。
然而,莎翁戏剧作品中不仅有着文艺复兴时代特有人文主义内涵,其作品中对于人性的表现和对于生命的探讨让其艺术生命力近乎于永恒。
甚至,当下有不少学者开始认为莎翁的作品中蕴含着某种现代性。
莎翁的悲剧不同于古希腊时期的命运悲剧,也不同于古典主义时期的英雄悲剧。
莎翁的悲剧性不仅在于崇高的毁灭,更有着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的探讨。
《麦克白》/图片源自网络
《麦克白》讲述了曾经受到臣民和国君爱戴,且屡建奇功的大将军麦克白在班师回府的途中遇见三个女巫,女王预言麦克白会成为苏格拉的国王。女王的预言释放了麦克白内心对于权力的欲望,走上了篡位和杀戮这条道路,虽是短暂地戴上了这顶空王冠,却最终以人头落地的悲剧作为收场。
《麦克白》这场悲剧不是典型的古典主义英雄斗争的悲剧,麦克白看似具有强烈的自觉意识和行动目标,但是事实上麦克白是个被人性的弱点所支配的悲剧性角色。所以在最后麦克白得知自己的夫人自杀后,早已陷入疯狂和麻木的麦克白并没有流露出悲伤,
而是说出一段颇具存在主义哲学意味的话: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麦克白》/图片源自网络
说出这番话后的麦克白意识到自己被欲望支配后对权利的激情是荒诞的,无意义的,对权利追逐的那些杀戮不过是伶人指手画脚的一场戏。
这段话哲学意味的独白,将麦克白从一个被欲望支配谋权篡位的故事上升到了哲学意义上的审视。
笔者认为莎士比亚写下《麦克白》并非是以人文主义者的教化姿态,教化人们提防内心的贪欲。人性毕竟是多面的,莎翁更多是从高处俯视人物的行为,怜悯一个被自我贪欲所打败的普通人所走入的境地。
《西部世界》/图片源自网络
正因为莎翁作品有超越时代的现代性,在当下依旧有不少作品会引用莎翁作品中的内核。
2016年由HBO发行,
乔纳森·诺兰导
演的科幻类连续剧《西部世界》,在台词中大量引用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对白。
《西部世界》以反乌托邦的笔触虚构了由人工智能主宰的西部世界,但却探讨了人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这似乎隔着百年的时空和莎翁的戏剧作品达成了某种奇妙的精神共振。
如果说上文均是从时间的纵向角度来理解莎翁作品的意义,
那么接下来笔者将从文化传播和交融的横向角度来解读莎士比亚为何会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力。
从1597年《亨利四世(第一部)》在英国演出开始 ,几百年来,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从未间断地在英国各地上演。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先后传入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和北欧诸国之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
莎士比亚戏剧节/图片源自网络
进入20世纪,在世界各地无法计数的戏剧节上,莎剧演出也十分常见。
许多国家还专门设立了“莎士比亚戏剧节 ”,比如美国俄勒閃州阿什兰市从1935年起开始举办“莎士比亚戏剧节 ”;加拿大安大略省斯特拉特福市自1952年举办“莎士比亚戏剧节”,如今已成为北美最大、 历史时间最长、吸引观众人数最多的以演出莎剧为主的艺术节。
在文学论坛上,莎士比亚研究自17世纪以来从未间断,各流派的莎评层出不穷,20世纪以来更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交叉学科和著述宏富的“显学”。一代代学者、读者从艺术成就、思想成就、语言成就以及道德、人性、社会等各个层面对莎剧进行着全方位的挖掘、解读与演绎。
以自身作为坐标系,相对于西方英文国家而言,中国对于莎翁作品的接受相对较晚。
19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将莎翁介绍到中国。20世纪的知识分子开始翻译和改编莎剧,将之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武器。文革时期莎剧被称作“资产阶级的大毒草”而遭打压,
直到八十年代进入改革开放时代才终于迎来复兴与繁荣。
《雅典的泰门》/图片源自网络
1986年,我国知名的戏剧家曹禺组织了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活动十分成功,全国各地的剧团开始投入莎剧民族化的演绎潮流中。许多优秀的剧目,比如《欲望城国》《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随之出现,十分火热。
八十年代被崔健称作是“绝无仅有的十年。”因此,在这思想解禁,自由蓬勃的黄金时代中拥抱莎翁在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戏剧,是一件自然发生的事。
也就是说
莎士比亚的文学戏剧作品与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土壤有着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契合点。
作为16世纪英国的戏剧大师,莎翁深受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与中世纪的教会神学观念格格不入。莎翁在《仲夏夜之梦》中借助
狄米特律斯之口说到
“不要侮蔑你所不知道的真理,否则你将以生命的危险重重补偿你的过失。”
《仲夏夜之梦》/图片源自网络
而中国社会长期积淀的封建思想与现代迷信使其人为地制造出一个“战无不胜”,“句句是真理”的神来。
80年代在中国掀起的“思想解放”、破除“两个凡是”的运动,恰恰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然而,当今中国作为世界莎学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莎剧的实践与研究为其传播做出巨大贡献
。因此中国民族文化基因对于莎士比亚戏剧和文学的接受绝不可能是仅仅是刹那的历史交汇,这必然有着更为深层的本质原因。
毕竟,从伦理道德观上看
:莎翁既反对禁欲主义也反对出世行为,肯定世俗生活中人的情欲的合理性与享受现世幸福的权利。
《莎翁情史》/图片源自网络
在《一报还一报》中莎翁认为“你自己和你所有的一切,倘不拿出来贡献于世,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
这种既充分发展个性,又保持社会整体和谐的人文主义思想与中国孔子的积极入世、奋斗进取的儒家思想
是非常吻合。
再次
,
莎翁认为人类社会应效法自然:有等级、有秩序,才能繁荣,从而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
他反对“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野心家,但同时他也认识到君主专制政体的种种弊端,客观地肯定了废黜无能君主的行为。
他把希望寄托在贤明有力的开明君主身上。“我立身处世,就靠真理和诚实。如果我丧失了真理和诚实,就等于和我的敌人一起击败了我自己。”(《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图片源自网络
这种社会政治
理想与中国老百姓世世代代“盼明君”,“盼清官”的传统观念如出一辙。
由此可见,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土壤能够得到认同和传播并非是偶然,而是因为其戏剧作品首先在思想内容上就易于被中国观众所接纳并产生认同感。
而且,中国在改编莎士比亚的作品时并不是对于戏剧文本进行简单地舞台化转译,而是与中国戏曲的基因进行了结合。
由
上海京剧院改编的京剧版本《王子复仇记》曾先后赴丹麦哥本哈根、荷兰阿姆斯特丹与海牙、法国巴黎等地演出,赢得欧洲观众青睐。
《王子复仇记》/图片源自网络
由此可见,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突破了民族文化的隔阂,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不仅征服了英文国家,并且能够在古老的东方国度得到不断地重新演绎。
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戏剧家对于莎翁戏剧作品所进行地合理本土化和民族化,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莎翁作品自身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正如英国诗人
本·琼森
所说“威廉·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高频考点汇总
戏剧美学相关:
1. 试举例论述莎士比亚的创作分期。
2.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3. 简述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点。
4. 简述莎士比亚喜剧的艺术特点。
5. 简述莎士比亚历史剧的艺术特点。
6. 试分析莎士比亚悲剧相对于古希腊悲剧的独创性。
7. 试分析莎士比亚对于西方戏剧发展的贡献。
8. 试比较莎士比亚喜剧与莫里哀喜剧之间美学风格异同。
9. 莎士比亚对于福斯塔夫式背景的运用。
10. 为什么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
戏剧作品相关:
1.简述《哈姆雷特》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2.简要分析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复仇的延宕”问题。
3.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作为“悲剧”的差异。
4.在《麦克白》中,邪恶的主人公的毁灭为什么能够产生强烈的悲剧效果?
5.以《威尼斯商人》为例,谈谈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
[1]文波,陈阁.从近现代中国对莎士比亚的接受看文化过滤现象[J]鄂州大学学报,2014年12月
[2]朱琳,对于莎士比亚戏剧成功传播的分析和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6月
[3]麦紫,日新学社,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四个时期
作者
| 冬夏
视觉
| 冬夏
编审
| 阿让、小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