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国家大剧院建院十七周年音乐会的相关内容,包括演出阵容、艺术家介绍以及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介绍。本次音乐会由荷兰指挥家梵志登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出瓦格纳、肖斯塔科维奇和贝多芬的异乎寻常的作品。文章还介绍了陶康瑞和王与兵等艺术家的成就和经历。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国家大剧院建院十七周年音乐会介绍
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家大剧院建院十七周年音乐会的演出内容,包括瓦格纳、肖斯塔科维奇和贝多芬的作品,以及艺术家梵志登的指挥风格和经历。
关键观点2: 艺术家介绍
本文介绍了钢琴艺术家陶康瑞和小号演奏家王与兵的艺术成就和经历,包括他们的音乐会、专辑和获奖情况。
关键观点3: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介绍
文章介绍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成立背景、发展历程、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乐团历经十五年的辉煌旅程,汇聚了百位卓越演奏家,成为享有崇高艺术威望的顶级乐团。
正文
贝多芬
、
瓦格纳
和
肖斯塔科维奇
是音乐领域中少数可以跻身“伟大”行列的作曲家。他们之所以能够收获世人如此崇高的评价,不仅源于他们作品中蕴藏着超越时代的创新精神,更源于他们音乐中流露出的反思命运、超然物外、悲天悯人的宏大格局与艺术理想。
尽管抗争与突破是贝多芬、瓦格纳和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共同的底色。但他们的音乐并非永远都像三位作曲家的标准画像一样,紧锁眉头、表情冷峻。在他们的笔下,仍然有许多值得回味的简单美好被记录和表达了出来。
《纽伦堡名歌手》
在瓦格纳的作品序列中可谓独树一帜。这部歌剧是瓦格纳唯一一部喜歌剧,富含德国式的幽默感和一个童话般的大团圆结局。在序曲中,这个理想世界的剪影被尽数展现在观众面前:有情人终成眷属,对立的人群达成谅解,传统与创新都得到了尊重,而这一切美好背后的源动力,正是音乐神秘而伟大的力量。贝多芬的
《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
同样有着贝多芬作品中罕见的开朗与洒脱的气质。在创作这部交响曲时,贝多芬正在波西米亚的特普利采小镇度假。这里的美景和温泉不仅改善了贝多芬的健康,也让他巧遇诗人歌德,收获了一段难忘的友谊。贝多芬弥足珍贵的松弛心境,让《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成为了贝多芬最为欢畅的一部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
《C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诞生于作曲家职业生涯的早期。那时,年轻的肖氏还未曾品尝到人生的种种苦难,音乐中充斥着难以掩饰的冲动与戏谑,在独奏小号的帮衬下,钢琴华丽的技巧得以展现,并用音乐的玩笑致敬贝多芬和拉威尔等前辈大师。
在
国家大剧院建院十七周年
之际,荷兰指挥家
梵志登
将首次执棒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携手华裔钢琴家
陶康瑞
和乐团小号首席
王与兵
,将贝多芬、瓦格纳和肖斯塔科维奇三部异乎寻常的作品搬上舞台,为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送上一份独特的美好祝愿。
“国家大剧院建院十七周年音乐会”
梵志登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演绎瓦格纳、肖斯塔科维奇与贝多芬
2024.12.6/7 19:30
国家大剧院 · 音乐厅
瓦格纳
《纽伦堡名歌手》序曲
肖斯塔科维奇
C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Op. 35
钢琴:陶康瑞
小号:王与兵
贝多芬
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Op. 92
《纽伦堡名歌手》序曲,又名《纽伦堡名歌手》前奏曲。三幕歌剧《纽伦堡名歌手》完成于1867年,但其序曲早在1862年便已创作。歌剧的脚本为瓦格纳本人所作,取材于十六世纪德国纽伦堡的一个民间故事。这部作品不仅在瓦格纳的歌剧创作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是歌剧史上最著名的杰作之一。这部歌剧构思的时间很长,所要体现的中心思想几经更迭,在这一过程中它的形象和情节不断深化。序曲(前奏曲)采用了歌剧中的九个主题和动机为素材,概括性地叙述了歌剧的故事内容情节。
肖斯塔科维奇
C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Op. 35
1933年10月15日,这首钢琴协奏曲由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协奏、作曲家亲自担任独奏,于莫斯科大剧院首演。它展示着作曲家独特的钢琴演奏风格,记录着27岁的青春,辉煌、轻柔、幽默、爵士乐般的即兴之意,时常迸发的磅礴之力,也被后来众多钢琴家们所喜爱,于舞台长盛不衰。配器独树一帜,在弦乐队协奏下,除钢琴外,同样醒目的还有一支独奏小号,乐章数目也超出传统协奏曲,达到四个。终乐章里,有一段向贝多芬带有海顿风格《回旋随想曲》致敬的音乐,这首随想曲又被戏称为“丢失一便士的愤怒”。
音乐评论家安东尼·霍普金斯在他的《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里说,比起其余的八部交响曲,第七交响曲“最能带给我们一种自发的感觉:音符就仿佛是从纸面上迸发而出,而我们就如同被卷进了灵感的洪流……”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德国作曲家韦伯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只不过更为夸张:“他才华的放纵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贝多芬该被送进疯人院了。”
如今,当我们沉浸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忘乎所以的狂欢时,不应忘记作曲家在创作时其实处在人生中最为困难的一段岁月里:耳聋症状已经完全夺走了他所剩无几的听力,与女贵族特蕾莎的感情宣告破裂,财务状况也已经糟糕透顶。然而与现实的压力所对应的,是贝多芬与此同时也正处在创造力的巅峰,第七交响曲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部作品于1813年在一场为战争伤员们举行的音乐会上由贝多芬本人指挥首演,而为了这场特殊的音乐会,斯波尔、胡梅尔、梅耶贝尔与萨利埃里等当时最有名的音乐家都在乐队里演奏。据斯波尔回忆说,当贝多芬指挥一个强的起拍时,他“跳到了空中”。
乐曲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有一段优美、略带忧伤的引子,随后引子里朴实无华的旋律被贝多芬巧妙地发展成了极具戏剧张力、随处可见惊喜的乐章;第二乐章是一段葬礼进行曲,贝多芬以简单的节奏型谱写出令人心碎的旋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充满力量感的赋格。这个乐章也被广泛认为是贝多芬最伟大的单个乐章之一,19世纪的有些指挥家甚至会偷偷把它放进观众不太熟悉的第二与第八交响曲里以“骗取”掌声。第三乐章是一首明亮而活泼的谐谑曲,它表现了令人愉悦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一直延续到了第四乐章里,这是一段充满狂野性格的回旋曲,音乐势不可挡地向前发展,然而只要认真体会弦乐如洪流般上下翻腾的旋律是怎样建立在清晰、准确的节奏型基础之上,就能理解贝多芬是如何让这场狂欢听起来如此有序,这种将灵感与结构的完美融合体现了贝多芬此时的境界,此后也很少有人能够达到。
梵志登是世界知名的指挥家,曾帮助诸多乐团成长壮大。他曾在纽约爱乐乐团(2018-2024年)、香港管弦乐团(2012-2024年)以及达拉斯交响乐团(2008-2018年)担任音乐总监,其艺术造诣之高,让指导过的乐团受益匪浅。2024年,梵志登将出任首尔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2026年秋季,他还将担任法国广播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
梵志登在欧、美、亚三大洲广受赞誉,常受邀与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等知名乐团合作演出。
梵志登年仅19岁便成为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史上最年轻的首席小提琴手。1996年,梵志登转任指挥;1997年,梵志登夫妇创立帕帕盖诺基金会,致力于通过创新的音乐治疗计划和其他社区项目为自闭症儿童家庭提供支持。
陶康瑞,一位享誉全球的钢琴家与作曲家,其足迹遍布世界各大舞台。《纽约杂志》赞誉他为“引领古典音乐迈向未来的音乐家”,《纽约时报》则形容他为“一位兼具探索勇气与广阔视野”的艺术家。在演奏领域,陶康瑞曾以独奏家的身份,携手洛杉矶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纽约爱乐乐团以及波士顿交响乐团,共同呈现音乐盛宴。作为作曲家,他的作品曾为全球各大交响乐团所演绎。其中,他的首部大型管弦乐作品《无可挽留》在纽约爱乐乐团的精彩演绎下,完成了其全球首秀;安特卫普交响乐团完成了该作品的欧洲首演。此外,陶康瑞还与舞蹈家及编舞家凯莱布·泰切尔携手合作,创作了《恒久再续篇》,并凭借此作荣获了纽约贝西奖舞蹈表演奖中的杰出音效设计/音乐创作奖。他的卓越成就还包括荣获著名的艾弗里·费舍尔职业大奖,并被授予每两年评选一次的吉尔莫青年艺术家称号,这一荣誉旨在表彰美国新一代中最具潜力的钢琴才俊。
在2023-24乐季,陶康瑞首度携手芝加哥交响乐团,与指挥家詹姆斯·加菲根共演格什温的F大调钢琴协奏曲。他还再度登台纽约爱乐乐团,演绎莫扎特的《第17钢琴协奏曲》,这是继他上一音乐季中作为“Artist Spotlight”系列策划节目后与纽约爱乐乐团的又一次合作。同时,为纪念《蓝色狂想曲》问世百年,陶康瑞多次演绎这部经典之作,并携手圣塔罗莎交响乐团,呈现其为该乐团特别创作的新伴奏作品。在他的返场演出中,他与辛辛那提交响乐团的马蒂亚斯·平彻尔、俄勒冈交响乐团的大卫·丹兹迈尔以及西雅图交响乐团共谱华章。作为拉赫玛尼诺夫诞辰150周年的庆祝活动之一,陶康瑞在92NY文化艺术中心和德国鲁尔钢琴音乐节上,演奏拉赫玛尼诺夫作品集,呈现拉赫玛尼诺夫、比利·斯特雷霍恩、哈罗德·阿伦及史蒂芬·桑德海姆的音乐作品。
在由陶康瑞精心策划的音乐会上,他特邀了英国新音乐组合“Distractfold”,在纽约考夫曼音乐中心首演安德鲁·格林沃德的杰作《圆满之物·第八章》,以及呈现于尔格·弗雷、汉娜·哈特曼和毛里西奥·保利的精彩音乐作品。此外,本音乐季亮点纷呈,包括与舞蹈家凯莱布·泰切尔携手,在双人合作的“对位”节目中,巧妙融合钢琴与踢踏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陶康瑞还与其三重奏组合“Junction Trio”展开了广泛合作,共同开启了多城市巡演之旅,其中不乏在卡内基音乐厅威尔独奏厅演绎约翰·佐恩、艾夫斯及贝多芬的经典曲目,以及该组合在底特律的首次亮相。
在2022-2023乐季中,陶康瑞携手纽约爱乐乐团,精彩演绎了莫扎特的作品,并为该团的“Artist Spotlight”系列策划了一场节目,其中包括与声乐家李思欣及“The Westerlies”管乐团的精彩合作。此外,陶康瑞还在“Blossom”音乐中心与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同台献艺,并在戴维斯交响乐厅与旧金山交响乐团合作,在戴维斯交响乐厅独奏格什温的F大调协奏曲,同时担任了该团“SoundBox”系列的创意策划。在华盛顿特区,他首次与国家交响乐团联袂,与达利娅·斯塔维斯卡共同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2021年,陶康瑞与斯蒂芬·捷奇夫携手,为亚特兰大交响乐团带来了小提琴协奏曲的首演。随后,他又以独奏家的身份,与瑞恩·班克罗夫特共同演绎了拉威尔的杰作。在与芬兰广播交响乐团的成功合作之后,陶康瑞再度携手汉努·林图,与那不勒斯皇家爱乐乐团共同演奏了柴科夫斯基的乐章。此外,他还重返芬兰,与坦佩雷爱乐乐团及备受瞩目的指挥家桑图·马蒂亚斯·鲁瓦利一道,为当地音乐季拉开了璀璨序幕。
作为华纳经典唱片公司的签约艺人,陶康瑞的首张专辑《奇航》被《纽约客》的乐评人亚历克斯·罗斯称为“如利刃般的处女作”。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在评价这张专辑时写道:“以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奠定了自己作为音乐家的卓越地位”。他的第二章专辑《图画》收录了大卫·朗、武满彻、埃略特·卡特、穆索尔斯基和陶康瑞本人的作品,被《纽约时报》赞誉为“一位深思熟虑的艺术家和充满活力的演奏家的完美结合......陶康瑞以丰富的想象力、色彩和指挥能力,演为我们呈现了一张引人入胜的音乐画卷。”2019年秋季,陶康瑞的第三张专辑《美国之怒》发行,专辑收录了茱莉亚•沃尔夫、雷德里克·热夫斯基和艾伦·科普兰的作品。2021年,陶康瑞携手铜管四重奏乐队“The Westerlies”,共同推出了即兴演奏与实验音乐相结合的专辑《创意融合曲》,该专辑于2019年6月在新罕布什尔州乡村的一间小木屋中录制完成。
陶康瑞于1994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厄巴纳。他在芝加哥师从埃米利奥·特·罗沙尼奥和约赫维德·卡普林斯基学习钢琴,在纽约师从克里斯托弗·特奥法尼蒂斯学习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