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脑极体
你的困惑,来自于无路贴近未知。我们在技术、思想、传播的异界,贩来极限脑量下的TMT。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校人才网V  ·  101个职位虚位以待!北京工业大学2025年 ... ·  昨天  
高校人才网V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25年公开招聘公告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脑极体

滴滴的原罪就是套路太多

脑极体  · 公众号  ·  · 2018-11-09 18:04

正文

先给大家讲一个几天前的真实故事。


事情是这样的,我一早要赶高铁,于是前一天晚上订了第二天早上七点半的礼橙专车。对于这个常规操作也没往心里去。


然后第二天早上,收拾东西时候一看“专车距您3公里”,很稳。吃完早饭一看,车已经在小区门口,那就出发吧。到小区门口四下瞭望了,嗯,没车?


于是我给司机打电话,询问是什么情况,他说他马上到。当时是7点33分。


我又等了一阵,还是没见车。我只能再打开滴滴打电话。然后瞬间小情绪就炸裂了:居然显示专车距我33公里?!什么情况?在我进一步催问下,司机告诉我他起来晚了,刚睡醒,现在正用滴滴给我叫车呢。


当时确实整个人都不好了,已经晚了快20分钟,眼看要赶不上高铁的节奏啊。于是我马上给滴滴后台上报了司机没来接我的情况,急忙拦了出租车赶到车站。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命中要误的车是绝不会等你的。


滴滴平台的处理结果,是给了我一张40元的代金券。



后来仔细想一想,觉得这事儿也没有什么可埋怨司机的。人有特殊情况总是难免,而且后来司机大哥也给我打电话道歉,并提出要私下再给我一部分补偿。当然了我也没要。


但是问题来了,我奇怪的是,既然司机当时在家睡觉,那么滴滴APP显示的专车,到底是怎么有远有近地开到我家门口的?


当时谁也不会想到截图,但是扪心自问了好几次,我还是判定不是因为没睡醒产生了幻觉——那辆专车的神秘小图标,确实出现在了APP中,并且在动。


于是这几天,我研究了一下发生在滴滴上的各种“灵异现象”,结果发现身边的同事朋友居然有各种各样的神奇遭遇。


本文总结一下使用滴滴时可能撞到的“套路们”。比较令人痛苦的是,有些事件不是订单截图能够体现的。但这里可以保证,说到的每个状况都有相应订单作为证据。


而且一些套路如此频繁,让我感觉肯定不是个案,各位同为滴滴用户的小伙伴,不妨自己回想一下还有哪些要补充的。


我至今都难以理解的虚假位置


作为还算比较资深的滴滴用户,这次见识到的假定位,真是最匪夷所思的一回。


我们都听说过,有一种黑产专门向网约车司机兜售假的定位软件,据说可以让车辆定位出现在人流集中区或者机场车站,提高接单能力。


但是我赶上的这回显然不是司机造假。然而系统bug也很难解释这种情况,如果只是定位错跳,那总不见得能一路沿着马路慢慢错跳到我的上车地点吧?


可是如果说是平台自动完成的假位置投放,我又觉得有点“吃饱了撑的”。


毕竟司机没到这事儿马上就会被拆穿,自动投放一个假位置,让用户觉得司机已经到了,又有什么好处呢?


确实此前我也经历过,预定的专车临到上车时间还在非常远的地方。这种情况如果要赶车赶飞机,我也只能取消订单。为这事儿还跟滴滴客服吵过,客服给我的答复是让我耐心等待。我反问我一会耽误的机票是找滴滴报销吗?客服给我的答复依然是要耐心等待。


难道为了避免这种投诉出现,平台就会自动给用户看一个假的定位不成?有一个时间点值得注意,那位专车司机说他开始打开滴滴给我叫车的时候,恰好也是我这边见到专车位置突然跳到几十公里外的时候。换而言之,在司机大哥没打开滴滴软件的时候,他的定位就“巧妙”的出现在了我预定的出发地点?


怎么评价呢?只能希望这是个巧合与个例吧。然而接下来要说的,绝对不是巧合。


个性化数据服务,

还包括看人绕路这一项?


滴滴的大数据杀熟,给重度用户涨价这事,已经有了太多报道,这里聊点相对新鲜的。


大数据涨价这招我没测试过,但是大数据绕路,我可是实地“评测”过的。


客观来说,使用滴滴遇到的司机绕路问题,如今已经好很多了。到目前为止,滴滴自动提示过我一次司机存在绕路,我主动投诉过两次,很快都得到了解决。


但是有一种绕路却是司机和乘客都比较无奈的:导航绕路。


从前,我从地铁站到公司,正常行驶是2.3公里,前提是在正确的路口掉头。这条路我走熟了,每次叫滴滴导航都是同样的路线。而后来有一次,正巧手机没电,就让同行的朋友叫了一次车。我开始还没注意,突然间感觉怎么开了这么久?一看司机的导航,滴滴规划的路线要走7.6公里。


为了证实这是不是个案,矫情如我又找了一个陌生的手机约同样线路的车。上车一看,果然导航还是指向那遥远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同样的位置用主流手机地图导航,都是2.3公里的走法。


以上情况发生在北京,然而稍微一翻找就会发现,这种滴滴导航“特立独行”的绕路事件发生在全国各地。



而似乎我遇到的问题证明了这样一个情况:滴滴导航不是大数据杀熟,而是大数据欺生。同样的上车点和下车点,如果你没走过这条路,那抱歉,咱们绕路走起。


显然,这种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比如后台系统学习用户出行轨迹,归纳出同样路线的最优方案(或者其实直接套用百度和高德的导航也可以啊)。很简单的产品逻辑修改,就可以让那些滴滴导航的专属绕路现象烟消云散——然而滴滴并没有,他们选择了更赚钱的套路。


压哨派单,惊不惊喜?


还有一种亲身体验过多次的套路,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基本都发生在上海。


我们知道在上海这种大城市,当你呼叫滴滴之后,首先会迎来漫长的等待。


奇妙的是,这里经常出现这样一幕:什么时候你等得不耐烦了,按下取消订单的那一刹那:恭喜你,你终于约到车了。


这种压哨派单,我在上海遇到过很多次。如今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想要车吗?发单等三分钟,然后点取消,好,车来了。



从去年开始,滴滴派车由距离优先,变成了“智能派单”模式。据滴滴说,智能化之后,首先会根据司机与乘客的好评率来派单,以此养成司乘双方的礼貌意识,并且也可以通过大数据计算减少空驶率。


这些都很好,作为用户绝对举双手赞成。然而智能派单之后,确实也引发了很多司机与用户的吐槽,说是用户叫不到车,司机赚不到钱。


不管这是否是技术的暂时困境,或者司乘的无依据抱怨。至少从压哨派单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滴滴的智能派单显然不仅是在测算用户的好评率——至少它还在测算用户的耐心程度,让没耐心的先叫到车。


这个逻辑倒是很好理解,因为它保证了订单被最大化保留,企业可以赚到更多钱。然而对于用户体验来说,愿意多等难道就应该多等吗?这就像你去饭店点菜,服务员看你好说话,就决定让后面的人加塞,这套路似乎有点三观不正。


雨天,有一个神秘的队伍在等车


最后说一个滴滴的套路吧。篇幅原因有些素材就不写了,同时也相信等待被挖掘的套路只会更多。


北上广的朋友大概都有这样一个体验:早晚高峰、人流量大的地方、天气不好的时候,叫滴滴必排队,排队必然200+,等下去必然要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