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中国人,看到以色列军队在巴勒斯坦残杀妇女儿童的暴行,马上就会与巴勒斯坦人民共情。
因为,那就是我们曾经的悲惨命运!
中国之所以没有陷入加沙那种惨状,是因为中国人通过自己的流血牺牲,付出了千万人生命的代价之后,打跑了狼子野心的侵略者,实现了逆天改命!
至于所有与以色列站在一边的,甚至与以色列军队共情的,
相当于和当年的日本鬼子站在一边,和鬼子共情。
这就不能算中国人,甚至不能算人了!
本篇文章告诉你,以上这句话
绝不是上纲上线,而是事实陈述。
1937年的中国人,比起今天的巴勒斯坦人,还要更加悲惨得多。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首都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枪杀、焚烧、活埋以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30万人以上。南京市三分之一的房屋被烧毁,几乎所有的商店被抢劫一空,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南京变成一座尸横遍野、满目凄凉的死城。
几乎与此同时,在东北的哈尔滨,
犹太商人马迭尔开
设的哈尔滨马迭尔旅馆,聚集了一群犹太人。
盛产马迭尔冰棍的马迭尔宾馆
在日本关东军的牵头下,东北地区的犹太领袖,正在召开第一次“远东犹太社区会议”。与会代表来自哈尔滨、上海、日本神户等地,他们讨论的议题是:
在东北建立犹太社区的可行方案。
会议照片
南边疯狂屠杀中国人,北边邀请犹太人来建国,这是什么地狱操作?
犹太人好像天生就是喜欢这个调调。
中东加沙地区就不提了,看看乌克兰,犹太总统泽连斯基,把成群结队的乌克兰青壮年送去战场填线,后方成群结队的犹太人,兴高采烈地跑来偷家,乌克兰变成“犹克兰”指日可待。
在日本人的运作下,这次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
“出席这次民族性会议的犹太人,在这里宣布,我们在国家法律之下享受种族平等和公正,并
将与日本和满洲国合作以建立亚洲新秩序
。我们向共同宗教信仰者要求帮助。”
1938年12月5日,日本政府召开“五相会议”,专门讨论对犹政策。此后经过安江仙弘等人不断修订增补,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方案《关于引入犹太资金的研究和分析》,长达90页,主要内容有:
-
日拱一卒:
在日本占领下的中国,建立一个“犹太人居留地”,先安置3万犹太难民,然后逐步扩大;
安江仙弘称其为“亚洲的以色列”。
-
美犹资助:
建立居留地的费用由美国犹太财团承担;
-
舆论造势:
邀请好莱坞片商到上海拍摄日本人善待犹太难民的电影;
邀请世界犹太知名人士到来访,并为此站台
;
-
吸引投资:
通过建立居留地吸引犹太资本,打造全球金融高地,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看着这个方案,是不是很眼熟?
犹太人确实按照该方案落地执行,只是建国地点换到了中东,原计划降临到中国人头上的苦难,变成了巴勒斯坦人来承受。
为什么这个计划,并没有按照日犹联盟的设想执行下去?
这事要感谢毛泽东,以及他领导下的
中国共产党,通过“持久战”这一伟大的阳谋,瓦解了日犹同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今天的巴以冲突,本质上也是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在新时代的运用。中东抵抗之弧,看起来很怂,小霸王以色列,看着很猛,但实际上就是当年侵华战争的复现。
犹太人色厉内荏,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经济一天天被拖垮,直到最后灭亡,而且要拖着背后的美国,一起坠入无尽的深渊……
本文接上篇:
东北不光有雷锋,还有犹太人
在日本亲犹派中,有一个人对于伪满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他就是“日本产业株式会社”的创始人——鲇川义介。
“日本产业株式会社”,简
称为“日产”(Nissan,音译为尼桑,为Nihon Sangyo(日本制造)的缩写)。对,就是日产汽车的“日产”。除了“日产”,鲇川义介也是富士财阀的创立者,“富士”
、“日立”、“五十铃”都是旗下的品牌。以下为了方便称呼,还是统称为“日产财阀”。
鲇川义介
有句毒
鸡汤叫做:
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比你有钱的人比你还努力。
这句话就是鲇川义介人生的真实写照。出身豪门,才华横溢,又高度自律,高度进取。也正是这样一个“优秀人才”,在他把毕生事业与侵华战争联系起来之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也更加深重。
鲇川义
原本出身豪门,母亲是明治维新元勋、九元老之一井上馨的侄女,父亲是旧长州藩士
第10代家长
鲇川弥八。
1903年在东京帝大工科大学(现・东京大学机械科)毕业后,
鲇川义介
认识到铸造工艺的重要
性。他
隐瞒自己的大学学历和豪族身份,
以普通日本民工身份远赴美国,进入美国芝浦制作所工作,每天工资仅48美分。
高强度的劳动持续整整一年时间。学成回国之后感觉还不够,1908年再度赴美学习。
1909年,
在母系井上家,以及与井上家亲近的久原家、贝岛家、藤田家等日本豪门帮助下,29岁的
鲇川义介
开始正式创业,一路风生水起,迅速成长为庞大的综合经营企业集团。鲇川义介一边发展,一边与各大豪族联姻,编制起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他
的妻子美
费,
是高岛屋总董事长饭田藤二郎的女儿;他的妻妹,嫁给了日比谷银行董事日比谷佑藏;
他
的弟弟,过继给藤田合作会
社的藤田太郎做养子;
他的姐姐,嫁给了三菱总理事的本村久寿弥
太,他的三个妹妹,一个嫁给了贝岛合名会社的贝岛太市,一个嫁给了日本证券保有社长近藤真一,一个则嫁给了大名鼎鼎的久原财阀的首脑久原房之助。
到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前夕,
日产已经凌驾于住友之上,成为仅次于三井和三菱的顶级日本财阀集团。
日产始终坚持立足产业实体经济,不涉足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必须从公开市场上去吸收资金,形式上(但也仅是在形式上)没有像三井、三菱那样被一门一阀所把持。
因此,
日产财阀更加得到军部欢心,成为日本头号亲军财阀,也比其他日本财阀,能够从战争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住友、三井、三菱都是始于明治维新时代的老牌财阀,日产作为一个后来者能迅速崛起,跻身于顶级财阀之列,无论商业战略和战术,都在当时的日本首屈一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鲇川义介已经开始将经营重点转向满洲,并于1933年起涉足汽车制造业,在满洲开设制造工厂。
那个时候丰田主营业务是织布机,汽车还不像后来那么成功
,主要是低端卡车,
本田忙着造机床。
你在各种抗日影视剧里看到的各种
日
军车辆,特别是日本军官乘坐的轿车
,
大部分都是“日产”出品(五十铃也属于日产
)。正是因为日产的汽车工厂,伪满洲国首都长春,成为东北的汽车生产基地。
日产在满洲的工厂位置图
其中,日产Model 70型轿车采用全钢制结构,其内部可以容纳5-7名成年人,不仅空间宽大,乘坐感也非常舒适。随着战争的深入,该车型全面成为了日军师团长级的座驾,大量出现在华北及华东战场上。
日产Model 70型轿车
战后,Model 70一直被改进,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取了个全新的名字:
日产天籁
。
这也是为什么,
改革开放后,中国境内再次出现丰
田
、日产汽车,多少抗日
先辈气得吐血,感觉抗日战争白打了。
但没办法,这就是经济落后必须忍受的屈辱!
不过,出来混,迟早还是要还的。
今天的中国,如果不能趁着电动汽车发展的东风,彻底碾碎日本汽车业,甚至
进一步打垮日本的工业支柱,将其变成一个以文旅娱乐为支柱的国家,如何对得起无数抗日先烈的鲜血与生命,洗刷中国受到的百年屈辱?
这也是一场具有中国特色经济持久战!
小日子,我们
债慢慢算,慢慢还。
鲇川义介成功的奥秘,有如下几个要素:
-
身为创始人却扎根一线,重视技术,深耕实业;
-
商业战略舍九取一,放弃深耕金融,全力
追
逐战争
红利;
-
慧眼独具,看到满洲的巨大发展潜力,all in 满洲。
鲇川义介all in 满洲的理由非常充分。相对于狭小的日本本土,中国具有广袤的空间,海量的人口,丰富的资源。特别是汽车业,日本本来就没多少地,大部分还是山,汽车业发展空间实在有限,但中国就不同了,仅东北平原,就存在足够巨大的汽车业发展空间。
1936年秋,也就是“七七事变”发动前一年,日本关东军特邀请日本产业界的巨头,以征求产业开发计划的理由,来中国东北视察。
大部分被邀请的财阀大佬,都已经是二代三代,对于开发满洲没有太大兴趣,
只有鲇川义介这个创一代抱有很大的兴趣,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心。
回国后,鲇川义介亲自动手专门撰写了《满洲现地视察报告》,对满洲的产业开发计划,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其中明确提出:“满洲国”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兴办重工业的三大要素一铁、煤炭、轻金属;
把这些资源放在一个企业的统筹下,加以综合开发,
进行从开发地下资源到飞机、汽车的制造事业,建立一个在日本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重工业系统,这才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最佳方案。
当时,伪满洲国经济建设,面临和朴正熙同样的困境:缺乏投资。东北是当时所有列强眼中的香饽饽,居然被日本据为己有,成为日本人的禁脔,令
英美法等欧洲列强愤恨不已。
因此各列强普遍抵制日本,拒绝在东北投资。
于是,以鲇川义介为代表的一批政商精英,
希望在东北引入无民族国家意识的犹太资本,助力满洲开发,甚至把满洲变为犹太人和日本人共建的“新大陆”。
在欧洲,犹太人正在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在美国,犹太金融资本虽然强大,但仍然要受到盎萨人的各种掣肘和监督,典型就是盎萨豪门罗斯福家族出的两代罗斯福总统,千方百计压制犹太资本的过分扩张。
犹太金主爸爸们,来满洲投资,安全又自由!
岸信介于1936年担任满洲产业部次长和总务厅次长之后,要推行计划经济,实施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和鲇川义介的想法不谋而合。再加上了两人又是山口县同乡,又是老相识,正是在他俩的合作之下,
政客和财阀深度合作和绑定的产业模式,不断发展并完善起来。
满洲作为该模式的第一个试验区大获成功,伪满洲国一度成为亚洲第一经济体,甚至超过了日本本土。满洲模式称为战后日本和韩国发展的模板。
岸信介和鲇川义介,就这样联手操控了伪满洲国的经济大局。再加上关东军参谋长
东条英机
、满洲国总务厅长
星野直树
、满铁总裁
松冈洋右
,并称为伪“满洲国五巨头”。
东条英机,后来成为日本首相,是偷袭珍珠港的主谋(先记住这一点,后面还会回call)。
松冈洋右成为外务大臣,牵头组织德意日三国轴心同盟。星野直树也跟着东条组阁,担任官方长官和国务大臣。
1937年12月,在岸信介的大力支持下,鲇川义介的大胆设想变成了“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他也摇身一变成为“满业”的总裁。
“
满业”成为满洲最大的垄断财团,接管满铁在东北经营的重工业;在满洲发展、创设钢铁、煤矿、汽车、机器、飞机制造等事业,
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国策机构和产业中枢。
这个庞大的帝国战争机器,如同一只吞金巨兽,需要天量资本才能驱动。根据鲇川义介的估计,这笔钱大约是30亿日元,接近日俄战争军费的两倍。仅一期的
启
动经
费,
至少也要有5亿元的流动资金。而当时整个日产财团所有直系和旁系企业加起来,总资产不过8.5亿日元。
到哪里去找这笔庞大的流动资金呢?
答案是:可萨犹太金融资本。
早在1934年,也就是希特勒上台后第二年,纳粹排犹浪潮刚刚冒头,鲇川义介在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一项邀请5万德国犹太人来满洲国的计划
》的文章,首次明确提出了“河豚计划”的设想,迅速引起了日本军政高层的重视。
鲇川认为,如果日本能对犹太人示好,不仅可以吸引德国犹太人前来满洲避难,还能把全世界的犹太人吸引过来,
不仅可以为开发“满洲国”提供资金,还能让掌控英美金融界中犹太资本,
影响所在国家的对日政策,默许甚至资助日本的侵略战争。
为什么叫“河豚计划”?即使是鼓吹“日犹同祖论”的日本亲犹派,也认识到可萨犹太人的高度危险性,以及他们妄图用金融手段控制世界的野心。
因此他们把犹太人比作既有美味也有毒的河豚,只有通过高超的烹饪技巧,将“毒素”去掉后,再享用其“美味”。
日本人认为,控制世界光用金融手段是不够的,必须辅以武力;动员武力,就必须有一个国家作为后盾。因此,连国家都没有的可萨犹太人的想法不切实际,大和民族才是比犹太人更加高等的“神族”。利用完犹太人,就可以“卸磨杀驴”。
作为吃瓜群众,我只能说:
天照大神和耶和华,要不你俩先决个高下,也分生死?
日本神道教至高神——天照大神
日本人打着“日犹同祖论”的旗号,宣称“两千年前我们是一家”,吸引犹太人来满洲建国,应者云集。于是就有了开头所述的
第一次“远东犹太社区会议”。
出席会议的日方代表关东军樋口季一郎少将,进行开幕致辞:
“日本人没有种族偏见,日本人民珍视同犹太人民的友谊,并准备和犹太人民合作……保持密切的关系。”
在日本人的运作下,这次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
“出席这次民族性会议的犹太人,在这里宣布,我们在国家法律之下享受种族平等和公正,并
将与日本和满洲国合作以建立亚洲新秩序
。我们向共同宗教信仰者要求帮助。”
南京大屠杀、满业成立,犹太人会议,
几乎同时发生的三件事情,告诉我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本质:
自认犹太人后裔的日本人选择“日犹合流”,引入犹太人作为帮凶,共同屠杀并奴役中国人,在中国东北建立新“以色列”的同时,在亚洲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这两个各怀鬼胎的“神之选民”,相互勾结,甚至妄图统治整个世界!
可以看出,这个日犹共轭结构,跟今天的美以共轭关系很类似,只不过一个是合体,一个是分体。
日本人为何如此看重与犹太人的合作?
不仅仅是为了犹太人的钱,更重要的是,
从公元十一世纪十字军东征开始,在持续的摸索和实践中,犹太金融资本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围绕战争的盈利模式:
第一步:制造金融混乱,引发社会动乱,挑起战争
;
第二步:投资战争中的一方,承销战争债券,助力其战胜对手;
第三步:与获胜方分享战争红利;
第四步:通过金融、
媒体、
教育、文娱等方式,加强对各方的控制;
返回第一步。
犹太资本入局英国的过程,就是围绕上述模式所展开。从金融危机开始,到金融危机结束,中间穿插数场战争,跨越长达百年,堪称英国版“田氏代齐”:
当时,欧洲金融中心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部分犹太资本聚集荷兰。然而荷兰毕竟位于大陆,显然不如离岸的不列颠岛更安全,因此金融资本开始发起“出荷兰记”:
从1637年炒作荷兰郁金香泡沫开始。吸引大量英国富人参与郁金香投机,亏得倾家荡产,加剧社会矛盾,引发国王和议会之间的战争;
在议会党的“带路”下,原本荷兰犹太金融资本可以顺利入主英格兰,没想到中间杀出了个护国主克伦威尔搅了局。不过没关系,经过一系列内外勾结和运作,声名狼藉的英国议会党改头换面成为辉格党,这次带路终于成功,犹太资本跟着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兵不血刃地入主英国。
犹太资本建立英格兰银行,发行战争债券,借助金融杠杆帮助击败法国以及荷兰(没错,犹太人无祖国,掉头打原来国家属于惯常操作)。
威廉是个同性恋,没有后代,正好从国外找个傀儡国王(为啥犹太人特别喜欢炒作LGBT,他们巴不得别人都没有后代,这样就更方便鸠占鹊巢)。
通过南海金融泡沫,无数英国累世贵族亏得倾家荡产,最终实现彻底的鸠占鹊巢,前后历时接近百年。与此同时,代表盎萨-犹太同盟的利益共同体共济会,在1717年的伦敦正式挂牌营业,下图为第一版共济会宪章(The Constitutions of Free-Masons
)
第一版共济会宪章(1723年正式出版)
如果你觉得这个过程近似阴谋论,那么英国犹太罗斯柴尔德家族借助拿破仑战争崛起,德国犹太沃伯格(华宝)家族借助普法战争崛起,美国犹太摩根家族借助美国南北战争崛起,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1902年,犹太资本的大本营大英帝国,与日本签订《英日同盟》(Anglo-Japanese Alliance),在此背景下,才有前文中所说的华尔街犹太金融大佬雅各布·希夫牵头下,犹太资本对日本的鼎力支持。
也正是在犹太资本的示范下,日本人第一次理解,
什么叫做金融与战争的相互驱动,开始走上狂热拥抱战争之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彻底占据满洲,并将其发展为战争策源地。
在犹太人的词典里,战争就意味天量财富,战争规模越大,收益越大!
犹
太人如同嗜血的鲨鱼,闻着味就来了。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犹太人和日本人苟合在一起,以满洲为基地,分别做起了“新以色列”与“东亚共荣圈”的清秋大梦,并展开了全方位的战略合作。
我们都知道,犹太人最擅长的领域除了金融,还包括法律、媒体、娱乐等领域,特别擅长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对人进行潜移默化的洗脑。日本战前和战时对国民洗脑极为成功,大多数日本人都认为侵华战争中,日本才是正义的一方,甚至战后日本人反思时都觉得不可思议。其中就有犹太人的功劳。
讲谈社面向日本中小学生的《少年俱乐部》杂志,是日本最受欢迎的青少年读物。该杂志在1932年新年特刊上,用一则寓言故事来解释,日本“满蒙政策”的正当性:
“日本蟹”在甲午战争获胜后,得到辽东半岛。结果,“中国猴”委托俄德法要回辽东。后来,“日本蟹”耗费十万人生命和二十亿元金钱,经过日俄战争获得“南满洲”。
为发展南满洲,日本又花掉十五亿一千万元。等南满洲发展起来,“中国猴对这果实垂涎三尺企图抢夺,于是……来找日本蟹的麻烦。”“日本蟹终于发怒”,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但是,“中国猴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又去国联告状,“日本蟹为了不象过去老蟹子那样被猴子欺辱,就必须坚决保卫本来是其生命的满蒙。”
这则寓言本身,就带着浓浓的鱿鱼味道。
精打细算,装无辜,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一键三连。
看了这则寓言的日本青少年,无不对中国义愤填膺,甚至埋下了将来为保卫满洲献身的思想种子。
连对小孩的洗脑都这样,面向成年人就更是如此,日本报纸上充斥着敌视中国的新闻标题。《东京朝日新闻》和《东京日日新闻》的报道,一个比一个强硬:《疯狂的中国士兵开枪射击》、《挑衅的中国,无视誓约》、《丝毫没有反省之意的中国》、《戴着面具磨刀霍霍的中国》……
大部分中国人,往往只是从单纯的军事角度理解侵华战争,但
在犹太人的指导下,侵华战争是一场综合的总体战,除了认知战之外,更是披着战争外衣的经济战和金融战,或者更具体地说,金融与军工复合体相互驱动,相互促进的经济体系。
犹太人对战争的理解,非常朴实无华且枯燥:
他们对战争不带任何善恶道德方面的价值判断,伏尸百万,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这都不是事;
唯有一条:
这玩意是否能挣钱。
暴利的买卖杀头也要做,没钱的生意唯恐避之不及。
所以,打败日-犹联盟的办法,也很朴实无华且枯燥:
让他们没法从战争中挣钱,
并且要让对方明白这一点。
所以,中国应对策略呼之欲出:
开展以拖垮对方经济体系为目的的持久战,并将其昭告天下!
和其他大多数军事战略不同的是,持久战是典型的阳谋。
不怕你知道,甚至生怕你不知道。
只有在对方也能深刻理解持久战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持久战的效果才能最大化。
“七七事变”爆发后,一开始蒋介石还是比较乐观的。他觉得英美在背后撑腰,德国武器在手,我泱泱大国还怕你个小日本?
蒋介石企图迅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总是聚集大兵团,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军硬碰硬。但随着淞沪会战上,精锐的德械师都阻挡不了日军的脚步,南京保卫战中,我中华男儿拼尽全力也还是没能阻挡首都的沦陷,三十万无辜百姓惨死屠刀之下,国人为之胆寒,亡国论甚嚣尘上。
在国民党内部,以胡适、周佛海、陶希圣、梅思平、熊式辉等人为代表组成了一个“低调俱乐部”,认为“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他们诬蔑人民的抗战呼声“寄托于镜花水月的幻想之中”,是“唱高调”。他们以汪精卫为精神领袖,主张立即停止战斗行为,和日本侵略者“互相抱头痛哭,彻底的忏悔和觉悟”,以便实现中日“和平”。
胡适认为,战争是源于仇恨,日本打中国一定是有什么误会。面对日军侵略,我们万万不能反抗。一旦反抗,本来没有仇也要变得有仇了,本来仇恨不大会加深仇恨。
这种论调跟今天的“白左”很类似,对国家关系的理解近乎幼儿园三岁小孩,
不一定是真的坏,但
一定是真的蠢。
胡适
毛泽东一眼看穿了战争的本质,根据科学唯物主义的分析可以认识到,抗日战争核心在于经济,看似是军事行动,实际打得是经济实力。日本国小,资源有限,人力有限,经济及国力贫困状态日趋严重,满足不了战场需求,新兵拒绝赴华,战争贩子充满了恐惧。
所以,
抗日战争的关键,就是通过持久战来不断加剧对方的消耗,最后将其经济拖向
崩溃深渊。
这个道理不仅要让我军知道,也要让国军知道,还要让中国老百姓都知道,甚至让日军也明白这一点。
在长达半年的思考后,从1938年5月的上旬开始,毛泽东在延安的吴家窑洞之中,用了9天的时间废寝忘食,写成了长达5万字的《论持久战》,1938年5月26日,他用演讲的形式,将其中内容告知了全体官兵。之后又把《论持久战》发表在《解放日报》上,还刊印成书,昭告天下。
演讲中的毛泽东
美国驻中国大使武官史迪威将军,看到论持久战后非常兴奋,更加坚定地认为抗战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中国,于是更加积极地建议美国政府加快对华的援助,并且提议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提供武器装备的支持。
国民党对于论持久战也非常重视,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将《论持久战》中的战略精神归纳总结成了两句话:
“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在取得周恩来的同意之后,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亲自下令全国,将此作为抗日战争的最高战略思想。
不久,《论持久战》就传遍了全世界。丘吉尔、罗斯福的办公桌上有这本著作的英译本,斯大林的桌上也有《论持久战》的俄译本。
日本军方的情报机构,一直都在非常系统的搜集所有与中国抗战有关的情报。《论持久战》的发表,立刻就引起了日本军方的重视,并且很快就成了日本军方各个司令部和情报部门的必读作品。
日军华北方面最高司令长官冈村宁次,看了《论持久战》之后,对自己的手下说道:“这本书我们一定得好好研究,让我们发现了很多自身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冈村宁次
但研究又能怎么样呢,毛泽东昭告天下的目的,就是要让你研究。
研究了就知道肯定赢不了,瓦解你的士气。
不仅你知道,而且让你的盟友也知道,从而瓦解你的同盟。
犹太金融资本大赚特赚的那些战争,无论是拿破仑战争,南北战争还是普法战争,共同的特点都是大兵团会战,规模很大也很激烈,
但是持续时间短,迅速分出胜负。
这样,
很容易
清晰计算
投入产出,而且对于战后能获得多少收益,也很容易估计出来,于是,就可以设计战争债券,吸引大笔投资,带动军工,实现战争-金融-工业的循环。所以犹太人敢投资,而且越投越赚,吸引更多资本卷入,调动比对手更多的资源,不赢才怪。
蒋介石的打法,就很适合犹太人的套路。如果继续按照这个套路玩下去,犹太人的金融杠杆就会不断加码,日本的战争机器就能够复制英国战胜法国的成功故事,调动全球资源跟你死磕,中国虽大也必败无疑。
毛泽东的持久战,逻辑完全不同。
调动就是消耗,占领就是成本,没有大战,但是各种小规模冲突不断,也看不到结束的那一天。没有办法有效利用占领区的资源来组织生产,但人吃马喂都是钱。
这一招,正中了犹太人的死穴。
而且是明明白白告诉对方,让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走向死亡。
但就是毫无办法。
就跟今天的以色列面临的情况一模一样,只要智商正常的人都能看出来,这样的战争投入多少都是亏,而且还是个无底洞,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
这么下去肯定是个死,无非是早死和晚死。
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动的越南战争也是如此,把布雷顿森林体系都给拖崩溃了。进入新世纪,小布什还不信邪,接连发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势如破竹击败对手,然后就陷入持久战的无休止的噩梦当中,扔了几万亿,除了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债务之外,啥结果也没捞到。
更可怕的是,这种没有终点的长期占领,低烈度战争,必然带来整个体系的贪污腐败,加速财富的消耗。连财大气粗的世界霸主美国都耗不起,更何况贫穷帝国主义的日本?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美国会因为反对法西斯,不支持日本。
所谓反法西斯,都是战争胜利后涂抹的说辞。
对于控制美国华尔街的犹太金融资本来说,一切都是生意,支持哪个国家如同买卖股票,
投资是因为有得赚,不投是因为大概率会亏,跟正义不正义没关系。
犹太金融资本真正谋划的是,
打造收割全球的倚天屠龙术,把美国作为调动全球资本和物资的金融中心,在旧大陆上各种搞事,从中渔利。
在欧洲,犹太金融资本为了打垮并接收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不断给希特勒发放贷款,
制定道
斯计划和
杨计划。
对,你没看错,希特勒屠杀犹太人,但是支持希特勒的也主要是犹太资本。因为被杀的又不是这些犹太精英。对于犹太人来说,只要能挣到钱,必要时牺牲自己的同胞,也不是不能接受。
在亚洲,
在中国军民与日军浴血奋战的同时,在犹太金融资本的调度下,美国正在将汽油、钢铁、橡胶等各种战略性物资,源源不断地供应满洲的战争机器,生产出各种杀人凶器来屠杀中国人。
中国的大好山河和多少军民无辜的生命,换来了美国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的经济增长数据,以及犹太资本的增殖。(很爽是吧,还债的时候就快到了!)
论持久战推出后不到一年,犹太精英们已经看出来日本必将失败。统战价值都是打出来的,对于法西斯也是一样。既然你是必败了,我干嘛还跟你混?难道等着将来一起被清算吗?
眼见不妙,提前跳船,也是犹太人的强项。
由于日犹同盟的存在,美国一直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直到日本陷入持久战泥潭,败相已现,美国打算出来收割胜利成果,才中断对日贸易。1939年7月26日,美国国务院正式通知日本驻美大使,为了“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美国权益”,美国将于1940年1月6日终止美日通商,1941年8月1日之后,美国才完全彻底的终止了与日本的经济往来。
满洲的战争机器被断了奶,作为前满洲最高负责人的东条英机最着急上火,因为他太了解满洲对于整个日本帝国的重要性。1941年11月18日东条内阁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发动战争的集权“内阁”,东条英机一人身兼陆相、内相,以后又兼任文部相、商工相、军需相等职,集各种大权于一身。他上台的目标就是孤注一掷偷袭珍珠港。本以为能以战促谈,没想到美国人已经断定日本必败,拒不妥协,太平洋战争全面开打。
美国下场之后,犹太资本才最终选择与德日法西斯脱钩,后面的走向大家都知道了。
头号战犯东条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明面上,德国在屠杀犹太人;
暗地里,犹太资本施展倚天屠龙术兴风作浪,不仅赚得盆满钵满,而且对世界的掌控进一步加深。
战后的冷战,可以看做犹太资本掌控的一半世界,与没有被掌控的另一世界之间的斗争。后者不幸落败,时至今日,能抵御住
犹太资
本操控的主要国家,唯有中国。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这是东方的古老智慧,犹太人不懂。
犹太金融资本对全球的压榨已经到了极限,开始反噬,美国和以色列自己越来越像法西斯。
巴以冲突的持久战,又反过来把犹太人、美国架在火上烤,
而且还是文火。
百年变局,就在眼前!
断了犹太资本的岸信介和满洲经济,又将何去何从??
满洲模式如何发展为战后的日韩经济发展模式?
下回接着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