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拇指阅读
每晚22点22分,有趣、有态度、有温度地解读流行文化。让小众成为流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你的Sneaker  ·  全国多地发售!Nike Kobe 6 ... ·  15 小时前  
你的Sneaker  ·  全国多地发售!Nike Kobe 6 ... ·  15 小时前  
一涵笔记  ·  DeepSeek爆火后,中国和美国股票价值要 ... ·  20 小时前  
一涵笔记  ·  DeepSeek爆火后,中国和美国股票价值要 ... ·  20 小时前  
史客郎  ·  刚刚,一件有意思的事 ·  22 小时前  
西安头条  ·  一男童在商场突遭意外!警方已介入 ·  23 小时前  
西安头条  ·  一男童在商场突遭意外!警方已介入 ·  23 小时前  
上海经信委  ·  “开发者,找找找” | ... ·  3 天前  
上海经信委  ·  “开发者,找找找”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拇指阅读

他建了世界上最孤独的录音棚,只因那些动听的音乐就要死了

拇指阅读  · 公众号  ·  · 2019-03-30 15:09

正文


屹立于世界屋脊——西藏拉萨高原的录音棚


宋晓军建造的录音棚外景


宋晓军清晰地记得当时两人萌发这个想法的瞬间。 正是这样一个瞬间,让刚刚在西藏稳定下来的宋晓军,毅然决定在拉萨高原建造一个真正国际专业级别的录音棚。

那时宋晓军刚刚在拉萨定居,和藏区著名歌手卓玛玉珍是朋友,两人常为西藏古老的民间音乐即将消逝的问题忧心忡忡。


“我们该怎么办?”“要不,修一个录音棚吧。”

其实自2009年起,宋晓军就开始实地走访当地其它的一些小型录音棚,当时他就意识到西藏的确需要一座具有国际专业级别的多媒体工作室。


在高原建录音棚之路并非坦途,一番豪情万丈之后,首先摆在宋晓军面前的就是选址问题。


要做到既不受当地其它噪音的影响,又不扰民, 他就需要对未来录音棚容纳的声音大小做出充分估计。 建造之初,用多少隔音材料,在哪里布置,宋晓军都要一一实验后才知道。


每做出一次调整,可能意味着甚至要把刚刚修好的原样拆除重建。


用宋晓军自己的话说:“建造工期的10个月里,有9个月都处于崩溃边缘。”


刚开始建录音棚时的原貌:墙面是其奇怪的藏式地中海花纹

录音棚外墙原貌:院落外杂草丛生


在高原设计录音棚,没有人有经验,宋晓军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因为受海拔的影响,原来在城市录音棚中奏效的设计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就不那么管用了。


“这涉及到一个庞大又复杂的专业技术问题。”宋晓军解释到,“每一个声音参数,你只有一一尝试过才知道它是否适合高原的环境。空气的密度、海拔的高度,甚至你想不到的任何一个因素,可能都成为影响最终声音呈现效果的原因。”


正在装修中的录音棚主控室


为了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宋晓军亲自完成了录音棚的全部设计工作,他甚至清晰的知道每一根钉子钉在了哪里。 他们将房间地面下挖了一米深,重新铺防水,做悬浮减震,构建起完全与外界隔绝固体接触传声的隔音房屋结构。

装修团队正在施工改造


整个录音棚经过了精密的声学测量,充分利用西藏当地的原木材料和许多复杂的声学处理装置,而这些装置都和西藏元素的装饰完美结合在一起,可见他对细节的用心。


精心巧妙的设计:现代声学科技装置和西藏元素的完美结合

录音棚顶的西藏元素


考虑到高原录音歌者可能缺氧的问题,宋晓军对录音棚内外气流的平衡也做了充分的设计。而整个录音棚则采用了国际顶尖的声音设备, 所有装置里最大牌的是麦克风,据说全中国只有4支,迈克尔杰克逊的很多歌都是用同款来录制的。


传说中的全国仅有4支的麦克风

根据购物软件的统计, 那一年宋晓军购买的装修材料和设备足足奔跑了30万公里。 来自世界各地的装修材料和录音器材,汇聚到了世界屋脊。


经过重新设计装修后的录音棚外墙

在经过无数次失败又重新开始的实验后,一座拥有国际顶级配置的专业多媒体工作室在西藏成功落地。


经过特殊处理的录音室,不用担心缺氧的问题,木头都是林芝运来的

建好录音棚后,宋晓军带着敬畏和珍惜的心,踏上了西藏民歌的“寻根之旅”。

深入西藏腹地采风并不是一件易事。高反是家常便饭,变化莫测的天气,糟糕的路况他们也都习以为常: “在很多地区一旦下雪,唯一通往外界的道路就会被封住,要等好几个月才能回拉萨。”


采风途中和当地藏民交流的宋晓军

长时间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地方工作,缺氧的窒息感常常让人喘不过气来;有时没有合适的食物,只是方便面来充饥;高原条件简陋,甚至最长的一次十天都没有洗澡。这一切宋晓军都默默承受。

最可怕的是在高原时刻与死神相伴。特别严重的的一次,宋晓军的朋友突发脑水肿,这是一种典型的急性高原反应,性命攸关,所幸最终被抢救过来。


在当地礼堂录制西藏古老的民歌

即便面对种种恶劣的艰苦条件,宋晓军还是走完了阿里和昌都两地,收集了三百多首藏乐,记录了这片自然大地上最纯净的歌声和千百年来流传的古老音乐,最终制成了《乐藏|阿里》、《乐藏|昌都》两张专辑。


手持 《乐藏|阿里》、《乐藏|昌都》两张专辑的宋晓军

如果不曾被西藏触动,宋晓军如今可能还在广州,写着迎合这个市场的流行音乐。追溯起来,他从学生时代起,便对音乐有着极大的向往。

热爱摇滚音乐的宋晓军


毕业后,宋晓军选择去音乐市场相对开放的北京,成为“北漂”。 最苦的时候,他在北京睡过地铁,每天看升旗,一号线的门开了,就抱着地铁杆子睡。

碰了不少灰的宋晓军经朋友劝说返回广州。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给电台节目写主题歌,也为那些年轻歌手编曲。 他渐渐熟悉起当时大众市场的口味,掌握了多种乐曲的编排方式,成为了一个适应商业编曲的音乐制作人。

回到广州发展的宋晓军看似顺风顺水:为大牌制作商业音乐作品,电影配乐收获无数大奖,还在晚会担任音乐总监。

可是没有人知道,西藏才是他内心深处最为隐秘的一个存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