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孩子要不要上大学?如果二十年前提这个问题,就是脑残。二十年
之前,应该是越穷越是要上大学,一上大学就跳了龙门。大家去看看《人生》《平凡的世界》《女大学生宿舍》,包括《一地鸡毛》,都可以明白上大学对穷孩子的重要性。
但今时今日,这个题就不好答了。因为“大学”不再是那个大学,“穷人”也不是当年的穷法。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前的大学,确确实实是国家提供的公共品,为一切有资格(主要是高考分数)的人创造各种条件上,而且一包到底。傻子才不上大学。而现在的中国大学,性质比较模糊,有公共品成分,也有很浓的产业色彩,这就让入学资格、师生关系、毕业出路,等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而以前的穷人,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发展道路是单一的,招工当兵上大学,都不会比现状更差,也没有多样化的道路可供选择。想摆脱穷人身份,上大学是获利最丰的投资,所以有很多悲壮的例子,什么复读八年之类。
现在呢,并不是说上大学就不吃香了,不然衡水中学毛坦厂也不会声震全国。但是,现在的争上大学,有一定的盲从成分与跟风效应,大学水分多,希望与现实落差有可能很大。像“蚁族”也是从前没有的现象。
说一个现实的例子。我妈以前教中学时有位学生,在我小的时候,对我特好。忽然有一天联系我,说她和老公都下岗了,生活比较艰难(当年她也只读完了初中),现在女儿考大学,考得不好,听说这分数来北京可以上某某民办大学,托我打听。我打听了一下,发现这所大学在昌平,就业出路也不佳,学费还不低,一个学期好几千。这时要是劝她女儿上大学,就会面临这几年她们夫妇骨头榨出油,几年后女儿变蚁族的巨大可能性。你说我敢劝上大学吗?我只能摆明利害让他们自己选。她孩子还特别迷成功人物,开口闭口王石马云。
还有一些乡下亲戚,孩子学习不好,想学电脑学绘画,不是听说搞电脑来钱快,就是听说考美术收分低。坦白说,我觉得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民办学校或不知第几流的高校,真的像在骗钱。这种时候就得劝亲戚谨慎再谨慎,毕竟这是胜过买房的大投资,搞不好血本无归。
当然这不该怪穷人家长们信息不完整或太理想化。问题的症结(至少之一)是中国目前的大学定位相当模糊,门槛又低,既坚持不了精英化,又不能提供廉价的平民教育,而且还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特别浪费资源,让所有人(不仅仅是穷人)都会感到无所适从。昨天有个读者微博私信我,说她本科读经济,想考历史研究生,家人以就业难为理由坚决反对,她一直在哭啊哭,觉得自己到大三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无法取得家人的认同,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什么才是大学教育的理想图景?我不是专家,也思考得不成熟。但既然是聊天,我就随便说说。我能想到的就三点:
,
(一)增大学生与家长在教育博弈中的权重;薛涌一直在鼓吹的教育券,真的可能是一个方向。政府掌控着高校资源的流向,可是政府其实没有力量真实评估高校办学的好坏。学校办得好不好,不说全靠学生评,至少学生的投票要占一个相当的比例。让每个考生持有教育券,在考上某档高校时生效,教育券的多少决定该档高校资源的多少。换言之,以让政府力量为考生一方加大博弈的砝码,就不会只是“学校选考生”的单向选择,无论穷富,学生的选择权都会加重。
(二)普及身边的廉价教育,并且提供转换性;这个是从美国的社区学院来的。既然中国的城镇化趋势不可阻挡,那么配套的教育资源是题中应有之义。像我前面说的北京某某民办高校那种,实在没必要办在北京。如果欠发达地区就有廉价的高等教育可以选择,而其学分又可以积累,让学生有再次深造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有一个良性的向上流动,又能降低初始阶段家庭的教育成本。我觉得这也是政府应该努力的方向,不要老想着举国办一两所世界一流大学,一来世界一流不是用钱堆出来的,二来以它们的知名度美誉度,完全可以从社会获得资金支持,教育预算应该大幅度向社区教育倾斜,让多数人在家门口就能上大学。
(三)把读大学变成自己的事而不是家长的事。现在上大学跟买房结婚差不多,家长包办性非常强。问题是,18岁就成人,家长的选择真的是适合孩子的选择吗?孩子上不上大学,上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应该是他们自己的事,包括毕业后找工作的风险评估与风险承当,都应该是一个成年人自己的事。为什么中国小孩不能工作几年再考大学?(如果家长孩子合意,直接上,当然也没问题),但总的来说,上大学应该和结婚、生育一样,回归个人选择。要相信个人的选择是最理性的,最不浪费资源的。
再补一句。如果上大学还是家庭信仰,产业化愈演愈烈,台湾那种考20几分就可以上大学的景况非常有可能在大陆上演。到时只是就业竞争下延四年,就业危机转嫁给家庭,穷不穷倒是都能上了,但这是毫无意义的高教泡沫。
PS.
昨天那篇回忆,被指出不少错误,
用活生生的事例告诉我们:回忆录是不可信,一定要有其他材料印证
最重要的是三点:
(1)广东省第一名是900分,我1991年的考分是836分;
(2)211这玩艺儿是我大四那年才开始搞的,所以报考时谈不上211作参考;
(3)一年军训的学校先是北大,1990年增加复旦,清华本来是五年学制,后改为四年。
谢谢各位同学、朋友的指谬。人早一点回忆的好处就是,同辈人都是纠错师
没看过的可以瞄一眼修订版
个人史:我为什么没报考十拿九稳的北大?
苹果用户专用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