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显微故事
大时代下,每一个小人物都不普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专注业绩潜伏  ·  年报业绩预告超预期(2.4) ·  23 小时前  
专注业绩潜伏  ·  年报业绩预告超预期(2.4) ·  23 小时前  
审计芸  ·  云集 ... ·  昨天  
审计芸  ·  云集 ... ·  昨天  
天天财经116  ·  门店仓库“挤满”已售暂存商品, ... ·  2 天前  
天天财经116  ·  门店仓库“挤满”已售暂存商品, ... ·  2 天前  
新黄河  ·  刘国梁建言取消强制参赛政策 ·  3 天前  
新黄河  ·  刘国梁建言取消强制参赛政策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显微故事

看了春晚后,我被“非遗”种草了

显微故事  · 公众号  ·  · 2025-02-05 10:46

正文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藏在生活角落里的老玩意儿,居然藏着大秘密。
今年春晚,舞台上的舞者一出场,就让观众惊呆了。她们身上的衣服,用了十三种非遗老手艺,竹编、螺钿、羌绣…… 
每走一步,就像带着千年的历史在跳舞,让人感觉穿越了时光。

2024 年 12 月,中国春节成功申遗,也让大家对非遗的关注度 “蹭蹭” 往上涨。春晚播出后,“被非遗美到窒息” 的话题一下子就火了,好多人都在网上讨论。
有人突然发现,妈妈压箱底的嫁衣,原来用的是英山缠花工艺;
还有人翻出爷爷编竹篾的老照片,这才意识到,这些老手艺不知不觉就成了我们心里觉得最美的东西。
其实,非遗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奶奶剪的窗花、年夜饭的醋、庙会上的吆喝,这些生活里再平常不过的东西,背后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我们以前没注意,现在才发现它们有多珍贵。
在春晚展示非遗之前,李子柒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关于 “世界非遗版春节” 的问题,一下子引发了好多人的讨论。
大家这才发现,原来过年时那些习以为常的习俗,还有家里的老物件,好多都和非遗有关。非遗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它又怎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以下,就是关于这些被非遗种草的年轻人的真实故事:

文 | 常宁宁
编辑 | 卓然



那天,@青衣 像往常一样走进达州文化馆,馆内的陈列物件在灯光下安静地待着,散发着岁月沉淀的气息。

突然,角落里的几条长条板凳吸引了他的注意,走近一看,这些板凳上扎着稻草、竹篾条、包谷壳,本应是再普通不过的农家用品,却被摆放得规整又独特,隐隐透露出别样的韵味。

经过一番了解,他才惊觉,这些看似平常的物件组合起来,竟然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达州安仁板凳龙”。

说起 “板凳龙”,它原本是河洛(黄河洛阳地区)常见的舞龙舞蹈,据说从汉代就有了。

表演的时候,舞者头戴用稻草精心编织的龙角,身上披着龙鳞,连脚上都套着龙爪,跟随着 “天、地、人、和” 的曲牌鼓点,一会儿跑,一会儿跳,又是翻跟头,又是打滚,还能玩出重叠、串联、盘旋这些高难度动作,不断变换各种队形和姿势。

从 “龙出海” 的豪迈壮阔,到 “龙戏水” 的活泼欢快,再到 “龙抢宝” 的紧张激烈,还有 “闹龙宫” 的热闹非凡,“跳龙门” 的雄心壮志,“叠罗汉” 的惊险刺激,最后以 “龙归巢” 的温馨结尾,十多套姿势那叫一个活灵活现。

@青衣 回忆起第一次看到安仁板凳龙舞时,满脸都是震撼,“当时我就想,这生活里常见的稻草和板凳,怎么就能组合成这么精彩绝伦的表演呢!”

还有知乎答主 @张近庸,也分享了一段特别的经历。他在湖北恩施旅游的时候,发现这座少数民族自治州可有意思了。

图 |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墨达楼里的傩面墙

当地不少老人,每逢大事就会跳起傩舞,孩子们课间也不做操,除了跳特色的 “摆手舞”,还有好多孩子跟着学傩舞呢。而这个 “傩”,也被国务院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时候最爱逛的庙会,其实就像是一场 “非遗主题游园会”。里面有糖画、杂耍、踩高跷…… 庙会本身就是个 “非遗大集合”,融合了民间舞蹈、手工艺、戏曲这些非遗形式。

知乎答主 @枯木沟 就讲了他参加 “郪江古镇的城隍庙会” 的趣事。农历五月二十八,是郪江城隍爷和城隍娘娘出巡的大日子,也是庙会举办的时候。

图 | 当地人民坐在一起看庙会表演

天刚蒙蒙亮,四百多个男女老少就忙活起来了,大家互相帮忙,给彼此脸上涂油彩,那妆容有的质朴,有的特别夸张,让人看了忍不住笑,但 @枯木沟 说,那股子亲切劲儿,他一直都忘不了。

城隍爷和娘娘巡游之后,还有各种特色民俗活动,这一趟下来,成了他最难忘的回忆。

最后,@秀外慧中贾南风 分享了自贡人从小的 “新年记忆”—— 自贡灯会。

早在 2008 年,自贡灯会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那些巨型灯笼,不用 CAD 图纸,全靠师徒之间的 “手感” 搭建,每次都因为新奇的创意火出圈。

原来,“非遗” 就在我们身边,说不定哪天,你也会像这些知乎答主一样,突然发现:“原来这也是非遗!”



非遗,其根源深植于中国的传统生活,是这片土地上传统文化的生动象征,更是传统生活的真实写照。

它宛如一部部厚重的史书,字里行间藏匿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密码。

当我们转换视角去审视非遗时,便能窥见中国历史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另一面。

以知乎答主 @凯鹅 分享的非遗 “女书” 为例,它堪称 “被刺绣的女性硬盘”。“女书” 流传于湖南江永一带,是当地女性创作并使用的汉语方言音节表音文字。

在传统时代,由于男性垄断笔墨,女性无法进入学堂读书识字,于是她们自创了 “女书”,用于女性之间互通书信、记录家庭琐事、抄录民歌等。

女人们用发簪在蕉叶上刻下女书字符;女儿在嫁衣内层绣上女书情诗 “莫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妯娌们用《三朝书》记录婆家的苛待,将其藏在陪嫁木箱的底层。

@凯鹅 表示:“这些内容为后世学者研究女性生存境况打开了一扇窗户。”

@Zpuzzle 将《黑神话》中出现的 “陕北说书” 形容为黄土地上的 “脱口秀大会”。

自古 “八百里秦川” 既是战略要地,也是生产重地,但受当时生产力所限,当地娱乐活动较为匮乏。此时,经验丰富的说书人便将民间故事汇编成长篇,以融合秦腔、信天游的曲艺形式,携三弦走村串户说书。

化学答主 @催化大师 分享的 “鱼拓” 技艺,则是 “液态历史档案”。鱼拓是一种将鱼的形象用墨汁或颜料拓印到纸上的技法和艺术,能够很好地记录下鱼的形态、变化。

正是凭借这些 “历史档案”,当现代钓鱼爱好者们晒出带有鳞片图案的山水画时,生物学家们也能通过对比不同年代的大黄鱼拓片,了解不同地域水文生物变迁规律。

换言之,非遗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脱离生活的阳春白雪,而是先辈们用来解决问题的实用工具。

许多非遗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在上个世纪文盲率超过 90% 的陕北,说书人把《婚姻法》编成《刘巧儿团圆》,让政策随着琴声传遍每一个窑洞。

农业合作社时期,《李双双》用陕北方言讲解工分制,老汉们边听边拍腿称赞:“这比干部开会明白多了!”

说书大师张俊功更是把农药危害编成故事,让农民在欢笑中学会科学种田的方法。

而 “二十四节气”,堪称古人版的气象大数据,它是根据黄河流域的物候制定的历法体系,算法精准匹配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地形,为养活十三亿人提供了可能。

至今,江南的农民还保持着“惊蛰雷声一响,加固圩田防洪” 的警觉;东北的黑土地上,则遵循着 “芒种前三天,必须完成高粱播种” 的传统;漆匠依然从 “三伏天割漆液质量最好” 中吸取经验,确保大漆的光泽千年不褪。

无论是餐桌上的老陈醋、窗户上的剪纸,还是庙会里的喧闹声,这些 “隐藏的非遗” 承载着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是我们民族身份的重要标识。

从这些非遗的故事里,我们不难发现,非遗并非博物馆里冰冷的标本,而是鲜活生动的生活。

如果非遗会说话,它讲述的一定是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山河故事,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在时代浪潮的席卷下,非遗的保护之路布满荆棘。

如今,大量非遗传承人已步入暮年,相关数据表明,超过七成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逾古稀。

他们就像守护古老技艺的最后灯塔,在岁月里渐渐黯淡,而年轻一代对这些古老技艺的兴趣寥寥,非遗传承的接力棒似乎难以找到合适的下一任接棒者,传承之路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现代生活的快速变迁,让许多非遗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那些曾经在民间熠熠生辉的技艺和文化,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远去,慢慢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

社会学家们深刻剖析过 “文化” 被 “现代生活” 解构的现象,指出在现代社会的强烈冲击下,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其原有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也逐渐被弱化。

然而,在这看似艰难的困境中,有一处地方悄然成为了非遗文化的避风港与传播站,那便是知乎。

在知乎社区里,有着一群热爱非遗文化的答主,他们就像民间的文化使者。其中一位民俗学专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传统刺绣技艺痴迷。

他在知乎上分享自家传承几代的刺绣针法,从最基础的平针到复杂的乱针绣,每一种针法的特点、适用场景,都讲得绘声绘色,还配上家族珍藏的老绣品照片,让大家直观感受传统刺绣的魅力。

还有一位古建筑修复师,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榫卯技艺,在知乎上撰写了大量关于榫卯结构原理、种类以及在现代建筑中创新应用的文章,拯救了这门几乎被遗忘的古老技艺。

正是这些答主们的无私分享,让更多人了解到非遗的魅力。知乎也积极举办各类非遗相关活动,为非遗知识的传播搭建舞台,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参与讨论和学习。

当非遗文化在知乎被大众 “看见” 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人们对非遗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开始跨界创造出新的需求来保护非遗。就像古老的 “女书”,在被大众深入了解后,不再是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文字,而是成为文创产品上独特的文化符号。

图 | “女书”丝巾,四个角粉色的女书文字为“花开富贵”

神秘的 “傩” 文化,不仅为游戏角色设计提供灵感,还化身成各种创意小物件,走进大众生活。

这背后,是无数人对非遗的热爱与传承。

如今,更多科研院校投身其中,探索非遗与当代结合的方式。李子柒与大漆师傅合作推出 “大漆手机壳”,将古老的大漆技艺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元宵佳节前,“鱼灯”“滚灯” 等传统手工艺品热销,承载着节日的喜庆与文化的传承。

如果你也想探寻更多这样精彩的非遗故事,想感受古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独特魅力,那就来知乎 “寻宝” 吧。

这里有无数关于非遗的精彩内容等待你去挖掘,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每一次探索都是一次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 。


文化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需要一代代人去灌溉、传承。

在知乎这个独特的社区里,每一个关于非遗的回复都如同一颗颗珍贵的种子,每一次的点赞则像是给予这些种子生长所需的养分,它们共同化作非遗的 “续命丹”,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这里没有那些空洞而沉重的 “保护非遗” 口号,取而代之的是年轻人在问答之间自然生长出的文化自信。

在知乎的平台上,年轻人们通过提问、回答、交流和互动,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文化、技艺和故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自信并非是刻意灌输的,而是在每一次的探讨和分享中自然而然地生根发芽。

因为我们所保护的从来都不是那些技艺本身,而是那些深藏在非遗背后,能够回答 “为什么成为中国人” 这一问题的答案。






2023年百度百家号优质成长力作者

2023年度凤凰新闻大风号影响力TOP50作者

2024年度网易新闻网易号年度影响力作者

2023年度钛媒体年度十大作者

2024年度腾讯新闻企鹅号优秀内容合作伙伴

2023年度ZAKER影响力排行榜最有价值作者


在大时代下,每一个小人物都值得被看见,每一个小人物都不普通。
我们关注每一个垂直行业的参与者、亲历者,
如您有合适的作品,可将稿件直接发给[email protected]
稿件一经采用发布,即刻支付稿费。

更 多 精 彩 阅 读

职场故事  年轻人洞察  产业一线故事

香港“陆漂” | 武汉审核员 | 单亲妈妈 | 职业伴娘 | 深圳淘金客

新工厂厂妹 | 显卡玩家 | 外卖骑手 | 广州十三行 | 85后绣郎

整形医生 | “老漂族” | 考证青年 | 清洁师 | 日租男友

大厂60后 | 教培老师 | 科恩实验室 | 国货美妆研发

网络药师 | 北漂青年 | 奥运志愿者 | 学区房家长 体校学生

货车司机 | “拆二代” | “双城夫妻” | 宠物行业 | 预制菜

电信反诈师 | 三胎家长 | 山西“鬼城” | 宠物侦探 AI开发者

表情特效师 | 莆田造鞋人 | 315打假 | 城市留守儿童 | 三和大神



往 期 推 荐


 

━━━━━━━━━━━━━━━━━━━━

合作媒体平台

腾讯科技 | 36氪 | 虎嗅 | 钛媒体 | 界面新闻 
Pingwest品玩 | 第一财经 | 百家号 | 凤凰新闻 
ZAKER | 企鹅号 | 今日头条 | 知乎 | 微博头条
创业邦 | 澎湃 | 新浪创事记 | 前瞻网 | 网易科技

━━━━━━━━━━━━━━━━━━━━